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足太阴脾经的穴位 及 眼袋、流口水、打呼噜等问题

 庆哥哥呀 2023-01-29 发布于内蒙古

湿疹、眼袋、乏力、流口水、面色苍白、头发萎黄、脱发、打呼噜等显现的问题,其实都是与脾虚有很大关系的(湿气重亦有可能因肝郁、肾虚导致,最后分析。)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统管人体血液,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脾功能旺盛,机体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转化为气血津液传输至全身,使机体组织得到充分营养,保证人体的正常运行。

脾就是身体的发动机,不停的将胃消化的水谷精微运化到心肺产生气血,同时排出水湿,一旦脾虚,气血不能输送全身,水湿滞留,那么不能输送到头就会脱发、脸色苍白萎黄、脾主肌肉就会造成四肢无力、打呼噜(咽喉肌肉下垂堵塞气道)、胃难受、脏腑下垂、湿气重导致眼袋、流口水、口气不好......可以说五脏六腑的疾病,都与脾有很大关系。土脾,黄色,在人体中央,可以说一切的中心。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上一篇足厥阴肝经开窍于目,所以喜欢怒目圆睁也说明肝火旺比如张飞,性急躁,需要滋阴;而眼花等眼部问题,也可能是肝阴不足需要养肝图片

脾虚可分为:

1.脾阴虚(缺水)需滋阴

脾阴虚主要是脾阴液不足导致脾气虚,原因或是:肾虚肾气不足不能滋养脾胃、饮食热辣火气过度消耗脾阴、忧思重损及脾阴(忧伤脾)、久坐不动伤肉导致脾虚.........主要临床表现为口渴、口干舌燥,舌头一般较瘦,舌苔较薄,甚至无舌苔,胃脘部不舒服,症状以全身乏力、肌肉萎缩、消瘦、呕吐泄泻、手足烦热、喜凉等为主。

2.脾阳虚(缺火)需扶阳

脾阳虚通常是由于摄入太多生冷寒凉的食物、长期处于阴寒的环境、久病失调、苦寒药物服用太多,以及思虑过度、过度劳累、年老体衰阳气不足等。脾阳虚多表现出阳失于温煦而寒性的症状,主要包括腹部冷痛、肢体浮肿、大便不成形,或完谷不化、恶寒怕冷、手脚发凉等等。 症状以腹部隐痛、四肢乏力、畏寒等为主。

3.脾不统血

 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等情况时可导致血不循经并形成脾不统血,症状包括面色苍白、毛发萎黄、皮肤干燥等。

4.中气下陷

脾气亏虚可导致清阳升举无力、浊气滞留不降,从而形成中气下陷,症状包括腹满坠胀、便意频数等。

对于阴阳的辩证及辨症,是中医学博大精深的研究。还是先学习脾经循行的穴位,来做调理。

 

                   壹  足太阴脾经的循行

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本经脉对应的症状有: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

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腹胀等。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虚会导致记忆力下降。

图片

三阴经位置:

图片

 本经脉腧(shu四声)穴有: 左右各21穴,共计42个穴位。

经穴赋
足太阴兮脾中州,隐白出兮大指头。
赴大都兮瞻太白,访公孙兮至商丘。
越三阴之交而漏谷、地机可即,
步阴陵之泉而血海、箕门是求。
入冲门兮府舍轩豁,解腹结兮大横优游。
腹哀、食窦兮,接天溪而同派;
胸乡、周荣兮,缀大包而如钩。

图片

图片

1.隐白  :本穴居阴经之下,犹潜龙之隐,故名“隐白”。太阴根于隐白。

【定位】 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的爪甲根部)

 【功能】 健脾宁神,调经统血

【主治】 月经过多,过时不止,崩漏;便血,尿血、吐血等慢性出血;癫狂,多梦、烦心善悲、尸厥,惊风(慢);腹满、腹胀、暴泄、善呕、心痛、胸满、咳逆、喘息。

2.大都  :大,广泛也,都,丰盈也,又汇聚也。二字连用,喻犹诸病汇聚一大市集也。凡患热病不汗,身重不卧,伤寒四逆及腹满、烦呕、热闷、目眩、呕逆、胸腹胀痛、蛔痛、小儿客忤、表里寒热等症,本穴并能治之。故以“大都”二字名其穴。又以穴在足下,承前穴之潜隐,犹阳气下钟,得时而出,孳发其蕴容之性能也。其力无限,故名“大都”。

