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空是什么职务?为什么董卓、曹操都喜欢?

 冬不拉拉 2023-01-30 发布于安徽
司空最早出现在部落联盟时代,《尚书·尧典》记舜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中设司空等九官,由禹担任司空,主管水利。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天意,舜帝的司空禹后来竟然执掌朝政成了帝王。水利关系农业生产,这也农耕文明的“核心部门”。

西周时,司空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是周代掌管当时代表最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工部的手工业制造官员。这时司空、司马、司徒的地位还没有象汉朝那样突出。
汉成帝与汉哀帝不知哪根筋抽,认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都是秦朝的官,分别改名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三公”也被称为“三司”,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就是开府礼仪、待遇与“三司”相同。南北朝时帝王大多是“半文盲”,读不懂“开府仪同三司”是什么意思,例如北齐竟然出现了“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作为官名,北周到隋唐也跟着使用。
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刘秀留下沿用了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官职,以大司马为“三公”之首。汉光武帝刘秀后来改大司马为太尉,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此时司空负责水利与赏罚,俨然是“三公”中最有权势的职务,须知“国之大事,惟赏与罚”。名义上司空的地位不如“三公”之首的太尉,但东汉的太尉并不掌握兵权只是皇帝的军事顾问,兵权掌握在将军手中尤其是大将军。当然,行政实权则掌握在尚书台那些低级官员,“录尚书事”才是实际执政官。
中平六年(189年),并州牧董卓率军进入洛阳。这是公元25年东汉建立以来,国家野战军首次进入首都,董卓很快控制着朝廷局势。当时主持朝政的是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他们共同“录尚书事”。何进死于宦官刺杀,太傅袁隗成为朝廷实际主政者。为了笼络董卓,袁隗以小皇帝的名义罢免了司空刘弘,拜董卓为司空。董卓担任司空第一件事,就是废黜小皇帝刘辩,以陈留王刘协为幼主。董卓则被太傅袁隗以朝廷名义拜为太尉,位在“三公”之首。原来的太尉兼幽州牧刘虞,则改为大司马兼幽州牧,远离朝廷也就失去了影响中枢的实际权力。
董卓担任司空不过区区数月,却废立天子。董卓担任太尉后,司空的职务则交给了“四世三公”的杨彪,杨彪的儿子就是才华横溢的杨修,他的子孙后裔杨坚,则是建立了隋朝。看来世家大族,是不可以忽视的。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奉迎天子刘协时,只不过是“自封”的兖州牧与李傕以朝廷名义册封的建德将军。后来汉献帝以曹操接驾有功,实封曹操为兖州牧,并把曹操从杂号将军的建德将军,升为重号将军的镇东将军。曹操劫持天子到许县后,汉献帝把曹操从镇东将军升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从此曹操用“司空”的职务主持朝政,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那一年曹操废除司空、司徒、太尉等“三公”职务,恢复设立丞相职务,自己担任丞相。“曹司空”主政12年之久,然后才是“曹丞相”。
董卓、曹操控制朝政最初,都是用“司空”职务。一则司空地位不如太尉等职务,不会引起朝野高度关注;二则司空掌握着赏罚大权,有利于提拔亲信清理反对派。当然,他们都不满足“司空”的职务,董卓历任太尉、相国、太师,曹操也最终从司空升为丞相。不是董卓、曹操喜欢司空,而是他们并没有一开始就把自己升到最高职务。
我一直认为曹操封自己为丞相是败笔,如果他尽量不去改变东汉的政治模式,消灭袁绍集团后担任大将军、录尚书事,形成皇帝管理皇宫、大将军管理皇宫之外的格局,皇权与大将军权力分开,也许曹家不会那么快形成内讧,也不会那么快被司马家族取而代之。
曹操担任司空或者大将军后就应该“不慕虚名”,而不应该封自己为丞相甚至魏公、魏王后才“不慕虚名”。曹操担任大将军、录尚书事坐镇邺城,让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坐镇许都监控天子,爵只封侯,与荀彧等人的矛盾也不会公开化,实际掌握着军政大权岂不更好?等到曹操自封丞相,他已经从“汉相”沦为“汉贼”,这就有了刘备、孙权联合抗曹的赤壁之战。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