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奘晚年遭弟子质疑,跌倒数日后圆寂,留下2字遗言激励世人千年

 快乐老年435 2023-01-29 发布于北京

文|史说百家

编辑|史说百家

【前言】

提起玄奘,大家或许首先会想起吴承恩所写的《西游记》中杜撰的人物唐僧。

但其实唐僧这个人物并不是杜撰的,而是以唐代的高僧玄奘为原型描写的。

并且真实的玄奘西去取经的路上,并没有孙悟空等人的保护,而是只有他孤身一人经历着那路途中的危险。

但即使这样,玄奘依旧用17年的时间将印度佛教的经律论著带回了大唐。

本以为这样的高僧一生都会受人敬仰,却没想到玄奘晚年的时候却遭到了弟子的质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玄奘执意西行取经】

玄奘俗姓陈,是洛州缑氏人,也就是如今的河南偃师市陈河村附近。

由于他从小就热衷于佛经,这才抛弃红尘世俗,执意皈依了佛门,之后也便有了这玄奘的称号,被世人敬称为“三藏法师”。

玄奘一生都在追求佛法真理,随着他对佛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心中的疑惑也越来越多,因此他也就起了想要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学习的念头。

只是那时的唐太宗李世民才刚刚即位,整个唐朝都处于百废待兴的关键时刻,国内的时局也不太稳定,国外还有西边的突厥人虎视眈眈,所以那时的唐朝人是严禁出境的。

这样的规定,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唐朝的百姓,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别国的奸细会趁乱混进来。

所以当玄奘请求李世民,自己想要西行取经的时候,就被李世民给拒绝了。

但这并没有打消玄奘想要去印度学习佛法的想法,毕竟玄奘可是个“一根筋”,他一旦认定的事情就很难改变的,要不然他也不会放弃原生家庭的一切,不顾家人的劝解,执意要皈依佛门。

所以即使是李世民拒绝了玄奘的请求,也没能阻止了玄奘想要西去的决心,他趁着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遭受霜害时,直接偷渡离开了长安境内。

那时是贞观三年,玄奘从长安境内离开后,就开始一路向西,去寻求自己内心的佛法真理了。

这一路上,玄奘都是孤身一人,并不是像《西游记》中描写的有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的保驾护航,所以玄奘西行的道路并不轻松。

并且在玄奘途径兰州、凉州,之后又到瓜州时,李世民就已经发现了玄奘偷渡西去的事情了,玄奘的所作所为完全就是在挑战李世民这个大唐皇帝的威严,所以盛怒之下的李世民就直接命人捉拿唐僧。

玄奘为了不让李世民抓到,从而影响自己的西行之路,所以他就放弃了走官道,开始翻山越岭走那些崎岖的羊肠小道。

而这无疑也给玄奘西行的路上增添了许多的困难,他一方面要面临着恶劣的环境,一方面还要躲避着李世民的追捕。

有一次他甚至差点就死在了烽火台哨兵的箭下,幸好他所骑的白马飞奔而去,这才让他堪堪躲过一劫,死里逃生。

直到唐僧走出了大唐的国界,来到了西域门户伊吾国时,李世民才放弃了对玄奘的追捕。

玄奘这一路上虽然是艰难险阻,但却也接收到了许多的善意,比如高昌的国王麴(qū)文泰就是第一个给玄奘表达善意的一个人。

而这麹文泰本身就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所以当他听闻唐朝的高僧玄奘云游到此的时候,非常的兴奋激动,他甚至还派了专人去迎接玄奘。