【定位】 足大趾内侧,第1蹠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功能】 健脾利湿、和胃宁神

【主治】 腹胀,胃痛、食不化,呕吐,腹泻,便秘;热病,无汗、体重肢肿、厥心痛、不得卧、心烦。

 3.太白  :天象,金星别名太白星。古人观天之象,以太白为兵象。具戡定内乱,匡复正统之意。合之人身,则为急病之属于五行之金者,如急腹痛、胻痠,便难、滞下、后重等症,宜于武断取治者;凡暴病初起,元气尚足,可以猛治。若久病者,元气已耗,则不宜猛治矣,用本穴有效。

【定位】 第1蹠骨小头後缘,赤白肉际凹陷处;第一蹠趾关节後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功能】 健脾化湿、理气和胃

【主治】 腹痛、肠鸣,腹胀、呕吐,腹泻,痢疾、善噫食不化、饥不欲食,胃痛,便秘、痔漏、脚气、心痛脉缓、胸胁胀痛;体重节痛、痿证。

4.公孙  :公,众也,支属之总汇也;孙,嗣续也,又顺理也,犹支系之丝络也。本穴为足天阴之络穴,与足阳明经本构通。治症颇多,采用副穴亦多。惟须先取本穴为主,后取他穴为辅。即他穴犹支属,本穴则正宗

【定位】 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在太白後约1寸。

 【功能】 健脾化湿、和胃理中

【主治】 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腹痛,腹泻,痢疾,多饮、霍乱、水肿、烦心失眠、发狂妄言、嗜卧、肠风下血、脚气。

5.商丘 :商,五音之金音也。金,于时为秋,于色为白。于六气为阳明。故本穴具严肃凛冽之气,禀肃杀刚毅之性,以治阴柔濡滞之病。又本穴位于足内踝前方陷中。因喻踝突为丘陵,犹商金之气发于丘陵也。丘陵为沙石之处,具西方坚刚之气,故名本穴为“商丘”。所治脾虚,肠鸣、心悲、太息、寒疟、黄疸等阴柔濡滞之病。

【定位】 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功能】 健脾化湿、肃降肺气

【主治】 腹胀、肠鸣、腹泻,便秘,食不化、咳嗽、黄疸、怠惰嗜卧、癫狂、善笑、小儿痫契、痔疾;足踝痛。

6.三阴交  : 足太脾阴、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之交汇处。其所治症,多关经血胎产,及子宫精室各症。凡属肝脾肾三经症之关于血分者,统能治之。如药之当归也 

【定位】 内踝尖上3寸(四指横),胫骨内侧面後缘

 【功能】 健脾利湿,兼调肝肾

【主治】 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症,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崩漏、经闭、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难产、产後血晕、恶露不行、阴挺、赤白带下、症瘕,阴茎痛、遗精,阳痿、疝气、睾丸缩腹,小便不利、 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心悸,失眠,高血压,湿疹、水肿;下肢痿痹;阴虚诸症。

7.漏谷 :在夹骨隙中,故喻之为谷。又以胫骨有漏血孔,与本穴遥相关通,故名之为“漏谷”。

【定位】 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内踝尖上6寸;在内踝高点上6寸,当胫骨内侧面後缘

【功能】 健脾消肿,渗湿利尿

【主治】 腹胀,肠鸣、偏坠;小便不利,遗精、女人漏下赤白;下肢痿痹、腿膝厥冷。

图片

8.地机 :机者,灵运之动能也。本穴治历节风、麻本、风湿,鹤膝风。凡属不良于行之症,均可取之,俾以复其灵运机动之能也。穴在下肢,故名“地机”。本穴兼治水肿、腹坚、胁胀、不欲食,故又名“脾舍”,脾属土,亦含有“地”字之义。

【定位】 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在阴陵泉下3寸,当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取穴

【功能】 健脾渗湿,调理月经

【主治】 痛经,崩漏,月经不调,女子症瘕;腹胀、腹痛、食欲不振,腹泻,痢疾、小便不利,水肿。

9.阴陵泉 :“疾高而内者,取阴之陵泉”。本穴在膝之内侧,胫骨上端,踝突下,凹陷中。喻犹阴侧陵下之深泉也。因简称“阴陵泉”。所治为腹坚、喘逆,疝气、癥瘕、遗精、遗尿、暴泄、飧泄,俱阴象症也。

