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它的概念,因为它并不是我们的思维可以理解的意思,心可感其妙,口难道其微;也无法描述它的形态,因为它的样子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畴。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在事物还没有概念的时候,就是天地诞生之前的样子;当事物有了概念,万物就出现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所以,时常让自己保持无欲的状态,就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时常把自己与万物看作一体,就能够理解事物表面的变化。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两种意识状态,其实都源于“道”,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它们既是“道”的化身,又是“道”在生活中显现的大门。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我们有了美的概念时,丑的概念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当我们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也就知道了什么是恶。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所以说,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生相伴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得道的人都采用顺势而为的方法做事,实施少说多做的教育理念。(既然事物都有两面性,刻意而为又能如何呢?)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他们做事的状态就像上天对待万物一样,从来不干涉它们的生死存亡,收获了结果不据为己有,成就了它们不自恃己能,再好的结局也无居功之心。 做人不居功自傲,才能真正成就自己。 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不在形式上崇拜有才德的人,可以让自己没有争名夺利的欲望;不羡慕奢侈名贵的物品,可以让自己不生贪盗之心;不放纵内心的欲望,可以使自己的内心平静。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因此,得道之人在生活中会控制内心的欲望,只获取必要的生活物质,减少不切实际的幻想,修炼强大的内心。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经常让自己保持在不胡思乱想、清心寡欲的状态,这样即使才智过人也不会胡乱作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 以无为之法而为之,则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何为“无为之法”,顺势而为。如何顺势?实事求是。)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中和之道”是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运用的方式,它能让我们保持在一个不求绝对圆满的临界状态。 道的作用深远悠长,就像是万物的祖宗。但是又虚无缥缈,若隐若存。 我不知道是谁创造了它,似乎在世界诞生之前它就存在了。 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没有仁爱暴虐之心,所以在它眼里,万物就像草扎的狗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得道之人对待他人他事没有分别心,同样一视同仁。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之间不就像是烧火的风箱一样吗?看起来空空荡荡,鼓动起来却能吹出疾风。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那么是保持空好呢,还是保持动好呢?说的再多也无法穷尽道理,把风箱的推板放在中间或许是最好的状态。(人生也是如此,现实重要呢,还是理想重要呢?保持一个中和的心态就是最好的。) 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无始无终,就像一个孕育万物的场所。这个场所的大门(第一章无欲、有欲)就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来源。 其间的变化虽有规律却难以捉摸,所以凡事不能操之过急。(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结局。什么是最后?人生的最后那一刻。) 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长久。 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它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的,所以才能长久。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这就是为什么得道之人在生活中从来不争先恐后却又总能走在前面,将一切置之度外却又保护了自身的原因。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没有私心吗? 是因为他们的无私成就了自己。 ![]() (未完待续) |
|
来自: blackhappy >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