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份在郑州走访了几家当地的食品企业,其中一家是当地啤酒龙头企业,因疫情原因订单发不出去,公司正在做裁员计划,老板说从公司成立40年来第一次;另一家是休闲食品企业,公司流动资金已经干涸,老板在为当月的银行贷款发愁。2022年伊始,疫情来势汹汹,单日通报新增过千、破万的城市陆续诞生,各地警报层出不穷,让本还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雪上加霜,各行各业都面临不同的问题。作为民生保障的食品行业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原料供应受阻 由于疫情管控升级,物流管制措施和人流控制使食品加工企业的常用原料供应渠道受阻,尤其是跨省的货运调拨或订单配送,影响则更加明显。 2.库存积压风险加大 疫情突然反扑,消费需求突然下降导致订单明显减少,或者货物无法发出导致订单积压,都致使食品企业面临严峻的库存积压风险。 3.现金流管控难度升级 消费降低或订单积压导致食品行业企业收入降低,但仍需支付员工工资和运营费用,现金流就变得愈加困难。因疫情公司业绩下滑,食品加工及销售企业面临效益不好、人员流动加快的情况,若管理不当,甚至还会面临人员短缺、疫情过后招人难的情况。 疫情让企业经营变得更加困难,但疫情的“大潮”终将过去,最艰难的时刻也是拉开差距的时机,食品企业要如何应对,才能在疫情结束后转“危”为“机”?疫情期间,企业要严格按照所在地防疫要求,配合社区和上级主管部门做好企业人员健康安全管理,落实体温检测,工作期间佩戴口罩、手套等日常措施。企业可成立一个由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代表组成的快速行动计划协调小组,并保持与企业决策者、员工、政府疫情防控部门直接对接,保障防疫措施高效落实到位。采购中,要严格注意供应商的防疫措施是否到位,所供应原料是否安全,尤其是冷链食品,要看是否有检测报告,对存疑产品,宁可不用也不要强用。 同时,疫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作业运转,为确保产品质量不受影响,企业要每日进行抽样检测,还要注意及时盘点库存,对有损坏或临期产品及时处理。 1.人员管理
疫情反复突然,企业要做好疫情应对机动机制,做好提前准备,以防万一,提前和员工沟通达成共识,根据情况安排好值班人员,合理安排员工调休,直至恢复正常,尽量避免疫情突发时工作混乱以及裁员现象。 2.现金流管理 结合新冠病毒管控情况,一旦当地出现病例,可能面临长达2-3个月营收下降,但运营成本、人工固定成本开支仍然要持续的状况。这需要财务做好未来一个季度的现金流预测,加强现金流管理,控制成本,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优化资金结构,并重新调整预算,对于大项费用支出建议和供应商沟通,延期或分期支付。
3.关注惠企政策 疫情期间,各级政府往往会出台很多惠企政策。比如2020年疫情期间,政府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稳定职工队伍、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都有很多政策帮助企业顺利渡过疫情,食品企业可以主动沟通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并争取相关政策和补贴。 根据疫情期间情况的变化,食品企业要实时合理调整采购及配送计划,要注意控制采购量,避免货物积压。在配送上,根据订单情况灵活调整配送计划,以最低限度的人员配置维持生产,节省成本。疫情期间,线上办公成为主要沟通方式。食品企业的业务管理可以通过各类线上办公工具来实现,比如钉钉、腾讯会议等。 业务流转可以依靠专业的管理系统来实现,让业务流转过程逐步由线下向线上有序转移,能线上开展尽量线上开展,减少当面接触。 非正常时期,为避免无法供应或库存积压风险,企业需要与上游原料供应商,以及下游的客户保持充分沟通及密切联系,并积极掌握上下游状况,适时调整运营措施,降低损失风险。 疫情期间的管控,往往会涉及配送运输,企业可与地方政府合作,提前做好沟通,开具通行许可证,打通食品运输绿色通道,做好保供工作。由于疫情期间消费需求的变化,食品企业需要制定新的供应计划:(1)减少对较低需求客户的供应,增加较高需求客户的供应,(2)将现有库存从低需求客户渠道转移至高需求客户渠道供应,减轻库存积压带来的损失。供应链的优势是保障链上的各环节主体合作共赢,疫情的影响也是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供应链很可能存在现金流困难。在必要且可能的情况下,食品配送企业可以尽量帮助供应商或客户渡过难关,供应链完好生存,后期企业的竞争力才不受影响。疫情期间,有的渠道能动销甚至缺货,有的渠道梗阻,但很多企业和经销商,还是处于茫然无助的状态,不管是做企业,还是做人,改变不了环境,就要改变和强大自己,这才是永恒的出路。本文属于赢销力原创文章,转载须经授权,授权后请在标题下方注明作者简介和文章出处。(授权请联系赢销力小秘书:131371162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