与阳陵泉穴对应。

【定位】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功能】 健脾渗湿,益肾固精

【主治】 腹胀,腹泻、暴泄,水肿,黄疸,喘逆、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膝痛。

10.血海 :海,水之归也。本穴在膝上内侧,按之凹深。治崩漏经带,以及男女其他血分诸病。犹言治血症之渊海,故名“血海”,又名“百虫窠”。按诸书有谓有谓本穴治湿痒疮毒者。或以湿痒之疮,内含细菌,本穴内治此症,故名为“百虫窠”(菌亦虫也)。

【定位】 屈膝,在髕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髕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功能】 健脾化湿,调经统血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股内侧痛;瘾疹,皮肤湿疹,丹毒。

11.箕门 :箕,星名。在南天,凡四星,列如簸箕之形。人当敞腿兀坐时,两腿分张,形如箕状,故称箕坐。其两腿内侧,肌肉丰腴,有如鱼腹。本穴在腴肉上端,犹当箕星之门,故名“箕门”。凡穴位之曰门,曰关者,俱以其具开阖出纳意也。治淋浊遗尿、小便不通、鼠溪肿痛等症。酌取本穴,以调补泻。

【定位】 在血海穴与冲门穴的连线上,血海穴直上6寸

【功能】 健脾渗湿,清热利尿

【主治】 小便不利、五淋、遗尿;腹股沟肿痛。

12.冲门 :

【定位】 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功能】 降逆利湿、理气消痔

【主治】 腹痛,疝气、痔痛、小便不利、胎气上冲,崩漏,带下。

13.府舍 :足三阴(太阴、厥阴、少阴)、足阳明、奇脉阴维之交会。

本穴在少腹之下,犹内府元气储藏之舍宅;故曰“府舍”。与手太阴之中府,命名同义。取上下相应也。中府为胸气之府,府舌为腹气之府。在腹部呼吸,有府舍、腹结之收,而佐以冲门、气冲之放,亦即往复升沉之道也。其所治为疝、痹、积聚等症。由此观之,针穴命名,乃养生静坐调气,体验有得, 而定之也。

【定位】 冲门穴外上方0.7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外侧 

【功能】 健脾消满、理中和胃

【主治】 腹痛,腹满积聚,疝气、霍乱吐泻。

14.腹结 

【定位】 在下腹部,脐中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能】 温脾止泄、镇痛止咳

【主治】 腹痛,绕脐腹痛、腹泻、腹寒泄泻、咳逆,疝气。

15.大横 

【定位】 脐中旁开4寸

 【功能】 理气止痛、通调腑气

【主治】 腹痛,小腹痛、腹泻,虚寒泻痢、大便秘结、善悲。

16.腹哀 : 足太阴、阴维之会

【定位】 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能】 健脾消食、通降腑气

【主治】 消化不良,绕脐痛,腹痛,便秘,痢疾。

17.食窦  

【定位】 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任脉(中廷)旁6寸,当第五肋间隙中

【功能】 运化水谷、和胃下气

【主治】 胸胁胀痛;噫气,翻胃、食已即吐,腹胀肠鸣,水肿。

18.天溪 

【定位】 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在食窦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当第四肋间隙中取穴

 【功能】 宽胸通乳、止咳消肿

【主治】 胸胁疼痛,咳嗽;乳癰,乳痛、乳汁少。

19.胸乡  

【定位】 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在天溪上一肋,距任脉6寸,当第三肋间隙中取穴

 【功能】 宽胸理气、疏肝止痛

【主治】 胸胁胀痛、胸引背痛不得卧。

20.周荣  

【定位】 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在胸乡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当第2肋间隙中取穴

 【功能】 宽胸理气、降逆止咳

【主治】 咳嗽,咳唾秽脓、胁肋痛、气喘、气逆,食不下;胸胁胀满

21.大包  :脾之大络。其经气行径,由周荣斜抵胁肋,交贯肝胆心包各经。又与心肾肺胃四经挨近。十二经中独此经与他经挨连最广,故以脾经为总统十二经络,称其最终斜行一段经线,为脾之大络,而名其大络之末穴为“大包”。寓广大包容,通达周布之意也。

【定位】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侧卧举臂,在腋下6寸,腋中线上取穴

 【功能】 统血养经,宽胸止痛

【主治】 气喘;胸胁痛;全身疼痛,急性扭伤,四肢无力。

重点关注的几个穴位:

(1)隐白穴最主要的功能是止血,对各种出血症状都能有效地缓解。通常是用艾灸的方法,如果没有,可以用一根香烟代替,同样有止血的效果。

  隐白穴还有一个功效,就是通鼻窍,治疗慢性鼻炎,鼻出血。治疗鼻炎的时候可以点按。这个穴不太好找,因为它特别小,通常要用指甲掐一掐才能掐到这个穴。用指节尖点它,或者找一个细一点的按摩棒来点按,效果都很好。

