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奴隶之身开局,最终统一中原:石勒是如何成为了一代雄主?

 北斗维斟 2023-01-30 发布于贵州

中国历史上曾经入主中原的游牧王朝数不胜数,但是要说白种人曾经也在中原建立王朝,可能许多人还未听闻过。十六国时期,跟随匈奴南迁中原的羯族一统中原,建立了后赵政权。羯族正是来自于西域的白种人。后赵的建立者为石勒,他原本只是佃客、奴隶,却最终成为了一代雄主。那么,石勒到底是如何实行了逆袭的呢?

一,从寄人篱下到雄踞一方

羯族,古代被认为是匈奴十九种之一的羌渠,史称“匈奴别部”。史书记载羯族人“高鼻深目多须”,这说明他们并非黄种人,乃是白种人。他们早期信仰祆教(琐罗亚斯德教),后来转信佛教,从信仰来看,他们应受到过波斯文明的影响。

东汉中期,南匈奴为汉保塞,并逐渐迁徙到了黄土高原一带,而羯族自然也随匈奴南迁了。曹魏时期,曹魏将匈奴分为了五部,并逐渐对匈奴进行了编户齐民,授予土地,匈奴逐渐从游牧转为了农耕,而羯族也经历了类似的经历。石勒出生并州上党,早年为贩夫,后来为佃客,可见他已经转为农耕民族了。

西晋时期,门阀士族膨胀,全国大约一半的平民都沦为了依附民,这些依附民没有单独的户籍,被迫依附于门阀士族,有的是佃客,有的则沦为了部曲、奴婢。依附民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他们被门阀士族束缚,实际上和农奴差异不大。

部曲和主人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关系

302年,并州发生了饥荒,大量的流民逃亡,而石勒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当时,西晋的官员对待流民是非常恶劣的,要么进行屠杀,要么驱逐、要么就被抓起来卖给门阀士族作为奴婢。而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在中原没有后台,他们成为了官府奴役出卖的对象。当时北方地区买卖胡人奴婢的确十分盛行,这也是西晋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原因之一。

石勒在逃亡过程中,就几次被出卖为奴隶,幸运的是都获救了。一番辗转,石勒结交了牧帅汲桑,二人于306年投靠公师藩起兵讨伐司马越。公师藩失败后,石勒又投靠匈奴“汉王”刘渊,帮助刘渊收服了一支乌桓部队,因而得到了刘渊的重用。

当时正值八王之乱,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刘渊首先在并州起兵,随后成为了北方反晋联盟的盟主。308年,刘渊正式称帝,并对西晋发动了总攻。他让石勒出兵河北,刘氏进攻洛阳。

石勒到河北攻城掠地,牵制了大量的西晋军队,加速了西晋的灭亡。石勒军纪严明,禁止军队劫掠,因而也得到了河北士人的欣赏。石勒将河北的名士召集在帐下,因而石勒的军队被称为“君子营”。这些名士为石勒出谋划策,成为了石勒的“幕僚”。

经过几年的发展,河北就成为了石勒的大本营。刘氏和石勒名义上为君臣关系或者同盟,但这是在西晋灭亡之前的状态。一旦西晋灭亡,他们必将会成为竞争对手。二虎相争,中原进入到了双雄时代。

二,二赵相争,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对抗

310年,一代雄主刘渊去世,刘聪经过政变而上台。311年,刘聪进攻洛阳,八王之乱的胜利者司马越带领10万公卿、士兵以东征石勒为名逃出洛阳。司马越刚离开洛阳,晋怀帝就号召天下讨伐司马越,司马越众叛亲离,一命呜呼。石勒趁机进攻,导致西晋10万大军被灭,这是西晋最后的有生力量。同年,刘氏大军攻陷洛阳,晋怀帝被俘。

经此大战,西晋已不堪一击。随即,石勒专心在河北发展。他兼并王弥的部队,南征江汉,北据襄国,击败了刘琨,袭杀王浚,灭段氏鲜卑。312年,北伐的祖逖去世,石勒又趁机兼并了河南淮北之地;312年,击败曹嶷,获得青州。自此,石勒已经统一了整个华北平原,与刘氏的“汉赵”王朝形成了对峙之势。

原本最有希望统一北方的是匈奴刘氏的“大汉”政权。可刘渊去世后,刘氏宗室内乱不断,严重消耗了元气。316年,刘曜围攻长安,导致长安饥荒蔓延,死亡无数。长安城破后,晋愍帝被俘,西晋正式灭亡。

