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7日晚20:30,著名翻译家杨苡先生去世,享年103岁。
杨苡 图源:译林出版社 杨苡,安徽人,生于1919年。翻译家、作家。先后就读于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曾任南京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翻译、南京师院外语系教师。译著有《呼啸山庄》、《永远不会落的太阳》、《俄罗斯性格》、《伟大的时刻》、《天真与经验之歌》等;著有儿童文学作品《自己的事自己做》等。 从花样年华到西南联大
在开放、多元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杨苡,被认为是“五四”以后受中西合璧教育的第一代中国知识女性。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平津一带的大中学生一批批投身到救亡运动之中,受困于家庭的管教,杨苡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办墙报、搞篝火晚会、高唱救亡歌曲在游行队列中前进。 苦闷中的杨苡,拿起笔给作家巴金写信,在书信往来中,杨苡受到鼓舞,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报国方式,她拿起笔开始写作,将爱国、进步和对真理的追求融进文字中。1936年,她开始发表作品。
杨苡向巴金倾诉的内容 图源:央视新闻 1938年,杨苡发表诗歌《失去爸爸的孩子》,因含有“骂日本人”的内容,她被日本兵盯上。为了逃避抓捕,她前往昆明去西南联大求学。一路上,她睡地板、挤闷罐车,从天津到香港,再绕道越南入境,踏上国土那一刻,“大家都流眼泪,回到祖国了。”她在中央电视台采访中回忆道。
那时的西南联大名师荟萃、大师云集,叶公超、冯至、吴宓、沈从文、杨振声等,这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学者、作家,都与杨苡有过师生之谊。
首创《呼啸山庄》译名
杨苡翻译的首部作品是《呼啸山庄》,此前它一直被译为《咆哮山庄》,但杨苡总觉得缺点味道。
《呼啸山庄》 梁实秋曾把这部小说定名为《咆哮山庄》,“梁实秋英文水平超一流,只两三个月就翻完了,但我总觉得书名不是很妥,谁愿意用'咆哮’二字来称呼自己的住宅呢?” “我那时也住个破房子,没人要的丙种房,一塌糊涂,厕所什么都是坏的,楼下有个大院子,当时正好拿了笔稿费,两百块钱,我就瞎搞,建设起来,种了点树。每晚坐在那儿,外头刮大风,对面山上像闹鬼一样,尤其我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家,有点瘆人。那晚风雨飘摇,一阵大风呼啸而过,雨点打在玻璃窗上,宛若凯瑟琳的哭泣,觉得自己正住在约克郡旷野的那所古宅子里,不自觉地念着Wuthering Heights,灵感从天而降!” 那晚,杨苡兴奋地写下“呼啸山庄”四个大字。上世纪50年代,她的译本由平明出版社出版,后来国内出版这部小说都以《呼啸山庄》为通用译名,为无数中国人打开了世界文学的大门。 杨苡说,她最喜欢的翻译风格,就是遵循原文的语言特色,传达原文作者的写作风格,“'信’就是要尊重作者的文字,你不能改来改去,'达’就是让别人看懂。” 几十年间,她翻译出《俄罗斯性格》、《永远不会落的太阳》、《伟大的时刻》、《天真与经验之歌》等作品,以翻译质量高、语言美广受赞誉。 与巴金鱼雁往来 1937年,杨苡从中西女中毕业,墙上一张放大的黑白照片就定格于她的青春年华。墙上的少女若有所思,杨苡说,每次回看这张照片,仿佛就回到当年情景——她笑着激动地对母亲说:“巴金的信!是巴金写给我的!” 1937年,杨苡从天津中西女中毕业后在照相馆留影 图源:南方人物周刊 杨苡与巴金的第一次碰面是在昆明,当时巴金到昆明看望萧珊(巴金的妻子),杨苡这才见到断断续续通了十几封信的神交已久的“巴先生”。“一见面之后非常窘”杨苡印象中,四川口音很重的巴金在生人面前不太会说话,甚至有些结巴,但告别之后,大家在纸上世界又开始了无拘无束的交流。 因时常受到巴金的鼓励和引导,杨苡一直将他视为自己的心灵导师。从17岁写信诉说人生苦闷开始,这段亦师亦友的关系持续了大半个世纪,在杨苡眼中,“巴金是一位坚强的探索者”。 杨苡与巴金 图源:澎湃新闻 杨苡牢记巴金的叮嘱“多读、多写”,让自己安静下来、充实起来,“make the most of everyday。”百岁的她,每天睡得很迟,“我舍不得,我的时间最好就是(晚上)10点以后,看书。” 一百年风风雨雨,杨苡在口述自传中总结自己的生命旅途:“人生值得一过。” 杨苡先生,一路走好! 编辑:左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