见到玄奘后,麹文泰更是十分欣赏他的佛经理论,所以就起了想要让玄奘终身待在高昌讲经的想法。

只是玄奘此行是为了去印度取得真经的,所以就婉言拒绝了麹文泰,谁知道这麹文泰却不愿意这样轻易的放行玄奘西去。

所以在无奈之下,玄奘只好绝食来表明自己想要西去取经的决心,直到第四天的时候,高昌国王麹文泰才妥协放行。

在送别玄奘时,麹文泰和众多大臣都表现的依依不舍,并且还十分慷慨的赠送了玄奘沙弥5人,随从20人,马30匹和金、银、绫绢、衣物若干。

这还不算完,为了让玄奘西行的道路更加平稳些,麹文泰还特意给其他国家的国王修书一封,让他们照应玄奘一行人。

有了高昌国王的照应后,玄奘西行的道路还算平稳,至少不用再风餐露宿了,而他也没有辜负自己心中的期望,顺利的来到了印度天竺。

天竺的僧人了解了玄奘的事迹后,都十分的敬佩玄奘的献身精神,所以他们就带着玄奘瞻拜各国佛教胜迹,之后还邀请了玄奘进入摩揭陀国最著名的那烂陀寺潜心修学五年。

这五年的时间,玄奘每天都在参详佛法,他将那些深奥晦涩难懂的佛经都记在了他的心中。并且通过这五年的学习,玄奘也将心中的困惑一一解开了。

远在大唐的李世民得知玄奘的事迹后,心中也满是震惊和敬佩,所以他主动免除了玄奘的偷渡之罪,并决定以最高的礼法来迎接玄奘回国。

【李世民多次要求玄奘还俗】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最一开始是十分看重、信任道教的,并且还专门命高士廉等人亲自撰写了《氏族志》,而在这本书中明确的指出了李姓的王朝家族是与道教始祖老子同出一系的。

而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在一开始会直接拒绝玄奘的取经之路,因为他不想让佛教压过道教的风头,这才一直在有意无意的打压着佛教的发展。

但由于玄奘的坚持不懈和世人对佛教的狂热,也让唐太宗李世民渐渐的接受了佛教的影响,并且开始逐渐一点一滴的信仰佛教的文化。

所以当玄奘取得真经后,李世民就摒弃前嫌直接号召天下,要以隆重的仪式欢迎玄奘高僧回归故土。

虽然一开始取经路上并不顺利,李世民也多次派人抓捕玄奘,但经过李世民决定迎接玄奘时,当时的种种就已经全部一笔勾销了。

所以在公元645年,玄奘经过17年的在外漂泊终于回归长安故土,带着他千辛万苦求取来的真经,来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家乡。

在这17年间,玄奘高僧的名字已经被传遍了大街小巷,甚至还有说书先生将玄奘的事迹编成话本广为流传,所以此时的玄奘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偷渡的犯人,而是成为了大唐百姓心目中的高僧!

李世民得知玄奘即将抵达长安,还特意交代了房玄龄为其大肆举办欢迎仪式,当时玄奘回长安的盛况,可谓是百姓们夹道欢迎。

玄奘参加完百姓们的欢迎仪式后,就应召来到了皇宫拜见唐太宗李世民。

本以为李世民已经想通了,要通过玄奘大肆宣扬佛教文化的,但没想到李世民却在此时提出了一个让世人惊掉下巴的要求,那就是让玄奘还俗,入朝为官!

玄奘听到李世民这样的要求,脸色瞬间一沉,直接就给拒绝了,从他不顾皇命执意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学习时,就可以看出玄奘并不是个惧怕权势之人,他一心皈依佛教,又怎么会答应李世民这个异想天开的要求呢?

而李世民的这一要求,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帝诏弃淄”事件。

其实李世民之所以一直抵制佛教也是有原因的,他一直认为南梁的的武帝之所以会灭国,就是因为过度信任佛学,然后不顾国库空虚,并且还大肆搜刮民膏民脂来修建佛寺而导致的。

甚至还有一句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来描写当时武帝信奉佛教的夸张程度,那么多的佛寺,要消耗多少的钱财才可以啊,并且还要给佛像塑金身。

这样看来李世民一开始不接受佛教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有前车之鉴在那放着呢。并且当时的唐朝刚刚稳定下来,周边的国家还有虎视眈眈的盯着地大物博的唐朝王国,所以李世民也不想有任何的行差踏错。

但现在玄奘却靠着自己的力量将真经取回,并且因为这件事情还间接影响了周边的国家对唐朝王国的看法,所以李世民也逐渐接受了佛教。

只是接受归接受,但他却不想佛教的风头太盛,所以李世民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解玄奘还俗为官,平时也允许他讲习佛典,但却不允许他过多的投入。

除此之外,李世民还许诺玄奘,只要他肯还俗为官,那必定是高官俸禄在那等着,并且还可以参政议政,帮忙治理整个大唐。

其实从李世民提出的条件不难看出,他也是十分欣赏玄奘的才华,只是两人却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各自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初心都不会轻易妥协的。

其实李世民这样的要求,在一心皈依佛门的玄奘面前简直就是在讲笑话,所以玄奘直接了当的拒绝了李世民,即使后面李世民一再的劝解,玄奘也从未摒弃过初心。

【自此被困在皇城之中】

可李世民毕竟是一国的皇帝,地位至高无上,还有那滔天的权利,所以他如果想要拿捏一个人,那还是十分轻松的。

所以在玄奘拒绝李世民后,他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其实玄奘参见完李世民后,是准备回到洛阳家乡讲经的,之后在云游四方,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学习的经文传扬出去。

