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痿证

 神明的食粮圣地 2023-01-27 发布于海南

中医术语痿证,中医病症名,是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一、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类。以虚为本, 或虚实错杂。 

        外感多由温热毒邪或湿热浸淫,耗伤肺胃津液而成。内伤多为饮食或久病劳倦等因素,损及脏腑,导致脾胃虚弱、肝肾亏损。

二、病机痿证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于五脏虚损。

主皮毛,主肌肉,主筋,主骨,主血脉,五脏病变,皆能致痿。上述各种致病因素,耗伤五脏精气,致使精血津液亏损。而五脏受损,功能失调,生化乏源,又加重了精血津液的不足,筋脉肌肉因之失养而弛纵,不能够束骨而利关节,以致肌肉软弱无力,消瘦枯萎,从而发为痿证。 

三、从病因上分析:

1.感受温毒

温热毒邪内侵,或病后余邪未尽,低热不解,或温病高热持续不退,皆令内热燔灼,伤津耗气,肺热叶焦,津伤失布,不能润泽五脏,五体失养而痿弱不用(五体:筋脉肉骨皮)。

2.湿热侵淫

久处湿地或涉水淋雨,感受外来湿邪,湿热侵淫经脉,营卫运行受阻,或郁遏生热,或痰热内停,蕴湿积热,侵淫筋脉,气血运行不畅,致筋脉失于濡养而致痿。

3.饮食毒物所伤

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失节,劳倦思虑过度,或久病致虚,中气受损,脾胃受纳、运化、输布精微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五脏,以致筋骨肌肉失养;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聚湿成痰,痰湿内停,客于经脉;或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嗜酒辛辣,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均可致痿。

此外,服用或接触毒性药物,损伤气血经脉,经气运行不利,脉道失畅,亦可致痿。

4.久病房劳

先天不足,或久病体虚,或房劳太过,伤及肝肾,精损难复;或劳逸太过而伤肾,耗损阴精,肾水亏虚,筋脉失于灌溉濡养。

5.跌扑瘀阻

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新血不生,经气运行不利,脑失神明之用,发为痿证;或产后恶露未尽,瘀血流注于腰膝,以致于气血瘀阻不畅,脉道不利,四肢失于濡养滋养。 

四、临床表现

临床虽以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瘀阻络脉等证型常见,但各种证型之间常相互关联。

一般而言,痿证以热证、虚证为多,虚实夹杂者亦不少见。

临证常表现为因实致虚、因虚致实、虚实错杂的复杂病机。 

五、检查

痿证与西医学中的神经肌肉系统的许多疾病有关。

检测血液中的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醛缩酶、肌酸磷酸肌酶的含量以及尿中肌酸排泄量,有助于鉴别痿证肌肉萎缩的病因;脑脊液检查、肌电图检查、肌肉活组织检查等,有助于对与痿证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测定血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对神经、肌肉接头部位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T、MRI检查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 

六、诊断

诊断依据

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软弱无力,甚则瘫痪,部分病人伴有肌肉萎缩。

由于肌肉痿软无力,可有睑废、视歧,声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吞咽(视歧是一种病证名,系指视一物为二物的证候。出《灵枢·大惑论》)。 

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有的病人有神经毒性药物接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病证鉴别

痿证与偏枯:偏枯亦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謇jiǎn涩、口眼歪斜,久则患肢肌肉枯瘦,其瘫痪时由于中风而致,二者临床不难鉴别。

痿证与痹症:痹症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疼痛,不能运动,肢体长期废用,亦有类似痿证之瘦削枯萎者。但痿证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症则均有疼痛,其病因、病机、治法也不相同,应予以鉴别。 

