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莽篡汉之路:位极人臣,一步之遥——王莽揭秘(七)

 新用户15472188 2023-01-30 发布于广东


十七、安汉公仁政

  • 封安汉公——比肩周公

箕子即位后,年号改为“元始”。元始元年春天,南方蛮夷自称“越裳氏”,经益州来长安朝贡,并献上白稚和黑稚,在古人眼中,这种鸟类与凤凰类似,视为祥瑞。

古书上说“王者德泽,旁流四表,则白雉见”,意思是天下出现道德名望传播到四方蛮夷之地的王者,白稚就会出现。更重要的是,西周时候周公辅政,就有此类事情发生,史料记载如下:

越裳氏重九译而至,献白雉于周公,曰:“道路悠远,山川幽深。恐使人之未达也,故重译而来。”周公曰:“吾何以见赐也?”

译曰:“吾受命国之黄髪曰:'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之不波溢也,三年于兹矣。意者中国殆有圣人,盍往朝之。’于是来也。”周公乃敬求其所以来。

《韩诗外传》

意思是风调雨顺,四海承平,应该是中原出了大圣人。

文章图片1

前面说过,汉朝人迷信祥瑞、灾异、鬼神现象,儒家齐学派里专门有“天人感应”的学说,面对这一祥瑞,群臣纷纷上书歌颂王莽的功德。

表面上看起来,王莽和周公有诸多相似之处:

  1. 周公当时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即位,周公作为武王之弟,留朝摄政。而王莽在哀帝早逝后,拥立九岁的汉平帝登基,此相似之一;
  2. 周公时期,国内发生“管蔡之乱”,周公率兵东征,成功平叛,而汉哀帝去世时,董贤一门掌控大权,王莽以雷霆手段处理董氏家族,稳定政局,此相似之二;
  3. 周公封在曲阜,他制订礼乐,成为儒学的思想起源,而王莽则是举世公认的大儒,思想一脉相承,此相似之三。

还有一件事情是王莽替被傅太后逼死的中山国冯太后平反,冯太后之死见系列六。冯太后是当今皇帝的祖母,这使得王莽的功德再次增加。

史料中记载群臣上书内容如下:

大司马莽定策定宗庙。故大司马霍光有安宗庙之功,益封三万户,畴其爵邑,比萧相国。莽宜如光故事。

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载同符。圣王之法,臣有大功则生有美号,故周公及身在而托号于周 。

莽有定国安汉家之大功,宜赐号曰安汉公,益户,畴爵邑,上应古制,下准行事,以顺天心。

《汉书·王莽传》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王莽的功劳比得上在昭宣两朝辅政的霍光(前面的系列有讲解),霍光的待遇与萧何相当,那么王莽的封赏也应该比照萧何;

第二层,王莽与周公类似,周公本来姓姬,有功于周,故称“周公”,王莽有功于汉,那么他的封号用“安汉公”最恰当。

文章图片2

这个称号中含有国名,实在太尊贵了,无论王莽心里再怎么欢喜,表面上必须推辞。因此在经历多次推辞拉锯,甚至比皇帝禅让的次数更多,最终王政君下诏封王莽为“安汉公”,并将萧何的旧宅赐予王莽。

太后乃下诏曰:

“大司马新都侯莽三世为三公,典周公之职,建万世策,功德为忠臣宗,化流海内,远人慕义,越裳氏重译献白雉。

其以召陵,新息二县户二万八千益封莽,复其后嗣,畴其爵邑,封功如萧相国。以莽为太傅,干四辅之事,号曰安汉公。

以故萧相国甲第为安汉公第,定著于令,传之无穷。”

《汉书·王莽传》

王莽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但对于其他赏赐坚决不接受,还说“愿须百姓家给,然后加赏”——意思就是等全天下人都富足时,再给他封赏。

王莽的这番话尽显其高风亮节和道义担当,他赢得了空前的拥戴。

  • 施行仁政——天下归心

既然已经被封为“安汉公”了,那么王莽自然会仿照“周公”进行施政。

第一点是“兴废继绝”,即“兴灭国,继绝世”,把消亡的国重新恢复,把断绝的祭祀再续香火。在儒家看来,后代最大的孝,就是保证祖先祭祀的香火不灭。在这方面王莽执行了以下政策:

