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洋 诗是最凝练的文学形式。创作一首好诗很耗费作者的心血,所以一个诗人一生写诗的数量是有瓶颈和天花板的。历史人物中,写诗最多的人居然是乾隆皇帝,留存下来的诗作高达四万余首。既然写诗很难,怎么可能写出这么多诗呢?曾看过一个资料,乾隆从紫禁城坐轿子去圆明园,也就20公里的路,一路上就写了10多首诗,其中还有长诗,以及奉和祖父康熙爷诗韵之作。诗歌数量多,除了乾隆,就数陆游了,他曾骄傲地说“六十年间万首诗”,留存至今的诗有9600多首,令人叹为观止。诗歌数量攀到这个“珠穆朗玛峰”的还有几个,比如五代时期天水人王仁裕,历仕诸朝,高官长寿,善于作诗,当时人称“诗窖子”,有诗集《西江集》和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等著作。《旧五代史》本传载其“有诗万余首,勒成百卷”。但这万首诗竟然没有一首留存下来,世事之不可知也如此! 诗人的影响力当然不能以诗歌数量为主要标准,张若虚留下来的只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春江花月夜》,后世誉为“孤篇压全唐”,在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初唐四杰的名头非常响亮,但是他们留存下来的作品非常少。中唐宰相诗人李绅,当时曾与元稹、白居易互相唱和,写了大量《新乐府》,遗憾的是,他的《新乐府》没能留存下来,但元稹的《新乐府》留下来20多首,白居易的《新乐府》留下来50首。 另一方面,诗歌数量多又无疑是增强诗人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唐诗三大巨头,白居易存诗2800首,杜甫1400首,李白900多首,他们也是唐代诗人中留存诗作最多的人。其他诗人,存诗较多的,王维约400首,刘禹锡约700首,韩愈360首,李贺240首,李商隐约600首,杜牧约500首,这些人在诗歌史上无疑比只有断章零什留存的诗人名头更响、地位更高,后世徒子徒孙更多。 诗歌没有流传下来,原因有很多,不能说明诗写得不好。从李绅硕果仅存的《悯农二首》看,李绅的写诗水平是非常高的。《全唐诗》4.9万首,也不都是精品。其实,一个人的诗能否流传下来,因素很多,有很大的偶然性。比如乾隆皇帝的诗肯定会留存下来,因为他在生前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诗收藏到国家档案中,编写到国家典籍里,并镌刻到悬崖上、景点上。我曾翻阅过一本乾隆主持编写的反映当年甘肃社会动乱历史的文献汇编集《钦定平定关陇纪略》,惊奇地发现,最前面几卷居然全是御制诗,都是乾隆写那个时期夙兴夜寐、治国理政心路历程的诗。当然这些诗是有文献价值的。乾隆希望自己的诗作不要像李绅的诗一样被岁月淹没。白居易活了80多岁,晚年隐居香山,很从容地将自己的诗歌编次成书,抄写多部,分存多地,现在看来他的诗较多流传至今,良有以也!更多的人之所以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一是当时的传播方式太落后,二是战争、水火频仍,三是子孙不孝。而有些人的作品大量留下来,也许正好他诗歌的手抄本在古墓遗址中出土,在断壁残垣中被捡到,在古庙的墙上被发现,在朋友的作品里被提及,在地方志中被留存,假如《全唐诗》的作者一旦看到,必然会如获至宝,其诗的质量倒不再计较。因此,诗歌作品存世与不存世,偶然性很大。当然,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诗巨头的诗大量存世,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当时就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被人们刻上石头、编入诗集、压在箱底,以致流传下来。南宋诗坛四大家尤袤、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后三人都有大量诗作留存,尤袤却没有一首诗作存世,四大家在诗歌史上只能变成三大家。我们决不能由此断定尤袤的诗不好,只能说尤袤的运气不太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