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什么找回放失的本心?养实生命之根?《论语》中早给出了答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读原著 2023-01-27 发布于四川

   《礼记·乐记》中说:“礼乐皆得,谓之有德。”《论语·泰伯》里更有:“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的本质即理,乐的本质则是药,乐可以调和人心,正人性情,乐的完成的最终标志即是使人心精纯于天理。

  人类情动于中的时候,首先是语言表达,语言不足以表达的时候,自有嗟叹,啸叫等方式,嗟叹,啸叫等方式还不足以发尽人之真情时,歌唱则成了主要选择,到歌唱也受限后,最后就是舞蹈,——当然很多舞蹈都是配乐而生的,经典的音乐舞蹈组合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一直给人们身心健康和社会风气以积极的影响。正如《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又如《孝经》所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除了乐是很好的正心之物外,还有一个东西,那就是“兴于《诗》”中的《诗经》一类儒道经典,这类经典才是“读书”一词中“书”的真正所指,至于经典以外的其他书籍,应该叫一般读物才是,一般读物可读可不读,而儒道经典则是生命之根,智慧之源,创在力之基。不读《诗》,无以言,不读儒道经典,就不要说读过了书。

   读儒道经典相对来说,更容易入门,以此常作为生命起兴生发时首先要做的事,而最后要是能以“成于乐”收尾当然很好,但即使不能成于乐,立于理后,用其他的方式尽于理,明天德,也同样算是得以善终,生命圆满。

   一日不读经典,人心就放失一日,很多人活到最后活得麻木不仁不自知,根本原因就在于既没有用经典养心,也不知用乐来养性,黄庭坚先生就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王阳明先生更是直言:“琴瑟简编,学者不可无,盖有业以居之,心就不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