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笑话,学逻辑 | 第30章:名人与广告

 梦幻随想99 2023-01-27 发布于重庆

亲爱的读者,你能在如下两则幽默中,透过字里行间分别找出其所包含或者隐含着的A、E、I、O四种性质判断吗?

名人与广告

一个鞋油厂的厂长要求用肖伯纳的名字做一种新鞋油的牌子,于是对肖伯纳说:“如果你同意这样办,全世界都会因此而熟知你的大名。”肖伯纳说:“你说的对极了!可是那些打赤脚的呢?……”

法官与惯偷

大法官:你偷了一辈子东西,没有一元钱是光明磊落挣来的。

惯偷:不,有一元钱是例外。上次选举,我投了你的票,得了一元钱。

在《名人与广告》中,鞋油厂长的话所表达的是个假言判断,但是,其中却隐含着一个全称肯定判断即A判断:“所有人都有鞋穿”;而肖伯纳的那句问话“可是那些打赤脚的呢”中隐含着一个特称否定判断即O判断:“有的人没有鞋穿”。

在《法官与惯偷》中,大法官的话所表达的是一个全称否定判断即E判断:“你所有的钱都不是光明磊落挣来的”,而惯偷的话中包含了一个特称肯定判断即I判断:“我有的钱是光明磊落挣来的。”

现在,我们以上面四个性质判断为实例来分析各种性质判断的逻辑特征。

性质判断是断定事物性质的,而事物的性质总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因此,性质判断反映着两类事物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来,反映两类事物,即主项S所表示的事物和谓项P所表示的事物的外延之间的相同或是相异的关系。我们回忆一下就可以记起来,在讲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时,我们讲过了,在两个概念间,其外延方面可能存在的关系共有以下五种,即(1)全同关系;(2)包含于关系;(3)包含关系;(4)交叉关系;(5)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

那么,一个性质判断,当它反映了两类事物间可能存在的五种关系中的哪些种关系时是真的或是假的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就给我们指明了A、E、I、O四种性质判断的逻辑特征。

当S类事物和P类事物处于全同关系时,我们就可以断定“所有S是P,并且所有P是S”;

当S类事物和P类事物处于包含于关系时,我们就可以断定:“所有S是P,并且有的P是S”;

当S类事物和P类事物处于包含关系时,我们就可以断定:“有的S不是P,并且所有P是S”;

当S类事物和P类事物处于交叉关系时,我们就可以断定:“有的S是P,有的S不是P;并且有的P是S,有的P不是S”;

当S类事物和P类事物处于全异关系时,我们可以断定:“所有S不是P并且所有P不是S”。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A、E、I、O四种性质判断的逻辑特征分别如下:

1.“所有S是P”即A判断在反映两类事物之间的全同关系(1)包含于关系(2)时为真;反映包含关系(3)交叉关系(4)全异关系(5)时为假。

2.所有S不是P即E判断反映两类事物间的全异关系(5)时为真;反映其余(1)(2)(3)(4)种关系时为假。

3.有的S是P即I判断,反映全异关系时为假,反映其他四种关系时为真。

4.有的S不是P即O判断,反映(3)(4)(5)种关系时为真,反映(1)(2)种关系时为假。

据此,我们来分析四个性质判断实例的真假。

在“所有人都有鞋穿”这一A判断中,主项S是“人”,谓项P是“有鞋穿(的人) ”。事实上“人”这类事物与“有鞋穿 (的人)”这一类事物之间具有包含关系,即“有的人没鞋穿,并且,所有有鞋穿(的人)是人”。在处于包含关系时,A判断为假。所以,“所有人都有鞋穿”的是一个假言判断。

再来看“有的人没有鞋穿”这一O判断。这一O判断与以上A判断是具有相同素材即具有相同主谓项的判断。它们的主谓项都分别为“人”和“有鞋穿(的人)”。如上所说其主谓项所反映的两类事物间为包含关系。而处于包含关系时,O判断为真,所以“有的人没有鞋穿”是一个真判断。

至于在“你所有的钱都不是光明磊落挣来的”这个E判断和“我有的钱是光明磊落挣来的”这个I判断中,它们是真是假,也必须看它们事实上反映了什么关系。根据其所处那则幽默的语言环境来看,其E判断反映了两类事物间的全异关系。所以,是个真判断,而其I判断,由于同E判断素材相同,故其所反映的也是两类事物间的全异关系。而I判断在反映全异关系时为假,故这个I判断是一个假判断。

现在我们根据各种性质判断的逻辑特征,列表如下,来表明具有的相同主谓项的A、E、I、O四种性质判断之间的真假判断关系:

从上表,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具有相同素材的A、E、I、O四种性质判断之间具有如下的真假制约关系:

1. A与E之间的反对关系。

当A真时,E必假;当E真时,A必假;当A假时,E可真可假(不定);当E假时,A不定。这种A与E之间所存在的当一个真,另一个必假,而当一个假,另一个真假不定的关系,即两判断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关系,叫做反对关系。

2. I与O之间的下反对关系。

当I假时,O必真;当O假时,I必真;当I真时,O不定;当O真时,I不定,这种I与O之间所存在的当一个假,另一个必真,而当一个真,另一个真假不定的关系,即两判断不能同假、可以同真的关系,叫做下反对关系。

3.A与I,E与O之间的从属关系、(差等关系)

“A与I”“E与O”之间具有如下从属关系,当全称真则特称必真;全称假则特称真假不定,特称假则全称必假、特称真则全称真假不定。

4.A与O、E与I之间的矛盾关系。

这是一种两判断间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关系。即一个真,另一个必假;一个假,另一个必真。A真则O假,O真则A假,A假则O真,O假则A真。E与I之间的关系也一样。

以上所列具有相同素材即相同主谓项的A、E、I、O四种判断之间的真假制约关系,叫做对当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