 (2)大都穴

  从隐白穴往上,大脚趾根的位置就是大都穴。

  大都穴对老年人来讲特别重要,这是一个补钙的要穴。吃钙片会有些效果,但是为什么还会缺钙?不是因为补得少,而是因为体内不吸收,这才是缺钙得真正原因。只要揉一揉大都穴,就能帮您吸收钙了。大都穴相当于租地反射区的甲状旁腺,而甲状旁腺正是吸收钙的。

  大都穴除了补钙,还能治疗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腰腿痛。有颈椎病的人也要经常揉一揉大都穴,再在这个穴的旁边找一找最痛地点去揉。

 (3)太白穴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的效果比其他穴都强。

  脾虚的症状:睡觉流口水、舌两边有齿痕、消化不良,吃完东西不一会儿就腹胀、手脚冰凉,血液循环不到末梢、女性崩漏,月经淋漓不尽、因气血上不到头部而头晕,等等。这些症状都是脾的运化能力差造成的。

  脾虚的症状有很多,但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因为它是原穴,主管脾经上各个问题。揉太白穴有个方法,就是用大拇指的内侧多硌它,这样健脾的效果才好。

  另外,按揉太白穴还可以调节血糖,治糖尿病。

 (4)公孙穴

  从太白穴往上1寸就是公孙穴。它的功能非常强大,既可以调动脾脏、脾经的运血能力,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去,是一个输送点,一个枢纽;又可以帮助调节身体上由于气血瘀滞造成的各种症状,综合起来,就是通气、活血、解淤。

  有妇科方面的问题,请每天揉揉公孙穴。另外,公孙穴可以抑制胃酸,如果您出现吐酸水的情况,赶紧揉一下公孙穴,很快就会好转。

  公孙穴还可以增加小肠蠕动,增强消化能力,如果吃完东西不消化,也要赶紧揉揉它,很快就会往下运化了。

 (5)商丘穴

  在内踝骨的前缘偏下一点,就是商丘穴。正好对应租地反射区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区,因此可以治疗各种炎症。同时它又揭示了一个医理:炎症一般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但为什么揉这个学还能消除炎症呢?这是因为脾是管运血的,它能把新鲜血液运到病灶上去,脏东西被清走后,炎症自然就消除了。

  脾经上的穴位都是帮助血液循环的,都能把新鲜血液引到病灶去,所以商丘穴可以消除下身的各种炎症,如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

  (6)三阴交穴,十总穴之一。所谓“妇科三阴交”,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症甚有疗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治疗;又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取穴方法:内踝尖上直上3吋,约4指幅宽,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
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敲打脾经 

打通脾经最好办法就是采用敲击脾经法, 简单又有效。敲击脾经法是将一只脚的脚裸压在另一条大腿根部上的坐法,也就是架腿法。由于脾经源于足大趾里侧端的隐白穴,随后沿着小腿肚里侧正中心线上涨,再进到大腿根部外缘,随后再进到腹部。这一坐姿恰好能将脾经暴露出去,进而有利于推拿。敲打时要握空拳,使用掌指关节端敲打,用劲适度,针对大腿根部位置的脾经敲打时可稍用劲。两只腿必须敲,每侧以敲击10分钟最好,敲击的时间是早上9:00~11:00之间,血气流注脾经之时。敲击的频次视自身的时间而定。假如敲打的全过程中发觉困扰,说明脾经上面有阻塞的地方,这时可以用点按的方式对其开展按揉,将淤阻的穴道连通,从而将成条脾经的血气顺畅。

中医针灸学认为,顺着经络的循行路线拍打有补益的作用,而逆着经络的循行的方向拍打有泻的作用。所以如果平时有神疲倦怠、肢体乏力、脘腹胀满、食少便溏等脾虚湿盛的症状,可以顺着脾经和胃经的循行方向拍打。由于肘膝以下是人体阴阳及交换的位置,所以可以选择从小腿外侧、胫骨外缘由膝关节拍打至踝关节,从小腿内侧的踝关节炎沿着胫骨的内侧缘拍打至腘窝处。另外如果有肝胆火旺、口干口苦、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的症状,可以逆着肝胆经循行的方向来拍打。

关于湿疹,导致的因素较多,可能是脾虚,也可能是肝和肾,下一篇学习足少阴肾经时重点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