  1. 封汉宣帝的三十多个远房后裔为侯,并允许已经绝嗣的诸侯王可以寻找旁支继嗣;
  2. 对于曾经犯罪而剥夺身份的宗室成员,让他们恢复族籍;
  3. 为已经国除的功臣如绛侯周勃,大司马霍光的后代恢复爵位。

对于这些刘姓宗室和功臣后代来说,这些爵位是天上掉下来的,当然会更拥戴王莽,所以虽然王莽在践行儒家的“德”“孝”,但实际上也笼络了人心。

第二点很冷门,就是“春秋讥二名”。按照当时儒家的说法,人的名字应该是两个字,如孔子本身名孔丘,孟子叫孟轲,荀子叫孙卿等。汉代时候很多人是三个字,包括当今皇帝刘箕子,为此王莽把皇帝的名字改为刘衎(音kan)

这个制度不是强制的,要看它是否得人心,我们可以从《三国演义》中验证一下,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曹操,孙权等等,是不是都是两个字的?这说明到了东汉末期,社会上还保持着取单字名称的习惯,由此可见当时王莽的举措,民间执行得很好。

文章图片3

第三点就是广施仁政,这也是后世称王莽疑似“穿越者”的地方:

  1. 地方大旱,王莽就免去赋税,并带头捐款,官府收购蝗虫,并抚恤饿死的灾民;
  2. “比二千石”(比郡守略低)的官员退休后,可以领取退休金,相当于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
  3. 把皇家一些土地让出来,给老百姓居住,并借给老百姓耕牛粮种;
  4. 罪犯中的老人、妇女、小孩,如果没有特别大罪行,予以释放;
  5. 建立“常满仓”制度,丰年储存粮食,灾年赈济灾民;
  6. 如果天下出现灾害,王莽就吃素,为灾民祈福。

这些措施在现在看来也是非常令人称道的,所以当时王莽的人气空前高涨。

十八、光鲜背后的阴暗面

  • 嫁女为后——巩固权力

王莽的权力来源于哪里?这肯定要追溯到王政君,她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生母。可是王政君一天天老了,汉平帝一天天长大,等到皇帝大婚之后,新的外戚按照惯例必会分享权力,届时王莽是否还能大权独揽尚未可知。

最好的方式是让皇帝娶王氏女子为后,这样王家又添加一层外戚身份,可谓“双保险”。史料记载如下:

莽既尊重,欲以女配帝为皇后,以固其权,奏言:“皇帝即位三年...以广继嗣。博采二王后及周公、孔子世列侯在长安者適子女。”

莽恐其与已女争,即上言:“身亡德,子材下,不宜与众女并采。”太后以为至诚,乃下诏曰:“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

庶民、诸生、郎吏以上守阙上书者日千余人...咸言:“明诏圣德巍巍如彼,安汉公盛勋堂堂若此,今当立后,独奈何废公女?天下安所归命!愿得公女为天下母。”

莽复自白:“宜博选众女。”公卿争曰:“不宜采诸女以贰正统。”

《汉书·王莽传》

我们从史料中可以看出以下端倪:

  1. 首先看选取范围,“二王”指商、周两代,“周公、孔子”则是儒学先师,“列侯”指贵族,这体现出儒家对于有德行女性的要求,血统高贵,家学渊源;
  2. 王莽虽然避嫌推辞,不让自己女儿纳入“海选”范围,但暗中提出条件“有德”,有“材”,女子之德行首要看其家风,而王莽本人在多数人眼中是近乎圣人的存在;
  3. 群臣反复上书请求选择王莽之女,除了王莽德性和功劳得到认可外,还有一条“不宜贰正统”,意思是不适合再出现新的外戚,破坏目前的“和谐”局面。

