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北朝隋唐内侍制度

 思明居士 2023-01-27 发布于河北

北朝是在这一历史上较为特殊的一个时期,其并不是某个政权的代称,而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五个北方政权的统称。

文章图片1

隋唐的开国皇帝都是北朝时期的朝中权贵,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仅延续了北朝时期的方式,而且还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正是因为其所采取的合理且有效的措施,促成了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和盛世局面的出现。

从北朝到隋唐时期,其政治制度发生的最大变化的就是内侍制度。

01 北朝的内侍制度

北朝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五个政权在内,其由于是由不同的民族统治,自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文章图片2

其内侍制度是在每个政权中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北魏,是漠北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其最初是以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在部落联盟时期就没有宫廷的制度,更不要说有内外朝制度。

在北魏进入中原之后,为了能够巩固自己的政权,对汉民族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在制度方面向汉民族王朝学习,将少数民族制度和汉民族的统治制度相结合。

在处理本民族的民族事件时实行内行官制度,涉及汉民族的事件时,实行汉制官处理汉民族事务。

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内侍制度属于内行官制度的一种。

其所采用的人员多是士人和宦官混合在一起任用,但是内侍官员的职位调动十分自由,并没有什么限制。

文章图片3

其内侍的职务主要是禁卫和参谋顾问这类能够亲近君主身边的人员,其主要的职责就是保卫、参谋顾问、上传下达。

内侍官虽然是在宫廷内向君主服务,但是其却和外朝的官员却是并行的,其根据宫中需要负责和处理的事务不同,其职能也各有不同,管理所有内侍官的人员被称为内行长。

此时的北魏政权仍然需要各个部落的支持,需要重用各个部落的人,因此在这一时期各个部落的人员将能够进入宫廷服侍君主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耀。

其内侍制度分为“内小”“中散”“中常侍”,中常侍与其他的内侍职位不同的是,其多由宦官担任且多为在君主身边贴身服侍的人,由于其内侍官员的特殊职能,使得内侍官员的职位较高。

文章图片4

孝文帝改革之后,整个北魏的不仅在经济、文化方面全方位向汉民族学习,还在政治制度方面全面向汉民族学习。

孝文帝将之前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官职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汉民族的制度,内行官制度就被内侍制度取代。

虽然在制度方面有所改变,但是其人员在内廷和外廷之间的流动,仍然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人员的调动非常自由。

其按照服侍的人员的不同将内侍制度分为“太后宫内侍官”“皇后宫内侍官”“归属代考内侍官”

虽然将内侍人员分为不同的官职,但是其内侍人员还是士人内侍和宦官内侍两种,而士人内侍的存在正是为了能够牵制内廷的位于正宫的女性的权力,以此来维护皇权。

文章图片5

此外其某些内侍官还能担任高官和地方官职,这是具有其显著特征之处。

北魏虽然有汉化的改革,但是其并没有完全脱离本民族的民族特色,其在制度的实施上仍然保有本民族的旧习。

02 北齐、北周的内侍制度

随着北魏的分裂和东魏、西魏、北周、北齐的建立,再到后来隋朝的大一统多民族王朝的建立,我们可以发现从北朝到隋唐时期的政权更迭,其实就是一个“先破后立”的过程。

文章图片6

在这“破立”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东魏和北齐时延续了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而西魏和北周则是对其政治制度进行了创新,并且创设了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六官制度。

北齐和北周的制度不仅是对北魏制度的延续,更是隋唐时期的某些政治制度的源头。

北齐,是东魏的权臣高欢的次子高洋所建立的王朝,其不仅在势力范围上继承了东魏所有的版图,而且在文化上还提倡鲜卑文化。

由于其统治者和众多的民众都是被鲜卑化的汉民族,所以统治者虽然提倡鲜卑文化,但是其鲜卑化的特征在逐渐减弱。

其对内侍制度自然无法完全像北魏那样,这一时期的内侍制度是中侍中省和长秋寺并行的一种二元式的内侍制度。

文章图片7

虽然北齐的内侍制度是对北魏内侍制度的延续,但是在北魏的基础上也有所创新。

这种并行的二元式的制度就决定了内侍人员不再担任外延的职务,不再出任高官和地方官员,而是只能在内廷活动,其调任和升迁也在只能是在内廷。

北齐未建立之前,高氏父子还是东魏权臣的时候,其身边就有许多内侍人员,这些人员主要是他们厮养的家奴。

这些人主要分为宦官和家奴苍头。家奴苍头主要是同宗同族有着血缘关系的人,而他们也是高氏父子最信任的人,是能够随时在身边保护、随从作战和负责他们饮食起居的人。

北齐建立之后,这些家奴自然就成为宫廷禁宫中的一员,将其划分到不同的部门,继续充当统治者的“爪牙”