治疗

治疗时要结合标本虚实传变,扶正主要是调养脏腑,补益气血阴阳,祛邪重在清利湿热和温热毒邪方面,治疗过程中还要兼顾运行气血,以通利经脉,濡养筋脉。

“痿证之义,《内经》言之详矣,观所列五脏之证,皆言为热,而五脏之证,又总于肺热叶焦,以致金燥水亏,乃成痿证;如丹溪之论治,诚得之矣。然细察经文,又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发为筋痿;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发为肉痿之类,则又非尽为火证,此其有余不尽之意,犹有可知,故而生火者有之,因此而败伤元气者亦有之,因为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亏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之全矣,( 庶:众多,平民。在此)《景岳》。

则恐真阳亏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之全矣。 [1] ”(《景岳全书·痿证》)

辨证要点

痿证辨证,重在辨脏腑病位、审标本虚实。痿证初起,症见发热,咳嗽,咽痛,或在热病之后出现肢体软弱不用者,病位多在肺;

凡见四肢痿软,食少便溏,面浮,下肢微肿,纳呆腹胀,病位多在脾胃;

以下肢痿软无力明显,甚则不能站立,腰脊酸软,头晕耳鸣,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咽干目眩,病位多在肝肾。

痿证以虚为本,或本虚标实。

因感受温热毒邪或湿热浸淫者,多急性发病,病程发展较快,属实证,热邪最易耗津伤正,故疾病早期就常见虚实错杂。

内伤积损,或久病不愈,主要为肝肾阴虚和脾胃虚弱,多属虚证,又常兼夹郁热、湿热、痰浊、瘀血,而虚中有实。

跌打损伤,瘀阻脉络或痿证日久,气虚血瘀,也属常见。

治疗原则

痿证的治疗,虚证宜扶正补虚为主,肝肾亏虚者,宜滋养肝肾;脾胃虚弱者,宜益气健脾。实证宜祛邪和络,肺热津伤者,宜清热润燥;湿热侵淫者,宜清热利湿;瘀阻脉络者,宜活血行瘀。虚实兼夹者,又当兼顾之。

《内径》指出:“治痿独取阳明”,是指从补脾胃、清胃火、祛湿热以滋养五脏的一种重要措施。

证治分类

1.肺热津伤症状:发病急,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可较快发生肌肉瘦削,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黄赤或热痛,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常用药:人参、麦冬、生甘草、阿胶、苦杏仁、炒胡麻仁、生石膏、霜桑叶、炙枇杷叶。

2.湿热浸淫症状:起病较缓,逐渐出现肢体困重,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或两足痿弱为甚,兼见微肿、手足麻木,扪及微热,喜凉恶热,或有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经脉。方药:加味二妙散加减。

常用药:苍术、黄柏、萆薢、防己、薏苡仁、蚕砂、木瓜、牛膝、龟板。

3.脾胃虚弱症状:起病缓慢,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神疲肢倦,肌肉萎缩,少气懒言,纳呆便溏,面色白或萎黄无华,面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山药、扁豆、莲肉、甘草、大枣、黄芪、当归、薏苡仁、茯苓、砂仁、陈皮、升麻、柴胡、神曲。

4.肝肾亏损症状:起病缓慢,渐见肢体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明显,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或伴有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方药:虎潜丸加减。

常用药:狗骨、牛膝、熟地、龟板、知母、黄柏、锁阳、当归、白芍、陈皮、干姜。

5.脉络瘀阻症状:久病体虚,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可伴有肌肉活动时隐痛不适。舌痿不能伸缩,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治法: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方药: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川牛膝、地龙、桃仁、红花、鸡血藤。

其他疗法

1. 针灸治疗主穴:上肢 曲池、合谷、颈胸部夹脊穴。下肢 髀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配穴:肺热津伤者,配尺泽、肺俞;湿热侵淫者,配阴陵泉、大椎;脾胃虚弱者,配脾俞、胃俞、中脘;肝肾亏虚者,配肝俞、肾俞。