于是最终王政君下诏,选定王莽的女儿。不久之后,皇帝大婚,王氏地位再次巩固。

  • 吕宽案——借机整风

箕子登基之后,王政君为名义上的至尊,实际大权在王莽手中,此时形成了新的制度安排——四辅三公制。

三公为大司马王莽、大司徒马宫、大司空王崇,属于外朝官;四辅为太傅王莽、太师孔光、太保王舜、少傅甄丰。王莽内外两任,权力最大。

之前我们说过中山国的外戚,即刘箕子的母亲一系卫氏,由于王莽新派一位中山王而被迫留在中山国。卫太后母子无法团聚,整天以泪洗面。

文章图片4

卫太后有位弟弟卫宝与王莽长子王宇关系很好。王宇深受儒家影响,他同情卫家遭遇,想帮助卫家又不敢违背父亲意愿,于是把老师吴章和妻兄吕宽找来商量。

几个人商量之后,决定让卫太后修书一封,表达对于王莽“为人后”政策的理解,思想上跟王莽站在一起,让王莽产生同情,让她去长安。

所谓“为人后”,就是人在礼仪上是谁的儿子,逢年过节祭祀谁。一般情况下,礼仪上的父母和血缘上的父母一致,但是出现不一致时,礼仪要大于血缘。向之前的汉哀帝,他在礼仪上父亲是汉成帝,如今的汉平帝刘箕子,其礼仪上的父亲也是汉成帝。

王莽看到上书之后很高兴,封赏了卫太后和中山国官员,但是觉得卫太后既然理解自己,更不应该来长安了。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吴章提出,让吕宽弄些动物鲜血,趁夜泼洒到王莽家的大门上。第二天王莽发现后定会视为灾异,吴章会将其解释为王莽不让卫氏家族来长安,所以上天才会降下这种异象——由此可以看到出身儒家齐学的王莽很相信祥瑞和灾异。

宇与师吴章及妇兄吕宽议其故,章以为莽不可谏,而好鬼神,可为变怪以惊惧之,章因推类说令归政于卫氏。宇即使宽夜持血酒莽第门,吏发觉之,莽执宇送狱,饮药死。宇妻焉怀子,系狱,须产子已,杀之。

吕宽执行的时候被发觉,逃跑到广汉郡(四川境内)被捕,然后被杀,全家流放。王宇自尽,妻子生下孩子后也被杀死,卫太后家族除了她自己和嫁给中山王的侄女外,其他也全部被杀。吴章被腰斩分尸,他是太学博士,儒学名家,门下弟子一律不得出仕。

文章图片5

王宇身为王莽的儿子,他自杀应该与其弟弟王获被王莽逼死有关。这件事情需要补充一下。王莽在汉哀帝时被逐出长安,回到封地新都国,此时他的儿子王获因为小事杀了婢女。当时奴婢问题是儒家关注的伦理重点,王莽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选择逼死儿子王获。

事实上,王莽手下的奏疏也为他的做法说明理由:

大司马护军褒奏言:“安汉公遭子宇陷于管、蔡之辜,子受至重,为帝室故不敢顾私。惟宇遭罪,喟然愤发作书八篇,以戒子孙。宜班郡国,令学官以教授。”事下群公,请令天下吏能诵公戒者,以著官簿,比《孝经》

意思是王宇相当于周公时的管叔、蔡叔,周公当然没有徇私,而是一杀一放,安汉公王莽自然也不敢顾私。另外,王莽还作“诫子”书八篇,应该让天下学官教授。

吕宽案牵连还不止如此:

  1. 汉元帝之妹妹自杀,梁王自杀,这是刘氏皇族;
  2. 王氏家族,王莽的叔叔王立和堂兄弟王仁,也被迫自杀;
  3. 大臣何武,名将辛庆忌的儿子们,名臣鲍宣等,都牵连致死,这是群臣方面。

王莽借助吕宽案,对汉朝上层社会进行“整风”运动,排除异己的同时,更捍卫了儒家伦理的“合法性”,这使得儒家道德有了政治上的约束力。

但诛杀皇族、逼死儿子,杀害亲人等行为,这些明显违背儒家伦理的行为,竟然反过来捍卫儒家伦理的合法性,这不是自相矛盾的事情吗?

