分享

寄情山水,不问世事,宋元文人是如何在画中表达隐逸思想?

 五千风雨 2023-01-27 发布于浙江

文人的隐逸思想事实上一直存在于历代士大夫的思想当中,宋元时期隐逸思想发展迅速。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笔下的画风较之前发生了巨大改变,由写实变为写意,摒弃了浓墨重彩,偏爱水墨语言。他们不再追求华丽繁琐的绘画技巧,精细描摹也不再是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用笔干脆凝练,不拖泥带水,只为内心最真实的表达。隐士们的内心是干净清高的,他们笔下的画作风格也是如此。

一、宋元文人画中的隐逸思想

1、花鸟画中的隐逸表现

在两宋时期花鸟画由北宋初期主要面向统治阶级,为统治者服务而转向抒发文人画家自身的内心情感。由宋入元后,文人士大夫们寄情山水,赏花玩鸟,不问世事。“粉饰大化”的绘画功能已经葬入历史的长河中,士大夫们失去故国的强烈悲痛也无法通过精笔细描所承载和表达。

于是,他们纷纷选择运用水墨来抒发自己的隐逸情绪,这是花鸟画的一个巨大的转变。并且在文人士大夫们有意识地努力下开辟了一个诗书画印为一体的全新领域。花鸟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方式变得更加丰富不再单一。

文章图片1

北宋中期时文人画思潮便渐渐兴起,文人画家的花鸟画对题材的选择更注重内涵,而不是为了装饰和好看。画面中常见有梅花、兰花、竹、菊花、枯树丛林、奇石等作为题材。宋代花鸟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院体花鸟画,它在当时的花鸟画坛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类的花鸟画风以“黄家富贵”为主要特点,大都是在表现皇家的奇珍异兽,奇花怪石。给这些意象浓妆艳抹赋予浓重的色彩,所呈现出的风貌自然是富丽堂皇的,这就投其所好,正好符合皇家的审美趣味。

文章图片2

到了北宋晚期政治局面越来越不稳定,政治经济等方面每况愈下。北宋统治者昏庸、不作为,造成了国家日渐落后,社会动荡,朝廷萎靡。诸多外在因素造成了士大夫们报国无门,仕途一片黑暗。内心的苦闷长期积攒,于是绘画成为了文人们间接抒发情感的工具。

他们用绘画托物抒情,为了使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更为真切常运用借喻、象征等各种手法,赋予自己笔下的意象以自己的意志,他们笔下的绘画就是他们自身意识的映照。因此士大夫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他们把所选择的题材看作是他们自己的一个缩影来创作,从而达到借助绘画抒情的目的。

文章图片3

空谷幽兰,清远逸香。兰花,自古以来就象征着一尘不染,被赋予高洁之风的意味,幽香盛开于无人之地;兰叶如剑,直挺青翠,不慕名利,静静地生长于幽静峡谷之间。兰花意味着清高与一尘不染,与隐士们的追求相一致被隐士们所喜爱。比如宋元赵孟坚最擅长画兰,他的《墨兰图卷》中可见兰花飘逸空灵,清雅高洁。

2、山水画中的高山流水

文人画具有很浓厚的文化气息,尤其山水画中更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宋代山水画作品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象外之象,境外之境”的艺术主张。自然山水可以表现出的或淡雅秀丽,或波澜壮阔,备受文人画家所欣赏,成为了隐逸文人们抒发自己情感和寄托自身理想的最佳追求。

文章图片4

文人士大夫们摒弃了世俗,不再有世俗打扰到他们,所以他们对自然山林会有深切的感受,其笔下所能表现出具有高深的意味的文人山水画,自然也就丰富了绘画内容和绘画形式。仅仅数十光阴,山水画就被推到了一个高度,成为了宋及以后中国绘画不可或缺的一角。

其中苏轼就是文人画的提倡者,苏轼的山水画作品《古木竹石图卷》,表现心中的不屑于洒脱就是利用几笔干枯木枝和几笔石头来表现的,可以发觉到苏轼在落笔肆意挥洒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自己情绪的表达和思想的感悟。

元代山水画的侧重点较为不同,这一时期的画作侧重表现文人的心理。作为“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对元代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影响。黄公望的前半生一直生活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有一颗“入仕报国”的赤子之心。但历经挫折打压之后,他对官场失望后便踏上了隐逸之路。