操作:毫针刺,按虚实补泻法操作。

2. 电针在瘫痪肌肉处取穴,针刺的气后加脉冲电刺激,采用断续波,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多发性神经炎、周期性麻痹、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等表现为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所挟有等 内热成痿,此论病之本也。若有感发,必因所挟而致,有湿热者,有湿痰者,有气虚者,有血虚者,有阴虚者,有死血者,有食积妨碍升降道路者(按∶此七句本于丹溪),当明辨之。湿热痿者,雨湿浸淫,邪气蒸脾,流于四肢,自觉足胫热气上腾,或四肢酸软肿痛,或足指麻木顽痒,小便赤涩,脉来沉濡而数,此皆湿热在下之故,所谓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也,宜升阳燥湿,禁用填补之剂。湿痰痿者,肥盛之人,元气不能运动其痰,致湿痰内停,客于经脉,使腰膝麻痹,四肢痿弱,脉来沉滑,此膏粱酒湿之故,所谓土太过,令人四肢不举是也(按∶此本于《六要》),宜燥脾行痰。气虚痿者,因饥饿劳倦,胃气一虚,肺气先绝,百骸溪谷皆失所养,故宗筋弛纵,骨节空虚。凡人病后手足痿弱者,皆属气虚,所谓脾既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而不用也,宜补中益气。血虚痿者,凡产后失血后,面色痿黄,手足无力,不能行动者也,宜滋养荣血。然血生于脾,往往用养血药而痿如故者,脾虚不能生血也,能补其脾,则血自旺而痿自愈矣。阴虚痿者,酒色过度,下焦肝肾之火,燔灼筋骨,自觉两足极热,上冲腿膝(按∶《简明医彀》曰∶足常热者,火起涌泉穴,防痿证),酸弱痿软,行步艰难,不能久立,脉来涩弱,或左脉虽大,按之无力,宜峻补精血以扶肝肾。血瘀痿者,产后恶露未尽,流于腰膝,或跌扑损伤,积血不消,四肢痛而不能运动,致脉涩而芤者,宜养血行瘀。食积痿者,饮食太过,妨碍道路,升降失常,脾气不得运于四肢,手足软弱,或腹膨胀痛,或恶心嗳气,右手脉洪弦滑者,宜运脾消导,从食积治,俟食消积化,然后补脾。(按∶《纲目》引丹溪云∶痿病,食积妨碍不得降者,亦有死血者,俱宜下之。)痢后脚软胫疼,或膝肿者,此下多亡阴所致,宜补脾兼升举之剂,若作风治,则反燥其阴而痿难愈。间有痢后兜涩太早,积瘀不清,下注隧道经络而成痿者,此又当行气逐瘀,与前证迥异矣。(《汇补》)  

骨痿 人身之骨,肾所主也。先天本经禀气不足,则骨软而不坚不实,且髓不满骨,筋无血养以束骨,荣卫弱,故骨痿而骨变也。若初长之花木,经风一折受伤,致有欹斜歪横,形质之义同也。古今骨病俱不能治,余用返本还元药,及补肾清肺热药品味,十有二三愈者。(《女科百病问答补遗》)  

治例 治宜黄芩、黄连、当归、生地、独活、牛膝、秦艽、续断之类,切不可偏于风药而作风治(按∶此一语本出丹溪),亦不可偏于补药而作虚论。此症宜利小便而除其湿热,宜用清凉而通利其气血,其症自可者也。若肾气空虚,腰脊不举,髓竭力乏,行立不能,而为骨痿之症者,前方宜加五味、构杞、山萸、熟地、虎骨、败龟之类,(《绳墨》)  

凡痿由湿热,脉洪滑而证多烦热者,必当先去其火,宜二妙散,随证加减用之。若阴虚兼热者,宜《正传》加味四物汤、虎胫骨丸或丹溪补阴丸、滋阴八味丸(即知柏六味丸)之类主之。若绝无火证,而止因水亏于肾,血亏于肝者,则不宜兼用凉药以伐生气,惟鹿角胶丸为最善(方见《正传》),或加味四斤丸、八味地黄丸、金刚丸(用萆 、杜仲、苁蓉,菟丝)之类,俱可择用。若阴虚无湿或多汗者,俱不宜轻用苍术,盖痿证最忌散表,亦恐伤阴也。(《景岳》)  

