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属于主动影响历史

 子玉史院 2023-01-28 发布于陕西
 / 子

“完人”是历史打给曾国藩的标签,因为在为师、为将、为相的角色扮演上他都是天花板级别的,在立功、立德、立言这三条赛道上他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但很少有人意识到一个事实,曾国藩以一己之力深度改变了当时以及后世的历史格局——

曾国藩亲手剿灭了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战胜太平军,使汉人士大夫的话语权第一次在满清的舞台上盖过了满人,从此牢牢掌握了历史的主动权;湘军因为剿灭了太平军此后深度参与了近代历史,他们不仅是晚清历史的主导,后来的北洋军阀其实也是脱胎于这个群体。

是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湘军是后来军阀割据的因

1852726日,就连咸丰皇帝自己也不会想到,他的一个决定将深刻改变此后的历史格局。这一天,礼部右侍郎曾国藩被任命为江西乡试的正考官。

但当曾国藩再次回到京师时,时间已经是1868年,此时,江湖早已不是那个江湖,庙堂也已经不是那个庙堂,咸丰皇帝已经驾崩七年,而曾国藩此时也是被多重身份所标记,成了清王朝举足轻重的人物。

而这一切变数的起因都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185298日,当曾国藩行至安徽太湖县境内时,突然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曾国藩当即回家奔丧。

按照正常逻辑,曾国藩接下来的剧本应该是:先办理母亲的葬礼,然后在家丁忧三年,完了再回京师接着上班,蹉跎人生

但不管是世界还是个人,变永远都是主题,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一颗被突然扔下的巨石,已经搅得大多数人不能再按照以往的惯例接着导演自己的人生。咸丰皇帝就不多说了,曾国藩其实也是被历史推着走的那个人。

1853121日,曾国藩接到了由湖南巡抚转来的咸丰皇帝的谕旨,命令曾国藩在湖南帮办团练,协助湖南巡抚剿灭境内的太平军。

从这道谕旨我们就可以看出,咸丰皇帝并没有对曾国藩寄予多么大的期望,只是要求他帮办团练,协助湖南巡抚的工作而已。因为,在那个时间节点,咸丰皇帝前后总共任命了45名在籍官员办理团练,其中山东一省就有13名之多。

也就是说,曾国藩影响历史的概率应该很小,毕竟领导对他的期望也没有多高,而与他同样身份的人又那么多。他之所以能做出后来那么大的成就,原因就在于他对现状的深刻认识以及主动作为。

在太平军与清军激烈碰撞的过程中,曾国藩已经敏锐意识到了清军业务能力的飞速下降。日常的平淡以及富贵的生活早已磨平了八旗士兵以及绿营兵内心的斗志,他们工作之外经营小买卖的行为更是让他们的专业能力每天都在做着减分。

▲八旗士兵  图源/剧照

前方不断传来清军被太平军所败的消息就是最好的证明。被一伙装备、后勤、人员素质都不如自己的人给打败,你说八旗已经退化到了何种地步?

这样来形容吧——作为职业军人,这伙人不仅跨不上战马,也拉不开手中的弓,已经快与废人画等号了。

曾国藩深刻意识到,想要改变现状,只能打破以官军对付太平军的格局,而突破点就是地方团练。

所以,曾国藩主动有意在字眼上做文章,他将“团练”两个字分开来解读:将由地方乡绅控制的武装称之为“团”,将雇佣的外乡士兵称之为“练”

很快,他就发展了一支数千人的武装,也就是所谓的湘军的雏形。

但这也看不出来曾国藩有主导历史的趋势呀。不急,曾国藩还有后续动作。

在和湖南当地的绿营兵发生巨大冲突之后,曾国藩于1853929日将自己三千人的小部队拉到了衡阳进行升级改造。至1854225日,经过四个多月的强行改造,曾国藩的直属部队已经发展为一支由十营陆军、十营水军组成,共计一万七千人的彪悍之师。

从这个结果来看,曾国藩当初立下的志向并不小。

这是一支由具有“忠勇血性”素养的儒生为军官,以偏僻之地淳朴乡民为主干力量组成的特殊团队,他们不仅生气勃勃,身上也没有沾染任何八旗子弟身上的浮夸之气,太适合打仗这件事了。

而且,湘军还设立了专业的运输部队“长夫”,并在火器装备上比清军高出了一个等级。

其次,湘军的水陆配合作战、高工资待遇等制度设计更是全面碾压清军的模式。

这支军队初出江湖时虽然遭遇了靖港之败,曾国藩也差点跳江而死,但湘军还是在1854年的427日至30日创造了湘潭大捷,8月份接着又收复了岳州,1014日更是攻克了武昌。

是的,咸丰好久都没有听到如此密集的好消息了,当前方的捷报传来时,咸丰甚至都有点怀疑自己的耳朵,以为前方又在欺瞒自己。

当确认消息属实后,咸丰彻底惊呆了:

“真是没有想到,曾国藩就是一个书生,竟然也能建立如此奇功,确实是个猛人呀!”

