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美无意识》:将艺术之物展现为思想之物

 柳浪闻莺眺西子 2023-01-27 发布于浙江

《审美无意识》

[法] 雅克·朗西埃著

蓝江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简介:

在本书中,朗西埃并不是使用弗洛伊德的概念来解读文学和艺术作品,相反,他关心的是为什么这样的解释会在证明精神分析概念的当代价值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为了能用俄狄浦斯情结来作为解读文本的手段,首先就必须生产出一种特殊的俄狄浦斯观念,这种观念属于浪漫主义对古希腊的观念的再创造,这样,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非思之思,以及保持沉默的言说的观念。从此并不能得出,审美无意识已经提前给出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弗洛伊德的“审美”分析反而揭示了两种无意识形式之间的张力关系。在这本短小精悍的书籍中,朗西埃展现出这种张力关系,为我们揭示在两种无意识之间的对抗中什么才是至关重要的。

雅克·朗西埃生于阿尔及尔,法国哲学家,巴黎第八大学哲学荣誉教授,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前系主任。早年与阿尔都塞合著《读〈资本论〉》。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专注于美学-政治的研究,主要著作包括《美感论》《文学的政治》《哲学家和他的穷人们》《图像的命运》《词语的肉身》《歧义:政治与哲学》《历史的形象》《历史之名》《美学中的不满》《阿尔都塞的教训》等。

第一章 弗洛伊德对美学干了什么?

第二章 主角的缺憾

第三章 审美革命

第四章 默然言说的两种形式

第五章 从一种无意识到另一种无意识

第六章 弗洛伊德的修正

第七章 细节的不同用途

第八章 两种类型药物的冲突

文章图片1

如果精神分析无意识的原理可以系统阐述,这是因为在临床领域之外已经可以找到无意识思想的模式,而且艺术和文学领域可以定义为“无意识”得以运行的特有领域。

我并不认为美学是专门负责艺术的科学或学科的名称。

在我看来,美学是一种关于艺术之物的思想模式,它关心的是将艺术之物展现为思想之物。在更根本的层面上,美学是历史上关于艺术的特殊的思考体制和思想观念,根据美学的观念,艺术之物就是思想之物。

在美学发展谱系中,康德的地位也是有问题的。当康德从鲍姆加登借用了“美学”一词,将其用于感性形式的理论中,事实上,康德拒绝赋予这个词意义,我们知道,感性观念是“模糊”的知识。

鲍姆加登将感性定义为“含混”观念,以及康德反过来将感性定义为不同于这些观点的东西,这两个定义被统一起来。于是,含混知识不再是知识的低阶形式,而是尚未思想之物的思想。

“美学”并不是“艺术”领域的新名字。它是这个领域的特有构造。它不是一个新标题,在这个标题下所包含的东西,之前包含在一般性的诗学概念之下。这标志着艺术思考的体制的变革。这个新体制为建构一个新的专门的思想观念提供了场地。

言说架构了一种可见性:它让隐藏在灵魂中的东西表象出来,陈述和描绘出眼睛看不到的东西。

哲学和医学互不信任,即认为思想是一种病,而疾病也是一种思想。

天赋是一种自然能力,即这种能力将自己的创造力对立于模式或规范。我们可以说,天才就是他自己的规范。但与此同时,他是唯一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人, 他无法考究自己的活动。

维柯最初的目的并不是“艺术理论”,而是关于 “古埃及人智慧”的神秘诗学。维柯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如象形文字是否是一个密码,宗教智慧不让我们参透这些密码中的奥秘,古代诗歌传说是否像柏拉图式的用寓言表达出来的哲学思想。

荷马并不是传说的发明者。他并不知道我们在历史和虚构之间做出的区分,事实上,他把他所谓的传说视为历史,对此,他怎么接受,他就怎么传播。

与思想观念对应的是写作观念。写作不仅指向一种言说的表现形式,在更根本的层面,它对应的是言说本身的观念及其内在力量。

如果与这种生命言说相对立是带有规范的再现秩序,那么写作就是一种对应于审美革命的的言说模式:矛盾的言说模式,它同时是言说和保持沉默,同时对他所说的知道又不知道。

主题无高低贵贱之分,叙述情节和描写也无轻重缓急之分。没有一个情节、一个描写或一个句子不承载着整个作品的意义表达。

那些实证主义思想所鄙夷的,或者归为纯生理上的合理性的平庸乏味的细节,事实上都标志着历史的铭写。

审美无意识,与艺术的审美体制是同质的,在双重的默然言说的场景中显现自身:一方面,镌刻在物体之上的言说,通过解码和重述,可以恢复它的语言上的意指关系;另一方面,无名力量的无声言说,它在所有意识,所有意指关系背后游荡着,而这种言说必然有着其声音与身体。

在与实证主义的论战中,弗洛伊德号召精神分析学与古老的神话遗产联盟,与大众关于梦境意义的信念联盟。

正是因为实证科学和大众信仰之间并非一片空地。通过将艺术物品重新界定为思想与非思之间的特殊联合统一的模式,审美无意识占据了这片空地。

非思的思想领域并不是弗洛伊德为了寻找同伴与联盟而去探索的领域。这是一个业已被占据的地盘,一种无意识遭遇另一种无意识的竞争和冲突。

“艺术史”是完全不同于作品和艺术活动连续过程的东西。它是关于艺术思考体制的历史,即将实践与那些让实践变得可见,变得可以思考的特殊方式的历史。最终,这意味着思想观念本身的历史。

将虚构状态还原为并不实存的病理上的性的“事实”,在这个还原背后,是对混淆虚构与真实的驳斥,而这个混淆构成了小说家们创作实践和话语的基础。

小说家们坚持认为幻象就是作者幻想的产物,并以真实原则的名义来驳斥其人物的梦境,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可以在真实和虚构的两侧边界间自由穿梭。

真正的治愈,真正的康复,就是叔本华式的掏空生命的意愿,然后自我跳人无意愿的原初之海中,这是“至高的祝福”,这是瓦格纳的伊索尔德所沉入的幸福,也是青年尼采归于新狄奥尼索斯胜利的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