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文化,是如何影响战略达成的?

 blackhappy 2023-01-30 发布于河南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文化可以把战略当作早餐吃掉。

言下之意,文化不仅决定了战略制定的方式方法,更加决定了战略落地的质量和成果,从而决定了战略的成败。文化是决定企业存亡的最基本要素。

我见过的一个A企业,每次的战略规划会上对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的战略战术都一清二楚,如数家珍,然后满怀信心地拿出本公司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的过程看上去如此完美而轻松,唯一可惜的是,公司的年度战略目标几乎从来不曾如期达成过。

A企业也曾经分析过原因:执行力不强,遇强则弱,跨部门协作不通畅,策略打法僵硬不灵活…然而“战略目标无法落地实现”的问题还是一年年重复出现,症结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是短期问题,可能从策略、流程、人员能力等浅层次上找到原因。而长期存在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多半就要从深层次文化上刨根问底了。

一、你的企业文化更独立还是更互助?更灵活还是更稳定?

在理念上,管理者都说文化和战略同样重要。而一旦发生时间冲突,文化建设工作总是会让步于业务——还美其名曰“文化建设,重要但不紧急”。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管理者不重视文化,而是受困于“文化建设过于虚无缥缈”,不知道该怎么像管理战略那样,去系统地建设与评估文化。例如很多企业都强调“用户至上”,但这句真理在不同企业,具体意味着什么,实施又应该突出哪些重点呢?

2018年,美国学者格罗伊斯伯格等人基于对100多种社会学和行为学模型的研究,发表了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成果。

他们首先对文化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如何建设合适的文化风格,从而支撑战略的达成。

他们的研究指出,无论企业处于何种组织规模、地域分布或发展阶段,所有的企业文化可以按照两个基本维度划分。一个维度是在人际关系上更多强调独立还是互助,另一个维度是更加偏好稳定还是灵活多变。

按照上述两个维度,可以把企业文化划分为四大基础风格:

文章图片1

企业文化的两大维度和四大基本类型

第一种是独立灵活型。这一类企业强调结果导向,崇尚创新变革和快速行动,从它们的实际考核方法、能力培养和落地流程来看,都更加注重个体能力的发挥,鼓励个人英雄主义。很多高科技和互联网公司是比较典型的独立灵活型文化特点,例如特斯拉公司,他们的座右铭就是要改变世界。而这类公司通常对于员工真实情感需求的关注度偏低——这是否让大家想起了*斯克的无情裁员,或者国内某公司的PUA?

第二种是互助灵活型。例如推崇快乐工作、重视家属福利的迪士尼公司。他们注重团队协作,倡导积极快乐的氛围。在这里,善于表达和演讲的人特别受重视和欢迎。

第三类叫做稳定互助性。这一类组织强调平和协作,避免快速变化和风险,所以较少出现在市场化竞争的企业中,而在一些国家机构中比较多见。

第四类组织文化类型是独立稳定型。这一类企业之所以突出稳定性,不是因为他们害怕冲突,而是因为他们强调周密的计划、严谨的思考和对细节的极致关注。相对于感性需求而言,它们往往更追求极度理性。很多医药、化工企业由于投入大、运营周期长、安全性能要求高,都明显体现了这类文化特点。

上述所说的四种基本文化特点,在一个企业身上通常都会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来。但一般来说,都会有1-2种文化特点表现得更加明显,或者更加频繁地出现。

例如上面说到的A企业,市场分析积极乐观,战略决策快速果断,偏爱创新变革,团队气氛融洽,但在计划管理和落地执行方面“嘴巴说得多,监控考核少”,显现出比较明显的独立灵活型和互助灵活型相融合的特点。正是这样的特点,使得计划制定阶段较为随意、粗放和主观,战略执行阶段督促与考核比较随机和宽松,影响了企业的执行力和战略落地成效。

每个企业所体现出的不同文化特点,显著影响了战略目标的达成和核心竞争力构建

二、文化建设要结合特性,发挥所长

不同的文化类型,各有长短板,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例如独立灵活型企业在战略上追求创新突破,勇于挑战,百折不饶。互助灵活型富有创意,积极主动,对内更容易推动变革,对外更容易树立品牌。互助稳定型企业的员工忠诚度高,面对危机能够万众一心;独立稳定型企业踏实稳定,质量可靠。

有人可能会说:我希望兼容并蓄,集中所有类型的优点,克服所有类型的不足。

这个很难。就像俗语所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也不太可能打造出完美的企业。特别是某些文化特点相生相克,例如灵活性和计划性,本来就是一对矛盾。我们可能把某些变化提前纳入到计划之中从而减少矛盾。但是当意外真正发生时,我们还是需要根据自己的偏好,在“随机应变”和“以不变应万变”之间做出权衡取舍。