此时的曾国藩无疑成为了焦点人物,有关他的报道铺天盖地,就连太平军也已经将曾国藩作为了重要对手,调整了作战方案。如果咸丰不将湘军倚为解决太平军问题的长城,那一定是一件极不符合逻辑的事情。

是的,不管曾国藩愿不愿意,他都将作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从此在刀山火海中拼命。那是一条艰难曲折随时都有性命之危的路,但曾国藩最终还是熬了出来,在湘军攻入天京的那一刻,曾国藩以及他手中的湘军也站在了命运的制高点:

曾国藩身上的标签是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协办大学士,节制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省军政;湘军此时也是兵强马壮,势力已经发展到了三十万之多,名誉、地位、财富都得到了质的跃升。

当时,全国的八名总督,有三名就是出自湘军,他们分别是两江总督曾国藩、直隶总督刘长佑、闽浙总督左宗棠。此外,四川总督骆秉章、两广总督毛鸿宾也和湘军是大有渊源。全国十五名巡抚中,有七个人就出自湘军。

而且,淮军和楚军也是出自曾国藩的湘军

可见,湘军的势力已经覆盖了满清的半壁江山。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慈禧之所以不敢动曾国藩不仅是因为曾国藩裁撤了湘军,主动示弱,更是因为,湘军的势力渗透范围太广了,她不敢轻易动曾国藩。有一件事情就能说明,在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之后,慈禧不仅没有深入调查,为了江南地区的稳定,她又不得不将曾国藩调任两江总督。

是的,那是曾国藩的大本营,慈禧的行为其实属于妥协

▲慈禧  图源/剧照

但说实话,这些情况其实也不是曾国藩最开始就能意识到的,他是一个传统的儒教徒,只想打造一支精干团队拯救大清于水火,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湘军的不断壮大对清王朝的深度渗透已经不是曾国藩能左右的事了。他不得不发挥全身的能量去平衡两者之间的冲突。

一直到清朝灭亡,湘军都是一支影响天下的力量。

再说另外一件事,湘军是如何催生出了后来军阀割据的局面——

在建立湘军时,曾国藩的设计思路是:以同乡、师生、亲友作为联系湘军的纽带,以一支支独立的营建制单元组成整部湘军集团,并作出规定,从大帅到统领再到营官,湘军职权归一,不得越级指挥

也就是说,曾国藩是湘军的中枢,清廷很难指挥动这支军队,而湘军内部,曾国藩又很难指挥不属于自己直接管辖的营

举个例子吧——

曾国藩虽然有段时间被咸丰皇帝开缺回到老家丁忧,但湘军将领胡林翼、杨载福每遇到重大事情还是会去湘乡向曾国藩请示。

可见,不管曾国藩在不在岗,他都是这支军队的实际统帅

1864年,湘军在攻入天京城之后,虽然湘军名义上已经是一支三十万人的强悍之师,但曾国藩能够直接调动的也就十二万人左右,而他真正的嫡系也只有弟弟曾国荃指挥的五万人马。后来,曾国藩为什么在剿捻时没有大的作为,就是因为,那些湘军他已经指挥不动了。

▲曾国荃  图源/剧照

这说明什么问题?

湘军一旦失去曾国藩这个灵魂人物就会立刻分裂成几个派别,互不归属,甚至还会兵戈相见

后来的一系列事情其实也验证了这个推断:湘军衍生出淮军,淮军是后来北洋军阀的前身,而北洋军阀之间刀兵相向也是大家熟知的事实

你说这影响到底有多深远?

其实吧,有人早就预见了未来,这一现象赵烈文早就已经给曾国藩谈过了,但那时的曾国藩也不能够以只身之力再去左右历史的发展。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和属于他支配的时间毕竟有限。凭借曾国藩的睿智,他可能也已经预料到了自己身后天下的图景,但他也只能想想,叹口气罢了。

是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那一次咬文嚼字的行为竟会引发历史的巨变。

但历史本来就是由许多偶然拼凑而成的。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咸丰的苦恼其实是因为没有理解岳飞的一句话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参考资料:

1、最爱历史《疑案里的中国史》;

2、茅海建《苦命天子  咸丰皇帝奕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