318年,刘聪去世,靳准发动了政变,刘氏大乱。不久,刘曜出兵,并称帝。石勒见状,立即出兵并州,率先攻破了汉都平阳,并焚毁了平阳宫室,将平阳的浑仪、乐器迁徙到襄国。自此,石勒和刘氏正式决裂。319年,刘曜见平阳残破,于是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同一年,石勒也在襄国称王,国号也同样是“赵”,史称“后赵”。

客观来说,刘曜也算一位能人。他经过长期的征战,击败了西北的羯、氐、羌、巴等少数民族势力,并将之迁徙到长安。为缓和民族矛盾,他推行胡汉分治政策,并推崇儒学,设太学。在经济上安定百姓,恢复生产。这使得前赵的汉化速度远远快于后赵。

而石勒在内政上比刘曜更加出色。在经济上,石勒减免赋税,实行休养生息,使得北方的经济获得了一定的恢复;在政治上,他继续重用汉族名士,招揽人才,整顿吏治;在民族关系上,也实行胡汉分治,“禁止胡人欺侮汉人,以胡人为国人”,力图缓解民族矛盾;在文化上,尊崇儒学,他甚至亲自到学校考察。

石勒虽然不懂文字,但是酷爱汉文化。崔鸿《十六国春秋》记载:“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之中,常令儒生读《春秋》、《史》、《汉》诸传而听之。”他从历史中获得了治国的经验和教训,这是非常难得的。因而詹同说:“石勒虽不学,而豪爽脱略,料敌制胜,举无遗策”。

三,石勒统一北方,终成一代雄主

324年,后赵司州刺史石生攻杀前赵河南,于是引发了二赵之间的大战。在这场大战之中,前赵败多胜少,土地不断沦陷,后赵尽有司、豫、徐、兖四州之地。决定性的决战发生在328年。这一年,石虎攻蒲阪,刘曜举全国之兵来战,石虎大败。于是石勒也举全国之兵于一役,亲征。这次大战,石勒势如破竹,不仅击溃了前赵大军,还生擒了刘曜。

经过此战,前赵有生力量基本被消灭。镇守长安的前赵太子刘熙听闻后,立即逃亡上邽,关中大乱。石勒见状,立即派遣石虎进攻关中。当年,石虎平定了关中之地,氐王苻洪、羌人首领姚戈仲等闻风而降。至此,整个中原地区基本被后赵统一。330年,石勒正称帝。

有人说:在十六国时期,北方汉人基本都被屠杀了。这样的言论是非常不负责的,也是非常无知的。从前赵和后赵的治国政策来看,这些政权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在某些方面比西晋更好。根据《中国人口通史》等资料的考证,十六国前期,北方的人口达到了1330多万,其中前赵有300万,后赵280万(灭前赵前),前凉100多万,黄淮之间200万,代国100万,慕容燕国130万。

统一中原的后赵

当然,汉族减少,少数民族增加这也是事实。根据考证,当时黄河以北地区,胡汉的比例基本持平。早在西晋时期,西北的少数民族比例就已经很高,江统在《徙戎论》中提到:“关中之八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而永嘉之乱后,北方大乱,汉人死亡比例更高,因而少数民族比例有所上升。

最终这些进入中原的胡人都在北魏时期汉化了,成为了汉族的组成部分。不过在十六国早期,北方尚不稳定,因而民族融合十分剧烈,留下代价也很大。后赵的统一给北方的安定提供了机会,假以时日,定然有不同的情况。然而这个机会转瞬即逝。

石虎称帝后,立石弘为太子,原因是石弘喜爱汉文化,尊敬儒生。石勒明白什么样的人可以治国。但是石虎战功赫赫,掌握重兵,一旦石勒去世,谁来限制石虎呢?于是徐光和程遐二人就建议石勒削夺石虎兵权,强化太子权力。石勒最终是增加了太子的权力,但是没有削夺石虎兵权,这无疑是留下了后患。

后赵世系

333年,石勒病逝,他留下的遗命是让石氏兄弟相互扶持,以司马氏为前车之鉴。然而他去世后,石虎就政变夺权,后赵的命运自此改变。石虎是有名的暴君,在他的统治下,北方的矛盾再次激烈了起来,战乱再次开始。最终,后赵在351年灭亡。

三国两晋南北朝,“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许多政权都是老子如龙,儿子如虫,因而这个政权很快就倒下了。前赵、后赵都是如此的政权。如此的乱世,一个政权不连续出现几代雄主,那是无法实行统一的。之前的秦朝和之后的北魏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刘渊、石勒等人的功绩,不能因为后人的无能而否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