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再新|我的癖好——藏书

 古稀童趣 2023-01-28 发布于安徽

曾再新|我的癖好——藏书

书,是文明之阶梯;书,可铸人之志,修人品格;书,载道而有人,化精神,富见识,功事业。

藏书,是读书人的一大癖好,大凡成大事大学问的大都有藏书之瘾。古往今来,历历可数。早在三国时,王修藏书算是较为有名的。那时的数百卷书,在今天看来,是不足挂齿的,读书人谁家没有几百册书呢!可是,须知那时造纸术已发明,但未过渡到用纸张印书的技术。因此,书仍是用竹木材料制成,而且又靠手抄,费工费时,得书很不容易,不可与现代同日而语。而王修能收藏那么多书,真可谓煞费苦心,没有痴迷之情,他的满腹经纶,与这些书是分不开的。到了晋代,随着纸书的出现,给读书人和藏书人提供了便利,此后,藏书大腕,代不乏人。故西晋时的范蔚有书七千余卷。与彼同时的张华,尤喜藏书,他“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几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乖”。据载,自宋代至清末,著名藏书家达千余名。其中陆宰陆游父子,藏书多达一万三千多册。陆游戏称自已的家为“书巢”。

作为读书人的我,一生就有藏书之癖好,不管到什么地方,不逛商场,只到新华书店或地摊,买(淘)些自己喜欢的书籍。就拿购买《汉语大词典》来说吧,全套13本(含《索引》)的收藏来之不易,就来自两个书店、3个地摊。2004年10月初,当涂新华书店(当时在提署路当涂饭店对面)开始清仓处理一批残缺不全的书,正巧我路过,一眼就看上书架上有3本《词典》(1、2、5册),价格为3折(原单价120元)计108元,买了以后我有些懊悔,花了这么多钱,买了不全的书,可是一看,扉页上己盖上了戳,没办法,不能退。书店工作人员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不亏。这几天马鞍山新华书店也在清仓处理一批残缺不全的书,你可以去看一下。于是10月31日赶到解放路店,正巧是最后一天,急忙看到有4、6、9、10册,我付了144元,开了一张发票,至今还贴在书中;2005年我的二舅病逝,我去江苏徐州奔丧,休闲之余逛了地摊,忽然看见有3本(7、11、12册)于是毫不犹豫地拿下,摊主3本只要了40元(便宜),我心里想,不虚此行。直到当年国庆节去芜湖出差,在一家书店里又看到了8、10两册,我高兴得不得了,连忙问了书价,老板说你付20元就算了。这两本书虽然定价贵,放了两年了,却无人问津,不好卖呀,我再送你一本《索引》,免费了。随后我又选了几本文史书籍。回想起来这套《汉语大词典》的收藏,好不容易,时间一年,走了两省(皖、苏)三市(徐州、芜湖、马鞍山)一县,对于我的收藏书籍史上最珍贵一套书了。

我收藏书的本意是提高自已的文化水平,少时家贫,初中辍学,待参加工作后才有机会“充电”,但是没有“助理”是不行的,只有买书、借书,从中汲取知识。从此书成了我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给了知识,给了智慧,给了精神,给了能力,有立业建树功能。我的感悟是:读书是明理用事,追求长远价值。

所以说,收藏书籍,各有所好。不管是哪种意图,只能是对社会有益而无一害,对自己是“开启心智”,它是丰富生活,积累知识,净化社风的良田,值得称道。

【图文编辑】老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