痿属湿热,经曰∶治痿独取阳明。忌破气、升、辛热发散,宜大补气血、清热除湿、甘寒、甘温、苦寒、酸寒。(《本草经疏》)  

治不宜燥热补阳(附子可否) 今之行药者,凡见脚膝痿弱,难于行步,或一足不伸,便作寒湿香港脚治之,骤用乌、附、乳、没、自然铜、威灵仙之类,燔针艾火,汤煮袋蒸,痿弱转加,如此而死,岂亦天乎。夫治痿与治痹,其治颇异,风寒湿痹,犹可蒸汤灸燔,时或一效,惟痿用之转甚者何也?盖以肺热为本,叶焦而成痿,以此传于五脏,岂有寒者欤。(《事亲》)  

陈无择谓痿因五内不足,诚得之矣。然痿之所不足者,乃阴也、血也,而诸方悉是补阳补气之剂,能免实实虚虚之患乎。(《微义》)  

或云∶痿病既属湿热,何古方多用附子辛热而愈者?殊不知湿热沉滞既久,非借辛热之力,不能开通经隧,原非为肾脏虚寒而设。若真阳未衰,概行温补,而不知清热渗湿,宁无反助湿热之患耶。(《医通》)  用下治验 宛丘营军校三人皆病痿,积年不瘥,腰以下肿痛不举,遍身疮赤,两目昏暗,唇干舌燥,求疗于戴人。  

戴人欲投泻剂,二人不从,为他医温补之药所惑,皆死。其同病有宋子玉者俄省曰∶彼已热死,我其改之。敬邀戴人。戴人曰∶公之疾,服热药久矣,先去其药邪,然后及病邪,可下三百行。子玉曰∶敬从教。先以舟车丸、浚川散大下一盆许,明日减三分,两足旧不仁,是日觉痛痒,累至三百行始安。戴人曰∶诸痿独取阳明,阳明者胃与大肠也,此言不止谓针也,针与药同也。(《三疗》)(按∶又有痿病以盐水吐膈痰治验,当考。)  

太学朱修之,八年痿废,更医累百,毫末无功。一日读余《颐生微论》,千里相招。余诊之,六脉有力,饮食若常,此实热内蒸,心阳独亢,证名脉痿。用承气汤,下六七行,左足便能伸缩。再服大承气,又下十余行,手中可以持物。更用黄连、黄芩各一斤,酒蒸大黄八两,蜜丸,日服四钱,以人参汤送。一月之内,去积滞不可胜数,四肢皆能展舒。予曰∶今积滞尽矣。煎三才膏十斤与之,服毕而应酬如故。(《必读》)(按∶三才膏当是三才封髓丹,方附《积热》中。)  

清补诸方 丹溪加味四物汤,治诸痿,四肢软弱,不能举动。  

当归身(一钱) 熟地黄(三钱) 白芍药 川芎(各七分半) 五味子(九枚) 麦门冬(一钱) 人参(半钱) 黄柏(一钱) 黄连(半钱) 知母(三分) 杜仲(七分半) 牛膝(三分足不软者不用) 苍术(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空心温服,酒糊为丸服亦可。一云∶血虚者,以四物汤加黄柏、苍术,下补阴丸。(《正传》)《回春》参归养荣汤,治痿症,于本方去川芎、五味、麦门、黄连、苍术,加白术、茯苓、陈皮、破故纸、甘草。  

龙胆泻肝汤。  

柴胡(一钱) 人参 知母 麦门冬 天门冬 草龙胆 山栀子 生甘草 黄连(各五分) 黄芩(七分) 五味子(七粒)  