史料记载:

汉室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蕴藉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

...

逢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也。

...

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大意时在汉室倾危,王莽专权的时候,不少人激愤之下,选择去国隐居。其中一个叫逢萌的人,在王莽逼死儿子王宇的时候说,儒家的三纲已经绝迹了,再不离开,就会大祸临头。

十九、臣子之巅

  • 封宰衡,赐九锡

在王莽给女儿操持婚事的时候,大司徒司直陈崇授意张竦上书阐明王莽的功业,其中有以下几点:

  1. 讨伐淳于长,揭露淳于长卖官许愿,调戏许皇后的恶行,这在前文已经详述过,类比“周公诛管蔡”;
  2. 汉哀帝时期,敢于叫板傅太后,最终自己被逼离开长安,返回封地新都国,类比屈原被流放;
  3. 哀帝死时,果断罢黜佞臣董贤,选立新帝,稳定朝局,类比姜子牙之于周武王;
  4. 女儿被纳入选后范围,坚辞不受,堪比三皇时虞舜之让尧;
  5. 赐爵安汉公之后,广施仁政,堪比管仲,萧何等历代名臣贤相。

《汉书·王莽传》中全文收录这篇奏疏,洋洋洒洒二千余字,令人大开眼界,最后请求:

是故成王之于周公也,度百里之限,越九锡之检,开七百里之宇,兼商、奄之民,赐以附庸殷民六族,大路大旂,封父之繁弱,夏后之璜,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白牡之牲,郊望之礼。

臣愚以为宜恢公国,令如周公,建立公子,令如伯禽,所赐之品,亦皆如之。诸子之封,皆如六子。即群下较然输忠,黎庶昭然感德。臣诚输忠,民诚感德,则于王事何有?唯陛下深惟祖宗之重,敬畏上天之戒,仪形虞、周之盛,敕尽伯禽之赐,无遴周公之报,令天法有设,后世有祖,天下幸甚!

《汉书·王莽传》

关键是希望王莽可以仿照周公,得到以下特权:

  1. 封地突破百里限制,到达七百里;
  2. 可以行驶“郊望之礼”,即可以祭祀上天,这本来是皇帝特权;
  3. 恢复实封公国,即回到汉初诸侯王割据的样子;
  4. 要赐给“九锡”,九锡是古代皇帝赐给大臣的九种礼器,代表最高礼仪。
文章图片6

不过此时吕宽案爆发,朝野暂时没有处理。等到案件余波平息之后,群臣审视这篇奏疏,觉得很可行。

于是汉朝出现了一个新官职——宰衡。我们知道“皇帝”这个词是嬴政从“三皇”“五帝”里各取一个字组合而成,“宰衡”则是从“阿衡”和“太宰”两个官职里各取一字组合而成。

宰衡是真正的政府首脑,并享受特殊礼仪待遇。王莽把他兼任的大司马、太傅以及宰衡刻成一个官印“宰衡太傅大司马印”,以更牢固地掌握权力。

如果说“安汉公”的尊号模仿的是儒家理想里的周公,那么“宰衡”的官位可以看作模仿汉家传统的“相国”,也就是汉初萧何的地位,是“总理大臣”。

后来,又有大臣提出“宰衡位宜在诸侯王上”,不久之后,近千名官员上书,要求朝廷为王莽赐九锡。在众人的呼吁下,王政君亲自到未央殿前,下诏“加九命之锡”。

九锡是九种礼器,具体是哪些并无明文记载,直到东汉曹操时才定型。依据《礼记》记载,九锡里有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

  1. “衣服”是古代帝王的衣帽;
  2. “车马”是天子春秋巡时称作的马车,
  3. “朱户”指宅邸可以使用天子专用颜色;
  4. “弓矢”则意味着有专征伐的特权;
  5. 虎贲是禁宫的侍卫亲兵。

九锡的颁赐,说明汉廷已经把国家最重要的祭祀、征伐权力都赐给了王莽,换言之,九锡所赐予的不是器物,而是权力。

后世权臣在准备“禅让”戏码时,都会让控制的皇帝赐九锡,如曹操曾受九锡,有一句话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因为司马昭曾经受过六次九锡的赏赐!