文章图片5

黄公望的作品源于自然超越自然,是因为他的作品中不单单包含自然的描摹,更是他体会自然感悟自然后的产物。他借助自然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用画笔描绘自然表达自己的心声。他的晚年之作《富春山居图》大概经历了四年的光景得以完成,历来被后世所称赞,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3、人物画渐渐较少出现

从绘画题材的选择来看,宋代的山水画、花鸟画的兴起和发展到后来渐渐独立,与人物画平起平坐,这是宋朝之前从未有过的。画院内的画家坚持严格遵循传统法度,追求形似写实;文人士大夫则主张写意抒情,肆意发挥,不求形似但求传神。

文章图片6

从宋到元的朝代更替是中国绘画史上巨大的转折点之一。宋画过滤了外来的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着重体现的是本民族自我的特征。拿人物画这一题材来说,题材的选择上日益老练,技巧创作等方面日渐稳定,这些是宋代人物画显而易见的特点。

元时期人物画的发展是直接受到克制的,由于文人画家在绘画态度上持有的避世的人生观,以及画坛风气注重“意”的表达。由于当时社会背景下文人士大夫所保持的特定的人生态度,导致了他们的绘画风格蕴含着不食人间烟火的韵味,写实风格渐渐无法表达文人避世的态度和自心清高孤傲的情感,这样就使得文人画的绘画题材越来越拘泥与山水和花鸟的题材之间。

文章图片7

文人画家对外在型的追求日渐消退,也使人物画的造型的表达越来越弱。在元初虽然也出现例如赵孟、钱选等文人士大夫涉及人物画领域,但也只存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元朝中后期的人物画每况愈下。

元朝时期山水画中的人物多为“隐士”的形象,在这类画作中隐士抚琴听松、寒江独钓、策杖前行等成为运用最多的题材。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逸文人形象经常作为人意象被文人画家运用到画中。

李公麟就曾作画《陶渊明归隐卷》是根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在晋时是被排斥在文坛以外的,到了宋代时人们才真正意识到陶渊明的出类拔萃,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成为了宋人的典范。李公麟所创造的陶渊明的形象被后世多有模仿,成为了画史中经典的隐士形象。

文章图片8

二、隐逸思想下的文人画

1、隐逸思想下的水墨画风

异族统治下的这一特殊时期,汉族文人士大夫在失去入仕机会后纷纷选择归隐山林,他们开始用清淡高雅的水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是真实世界。从元代画坛可以看出,无论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更倾向一种水墨之风。

宋末元初书法家、画家赵孟曾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敷色浓艳,便自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复观也,吴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

文章图片9

赵孟提出的理论其实就是复原古朴自然的韵味,追求简洁天真的审美趣味,这就要求文人士大夫们对水墨色彩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文人画家们在二者中更青睐水墨的表达方式。赵孟对南宋院体画的改革是诸多方面的,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引导了水墨隐逸风格的审美。赵孟的《幽篁戴胜图》一直以来被大众视为拟“古意”所作。

2、隐逸思想的表达

文人士大夫们选择“水墨”这种表现形式来体现文人画的简淡疏阔,士大夫们作画时注重墨的颜色,以墨的浓淡干湿,丰富的层次变化替代华丽的颜色,水墨黑白就构成了一个丰富的哲学世界。

水墨可以表达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文人画中的黑白世界包含着文人对儒、道中静谧淡然的向往与追求,他们在水墨世界里徜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和与安宁。比如《青卞隐居图》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深远的空间,隐逸思想融入其中,画面可见既幽静而神秘。

文章图片10

结语

宋元时期文人在面对自己的仕途无望转而寻求自己心灵的独立和自由。他们通过对绘画题材的选择,和笔墨语言的创新,使得文人画展现出另一种风貌。他们在绘画中更加注重意象和景色当中内在的“情”的表达,而非外在“形”的刻画。

古人眼中画品即人品,现在流传于世备受推崇的画作,不光画面精美经得起推敲,画家的人品也是极为高尚的。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守得住自己本心是件尤为珍贵的事。隐逸画风的兴起,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审美,也对后世的画论及审美标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