所以,对于每个企业而言,重要的不是给自己设立一个“高大全”却难以达成的文化建设目标,而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符合产业特点、最适合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文化建设方向。

例如,大部分企业都把“客户为中心”作为文化价值观建设最核心要素之一,却不知道如何与企业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客户为中心”的切实落地。

而当我们结合文化分类模型来看,如果企业的文化风格更多是独立灵活型,擅长“变革创新”和“使命必达”,那么落实“客户为中心”的最佳方式,可能就是开展内部竞赛,鼓励各部门采用创新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大幅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复购率;如果企业文化特点是互助灵活型,那么可以考虑成立“尖刀班”,授权一线团队采用紧密协作、机动灵活的方式攻关大客户或爆款产品。在互助稳定型文化下,则可以重点建设流程型组织,通过跨部门的紧密配合、互相补位来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如果是独立稳定型文化,也可以聚焦于流程建设,但此时的重点就是清晰的计划、严密的组织和系统化的推进,通过贯彻落实流程中每个人的职责,来把“不确定的客户需求”,转化为“确定的业绩产出”。

总之,战略的关键就是取舍,文化的核心就是特性

三、高管团队要合理就位,互补短长

当然,发挥所长并不意味着对自身短板视而不见。在高度不确定的市场中,企业的竞争更是短板的竞争。就像一个不停颠簸的酒桶,稍有短板就会一滴不剩。

而优化企业文化的关键抓手是高管团队,高管团队成员的行为风格,决定了企业文化风格。对于中国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而言,尤其如此。

上面谈到的A企业,高管层大多是快速推进、乐观积极、善于引领的行为风格,使得整个决策团队体现出灵活型(独立灵活型和互助灵活型共存)的文化特征。但在行动开始前容易忽视制定清晰的目标、严密的计划,在追踪进展时也只是重点关注当时的兴趣点,而缺乏对重点细节的持续追踪和对结果的严格考核——对于精确度缺乏必要的关注,使得“执行力不足”长期成为战略落地的桎梏。

当然,需要关注短板的,不只是“灵活型”这一种。例如当企业决策层的行为风格高度体现为高标准、绩效导向时,带来强势的独立型(独立灵活型和独立稳定型并存)企业文化。这种风格不仅要求高质量的结果,还要求高标准的过程,从而给干部员工带来持续的、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削弱创新突破的意愿,增大员工离职率,以及增加横向协作的困难。

同样的,过度的“协作型”文化可能会削弱对结果的关注,成为一个“享受比赛过程,永远难以取胜”的陪练型团队。而过度的“稳定型”文化则会畏惧变革、节奏缓慢,缺乏积极进取的进攻精神,成为“温水里的青蛙”。

文章图片2

不同文化类型的优劣势

所以,企业文化一方面要突出特性,另一方面也要消除明显的短板。而查缺补漏的最重要抓手之一,在于高管团队建设。打造优秀的高管团队,进一步建设合理的企业文化,有三个关键动作。

第一是为了避免高管团队行为风格过于集中,而导致企业文化上的短板,高管团队除了专业能力互补,还需要囊括多种行为风格,既有理性的,也有感性的;既有冲劲十足的,也有稳重老成的;既有大胆设想勇于行动的,也有注重计划和细节的。

第二是根据不同人的风格特点,赋予不同的职责。例如让具有全局视野、积极乐观的人负责战略目标的制定,同时让关注计划和细节的人担任“蓝军”来找茬儿;让乐于创新变革的人设定变革目标,同时让感性温和的人推动变革沟通;让擅长计划和系统思考的人制定流程规则,让灵活机动的人随机应变服务大客户。

第三是设置合理的决策与运营机制,使得风格互补的团队能够人尽其言,人尽其才。不同风格人员一起工作时,如果没有合理的沟通决策机制,那么低职位的人、慢性子的人、平和的人、注重细节的人往往会受到压制,或者不愿意表达意见,或者意见不被重视。

因此,风格互补的高管团队,需要用制度化的计划、组织、沟通、控制机制保证不同风格百花齐放,各展所长,并将影响力拓展到全公司,带动公司文化的多样化,克服偏执带来的文化短板。

在此方面,华为的会议管理规则值得借鉴。例如参加会议的所有人必须表达自己的意见;会议上所有人的发言都要被记录,特别是反对意见需要重点标注;会议决策原则上采用先民主后集中的原则,业务事项由一把手决策并最终负责,人事事项由大家投票,少数服从多数。

文章图片3

高管团队的能力互补框架

总之:高管团队,既要求“力出一孔”,又鼓励“别树一帜”

关键要点在于,越是冰山模型底层的“价值观”和“动机”,越需要保持一致。而越是冰山上层的“个性特征”和“能力特长”,越需要有所差异与互补。

君子“和而不同”,诚如斯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