文章图片8

随着国家的发展,仅仅是家奴所形成的内侍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统治的扩张野心,开始设立中侍中省。

将内侍制度单独设立,使其成为和中书、尚书等具有行省性质的部门平等发展,这正是延续北魏时期的内侍制度,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将汉民族的制度融入其中,对其进行了创新。

除了中侍中省的内侍制度之外,还有一个发生巨大变化的职位——长秋寺。

长秋原本是皇后宫殿的名字,随着皇后的废立而设置,但是到了北齐的时候,其演变为一个管理整个宫廷的机构。

被长秋寺管辖的宫廷机构有掖庭、晋阳宫和中山宫,其听命于皇后,此外,太后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管理系统,其负责人是卫尉。

可见,北齐的内侍制度的变化,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制度的变化,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较量和博弈。

文章图片9

北周,是由宇文氏建立的王朝,宇文氏是西魏的朝中重臣,其建立被=北周以后,实行六官制度来替代西魏时期的内侍制度。

“六官”是取自《周礼》,其虽然在有些方面保留了北魏时期的内侍制度的特点,但是其在中央的官职和宫禁制度方面作出了巨大的改变和创新。

其六官制度按照等级分为:上、中、下大夫和上、中、下士,这六个等级在这个体系中可以将官名相似或者相同而等级有着显著不同的人分为一类。

在这同一个类别的官职中的品名和官职的数量呈现一个金字塔的形状,最底层的永远是分工最多,人员最多的。

北周的内侍制度的主体是司内系统,在整个司内系统中司内庵是长官,小司内相当于司内庵的副手,其下辖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有内小臣庵、内司服庵、典妇功庵、巷伯。

文章图片10

北周的内侍人员的并没有北魏和北齐的权势大,北周的政权的主要力量在外朝而不在内廷。

这也就导致了内侍制度从君主的亲信、为君主服务,演变为宫廷政变的工具,成为监视甚至威胁帝王的一个工具。

由此可见,北齐和北周的内侍制度都有所创新和发展,不断促使内侍制度的职能发生变化,直到外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内侍才变得悄无声息。

03 隋、唐时期的内侍制度

隋朝是在北周之后建立起来的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在某些方面自然离不开前朝的统治制度的基础。

文章图片11

隋朝的内侍制度就是在北齐的中侍中省和长秋寺并行的二元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有所不同的是中侍中省负责的管理层,而长秋寺则主要是以局署为主。

其将服侍君主和对宫廷的管理的两种内侍的职能分开,将其合并但是又以一个独立的合并体而存在。

唐朝建国之初,其在政治制度等各方面对隋朝有所沿袭和创新,如内侍制度。

唐朝的内侍制度并没有沿用隋朝大业改革所用的“长秋监”,而是用“内侍省”,统治者在建国之初就提高了内侍制度的政治地位。

这一名称的不同直接显示出内侍制度在唐朝时的重要地位,且对内侍人员也有着明确的要求,必须全部任用宦官,而不再出现士人和宦官杂用的形式。

此外,唐朝的内侍人员如果有特殊功勋的人,还会被授以特殊的官职,其主要有勋官、武散官、职事官这三类。

此外其还会被安排出使遍地或者异域,以此来彰显帝王皇恩浩荡和促进唐朝与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文章图片12

唐朝中后期出现的南卫北司之争,外朝的机构成为南卫,将内侍省和宦官则统称为北司,其实就是外朝和内廷的斗争。

皇帝的内务几乎全部都有内侍省和宦官负责,宦官不仅能掌握神策军,还在内朝中具有决策能力。

直到唐朝灭亡,宦官在内朝参政的政治模式才有所突破。

隋、唐时期的内侍制度的沿袭和创新,不仅为当朝的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还为后来明清时期的内侍制度的发展提供借鉴。

小结

北魏建立开始,直到唐朝的百余年间,前者汉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后世的汉民族的王朝的统治和少数民族王朝的统治提供了充足的经验和教训。

虽然其所产生的影响有又优劣之分,但究其结果是推动王朝向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严耕望《北魏尚书制度考》
  2.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3.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