肝气热色青,爪枯口苦,筋膜干而挛急者,名曰筋痿,宜此方主之。(《方考》)  五痿汤,治五脏痿。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一钱) 甘草(炙四分) 当归(一钱五分) 苡仁(三钱) 麦冬(二钱) 黄柏(炒褐色) 知母(各五分)  

水煎服。(《心悟》)(按此三方,俱自东垣清燥汤变来。清燥汤繁重难用,今不录。)  

虎胫骨丸(原无方名,从《医统》录),祖传经验,治两足痿弱软痛,或如火焙,从足踝下,上冲腿胯等证,因湿热所成者。  苍术(米泔浸一二宿) 黄柏(酒浸日晒各四两) 牛膝(去芦三两) 龟板(酥炙) 虎胫骨(酥炙) 防己(各一两) 当归尾(二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或一百丸,空心姜盐汤下。一方,加炮附子五钱。(《正传》)  温补诸方 崇明文学倪君俦,四年不能起于床,延余航海治之。简其平日所服,寒凉者十六,补肾肝者十三。诊其脉大而无力,此营卫交虚。以十全大补加秦艽、熟附各一钱朝服之,夕用八味丸加牛膝、杜仲、远志、萆 、虎骨、龟板、黄柏,温酒送七钱,凡三月而机关利。(《必读》)  大防风汤,气血两虚,风湿相挟,麻痹痿弱。(《赤水》)(方见《历节》)  加味四斤丸,治肝肾脏虚,热淫于内,致筋骨痿弱,不自胜持,起居须人,足不任地。  苁蓉(酒浸) 牛膝(酒浸) 天麻 木瓜干 鹿茸(燎去毛切酥炙)  熟地黄 菟丝子(酒浸通软别研细) 五味子(酒浸各等分)  上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米汤食前下。一法,不用五味子,有杜仲。(《三因》)  《魏氏》鹿茸四斤丸,补气血,壮元阳,强筋骨,除风湿。于本方去地黄、菟丝子,加虎胫骨、附子、杜仲、当归。(互见《香港脚》,宜参。)  鹿角丸,治五痿,皮缓毛悴,血脉枯槁,肌肉薄着,筋骨羸弱,饮食不滋,庶事不兴,四肢无力,爪枯发落,眼昏唇燥,疲惫不能支持。  麋角(镑一斤酒浸一宿) 熟地黄(四两) 大附子(生去皮脐一两半)  上用大麦米二升,以一半借底,一半在上,以二布巾隔覆,炊一日,取出药与麦,别焙干为末,以浸药酒,添清酒煮麦粉为糊,搜和得所,杵三千下,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米汤任下,食前服。(《三因》)  一文学有奇疾,两足不酸不痛,每行动绝不听其所用,或扭于左而又坠于右,或扭于右而又坠于左,之玄而行,不能一步步正走。此亦目之稀觏,竟不识为何疾,书无所考。予臆度之,由筋软不能束骨所致,故行动则偏斜扭坠也。夫筋者肝之所主,肝属木,木纵不收,宜益金以制之。用人参、黄 、白芍药以补肺金,薏苡仁、虎骨、龟板、杜仲以壮筋骨,以铁华粉专制肝木,炼蜜为丸,早晚服之愈。(《赤水》)  五加皮酒,治筋痿,拘挛疼痛,不便屈伸。  五加皮(半斤) 苍耳子(六两) 枸杞子 苡仁(各四两) 生地黄(二两) 木香(五钱)  以好酒一大埕,将药用囊盛,悬埕中,浸七日,取出焙干为末,炼蜜丸梧子大,空心酒吞八九十丸。  其酒听饮,但常使酒气频相接为妙。(同上)(按∶《六要》等重载治痿酒剂,概难适用,姑存此方。)  调摄法 天产作阳,浓味发热,先哲格言。但是患痿之人,若不淡薄食味,吾知其必不能安全也。(《局方发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