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味苦,寒,药性可以往上走,也可以往下走,属于阴药,无毒。入心和心包络。最能泻火,也能入肝。大概跟引经的药一样,能入所有经络,但比较专于入心经。能止吐、痢和吞酸,善于解口渴。治火眼效果很好,能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去除妇人下户肿胀。治小儿饮食不节之疳积(面黄肌瘦、腹部膨大),又解暑热、湿热、郁热。 但黄连也只能用作臣药和使药,不可以用作君药,适宜少用,不适宜多用,它只可以治实热,不可以治虚热。因为虚火应该补益,实火则应该泻下。 用黄连来泻火,属于正治。用肉桂来治火,属于从治。因此黄连和肉桂,寒热相反,似乎不可以一起使用,而实际上有一起使用并获得成功的案例。因为黄连入心,而肉桂入肾。 然在白天和晚上,心肾一定要相交,而后水火才能互济,火水如果分开,心和肾就不能相交了。心不能交肾,白天不能睡好;肾不能交心,晚上不能睡好。黄连与肉桂一起使用,心和肾在顷刻之间就能相交,还怎么会睡得不安稳呢! 有人问:苦味首先入心,黄连味苦药性燥,正好与心脏的特性相同,似乎进入心经是合适的,为什么长期服用黄连之后,却导致火焰更盛,非但不能解心热,反而增加了火焰的猛烈程度,这是为什么呢? 这正好说明了黄连应该少用,不适宜多用。因为心脏虽然属火,但一定要得到肾水的济化,用黄连却不能解火热,原因是本来就不可以再泻火了。火旺起来,水就愈加衰弱,水衰弱了,火就愈加猛烈,不从下焦施治,却要治上焦,只会增加火的气焰,就好比釜内没有水,已经变成焦釜了,这时往里面倒水,热气会因水沸腾而往上冲。 治法应该是去掉釜下的柴火,釜自然回逐渐冷却了。因此正治心火反而更热,一定要从治心火才能降火,而从治心火,又不如大补肾水的治法合适。 有人问:黄连止泻痢,浓肠胃(使脾胃虚弱纳少便稀的人食欲增进、大便稠厚),先生却省略不谈,这是为什么呢? 黄连不是治痢疾的药物,而是泻火之剂。痢疾属于湿热证,用黄连,是用它燥而凉的药性来解湿除热罢了。如果单独用黄连来治痢疾,泻痢会更加严重。黄连与人参同用,治不思饮食的痢疾患者最有效;与白芍、当归同用,治红赤痢疾最有效,是用它来泻火,不是用来止泻痢,这是我只说它泻火的原因。 至于浓肠胃的说法,是因为病人泻痢的时间长了,泻下多数会损伤人体真阴,刮去了脂膜,肠胃一定会变薄。黄连既然止住了泻痢,肠胃就可以逐渐由薄变浓了。 但黄连药性燥而寒凉,只可以暂时使用,不可以长时间使用。肠胃的脂膜受伤了,怎会一时之间就能变浓呢。胃薄的人,是由于气血衰弱,而肠薄的人,是由于精水耗脱。黄连只能泻火,却不能生气血、精水,我不知道所谓的浓肠胃,黄连是怎样做到的。 资料来源:《本草新篇》 |
|
来自: 昵称6582038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