  • 摄皇帝

元始五年,也就是公元六年,年仅十五岁的汉平帝刘衎病重。

王莽仿效周公,做了一个要代替刘衎去死的册文,跑去南郊祭天许愿,但是汉平帝还是在十二月驾崩。

(周武王生病时,周公曾经在先祖面前祈祷,许愿代替周武王去死,并把册文藏在柜子里;周成王时,周公摄政东征,流言纷纷,周成王也有些怀疑。后来发生灾异,周成王打开柜子,发现册文,大受震动,对周公的疑虑也尽数打消——这件事情被称为“金縢藏册”)

文章图片7

这是汉成帝以来连续第三个没有子嗣就驾崩的皇帝,朝野震动。

汉平帝刘衎自幼体弱,在五年的傀儡皇帝生涯中,母族尽诛,妻子又是王莽女儿,想必困闷之极,长期气郁于心,自然命不长久。从这点来说,王莽是负有责任的。

时隔五年,王政君、王莽姑侄二人再一次面临为汉朝选定皇帝的局面。汉元帝的世系已绝嗣,只能向上追到汉宣帝。按照辈分和父子相继的原则,刘衎是汉宣帝的曾孙,王莽认为只能从汉宣帝的玄孙辈里找。

王莽选了广戚侯刘显的儿子刘婴,王莽称他为“孺子”,史称“孺子婴”。

王莽如周公当年摄政,不过事情出现“奇怪”的变化——通过儒经考证,周公摄政并不只是顾命大臣,而是一位穿天子冠冕、践天子之位的“假王”!

周公服天子之冕 ,南面而朝群臣 ,发号施令 ,常称王命 。
...
《礼明堂记》曰:“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天子负斧依南面而立。”谓“周公践天子位,六年朝诸侯,制礼作乐,而天下大服”也。
...
由是言之,周公始摄则居天子之位 ,非乃六年而践阼也。

《汉书·王莽传》

既然王莽摄政得到王政君的同意——“如周公故事”,那么王莽居摄的安排也就很容易操作:

  1. 朝政方面,王莽践祚,即穿天子冠冕,南面听政。
  2. 出行方面,王莽的车出行时,要有警备,百姓要自称“臣妾”。
  3. 祭祀方面,要像天子一样郊祀天地,宗祀明堂,共祀宗庙,享祭群神。赞辞中称王莽为“假皇帝”。
  4. 日常礼仪,臣民在正式场合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处理政务诏书称“制”;只有见到太皇太后、皇太后时才恢复臣下的礼节。
  5. 王莽在自己的封国内,一切比照诸侯王。
  6. 第二年改元为居摄元年。

刘婴呢,他在干嘛呢?这时刘婴并没有登基,而是被立为皇太子。

皇太子这个身份极其微妙,意味着刘婴没有登基,还只是汉平帝刘衎的皇太子。但此时刘衎已死,王莽只是“假皇帝”和“摄皇帝”,那么“皇帝”是谁呢?

没有,不要惊讶,此时的天下没有皇帝。

注:

本篇介绍了王莽加封安汉公的过程,核心就是仿效儒家先哲周公。

王莽与周公有很多渊源,他的施政也仿效周公时期,功业也被拿来与周公类比,甚至后世还有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也是把两人作为比照的对象。

王莽的仁政使得他得到天下多数人的拥戴,但是他仍担心大权旁落,于是让自己的女儿变为汉平帝的皇后,并且通过吕宽案,处理平帝的母族,诛连皇族和大臣,排除异己。王莽加封宰衡,赐九锡,享受极大的荣宠。

等到平帝驾崩后,王莽的权力和尊崇达到历代臣子的巅峰,成为“摄皇帝”、“假皇帝”,实质上就是汉朝的皇帝。

人臣巅峰之后,再稍微迈一步,就是最高的至尊位置——皇帝,相信多数处于这一位置的人都无法拒绝这一诱惑,王莽也不例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