可李世民却不允许,并明令禁止了玄奘,不让他离开长安地界,将他安置到了长安的弘福寺在那讲经。

即使李世民一再的给玄奘出难题,但却丝毫没有动摇玄奘皈依佛门的决心,虽然胳膊拧不过大腿,但玄奘却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初心。

所以即便玄奘无法云游四海,为这芸芸众生讲经,他也依旧坚持在那弘福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即使世人都看出了玄奘的决心,也知道李世民的要求有多么的不可理喻,但却没有人可以将玄奘救出那小小的弘福寺。

而李世民也从未放弃过劝解玄奘还俗做官,他甚至还因此说出了:

“帝察法师堪公辅之寄,因劝罢道,助秉俗务。”

而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玄奘虽然是一身僧衣,戒疤秃头的和尚,但他的才能却是可以担任辅政大臣和丞相的职务。

到了最后,李世民甚至不再好言相劝,开始了逼迫玄奘,只是却依旧无法如愿。

其实从玄奘偷渡去印度天竺取得真经的事情上来看,玄奘是一个十分执着的人,他甚至为了心中的执念和信仰可以放自己的生命,所以他根本就不会因为李世民所提出的荣华富贵而屈服。

但李世民却没办法因此杀了玄奘,毕竟他可是取得真经的高僧,如果只因不愿还俗而杀之,那必定是会引起天下大乱的。

所以李世民只能将玄奘软禁在长安,并且还命他经常为皇家讲经,这也是为什么玄奘在晚年会被自己的弟子质疑了......

【在质疑中圆寂】

李世民一直都对佛教有偏见,即使因为玄奘的坚持导致他之后对佛教信仰有所改观,但在他骨子里还是偏向道教的。

而这也可以从李世民晚年时一直服用道教所炼制的丹药可以看出,所以他自始至终都对一心向佛且名扬千里玄奘抱有戒心。

这也是为什么他一直看管着玄奘,不让他离开长安地界,并且即使自己不信奉佛教也依旧让玄奘经常来皇宫内院讲经。

而这样的“软禁”整整持续到了李世民去世,玄奘才得以自由,只可惜长期的压抑已经让玄奘的身体和精神非常不好了。

玄奘虽然在佛学上有很大造诣,但他终究还是肉体凡胎,总是会生老病死的,并且在李世民给他布置的高强度工作下,玄奘的身体早就不堪重负。

传颂佛经佛法、翻译异国佛经、本土佛教佛学的编撰和整理.......只要是和佛教有关的工作,都能看到玄奘的身影。

即使是被困在这长安城中,玄奘依旧没有放弃初心,他依旧在自己喜欢热爱的领域中发光发热!

只可惜,晚年的玄奘却受到了自己弟子的质疑,毕竟得道的高僧都会去云游天下,传播经文的,以此来达到普度众生的效果。

可玄奘却没有这样做,在世人和弟子们的眼中,玄奘就是,每天都在为皇家办事,明明是普度众生,却只是普度了皇家人。

所以他们都认为玄奘是贪图皇家所给的荣华富贵,所以才没有去云游天下,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玄奘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但他却无法向世人解释,毕竟那可是皇家啊,事情一旦捅破,将会有多少无辜之人被波及啊。

也正因为如此,玄奘明知道弟子们都误会于他,却没有丝毫的解释,并且当他得知自己大限将至的时候,表现的特别的淡然。

就连他不慎跌落到了一个大水坑的时候,他也没有让人将他拉出,而是从此站立在那水坑中修行,但是即使在这期间他却一直坚持翻译佛经,并将自己所有的佛经和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徒弟们。

寺庙里的人都看出来了玄奘即将圆寂,所有就抓紧命人为他打造了一座菩提像。

就在此时,弟子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询问玄奘:“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众否?”

玄奘听后,沉默片刻,只回答了两个字:“得生。”

话音刚落,玄奘也随即闭上了双眼,圆寂。

其实玄奘临死时所在的深坑,就好比那李世民给他的枷锁,让他无力挣脱,最后他只能以死来“得生”,而他这最后的两字,却是被后人流传至今,每每困顿时,就用此来勉励自己,跳出那一寸方圆之地,来得到新的生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