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视连续剧剧本·小红妹诗国游

 我是童诗 2023-01-31 发布于山东

短视频连续剧·小红妹诗国游(1)

片头

(旅游大巴缓缓开进黄河壶口瀑布。

(小红妹和老师随着海内外游客,欣喜地下车)

老师:咱们从今天起,就要游览中华民族古典诗词的大花园了。

(小红妹懂事地点点头)

老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诗词的重要源头。

(黄河,浊浪排空,涛声若雷。

(游客幻去,只余下小红妹和老师。)

李白(吟之舞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打出字幕《将进酒》并诗文)

(无边的麦海,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特大型先进农业区;

(长安,大明宫,中国古代文化;

(刀光剑影,汉武帝抗匈战争;

(抗日战争,中国军队开往战场,对日作战;

(今天,沿岸城市,黄河流域欣欣向荣)

短视频连续剧·小红妹诗国游(2)

远古遗韵

(河南,古代中州大地。

(温和湿润的雨林气候。

(大河宽阔、清澈,缓缓流淌)

老师:这是我们诗国旅游的第一站,远古时期。

赵教授:王老师说的远古时期,从黄帝、尧舜、到夏朝,时间大约1000年。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炎黄子孙,就是从远古时代开始计算的。不过这些时代(包括夏朝)都只是传说,还没有历史的确证。

(师生沿着大河,观赏风景

(森林蔽天,时晴时雨。象群、麋鹿等雨林动物徜徉其间)

小红妹:老师,咱们现在是在哪儿呀?

老师:这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啊。身边这条大河,就是今天的黄河。

小红妹:什么?河南不是很干旱吗?黄河?怎么不是浑浊的黄水呢?

老师:(微笑)这是5000年前啊。别着急,你慢慢就知道了。

(一个大型部落中心。

(年老的舜满面春风地迎上来)

舜:欢迎,5000年以后的尊贵客人。

赵教授:(低声向小红妹介绍)这就是传说中的舜,是一个大的部族的首领。和先王尧一起,被认为是千古圣人。

老师:(向舜致意)大舜王你好。近来一向可好?

舜:还好。风调雨顺,各个部落的人们也安居乐业。只是我弟弟象不大听话。我教训了他一顿,把他安置到有鼻了。

赵教授:(低声对小红妹)大舜说的象,显然是当时一个以象为图腾的部族。有鼻?想想看,什么动物才有长鼻子?

小红妹:(天真地拍手叫道)象,大象有长鼻子。

(舜和老师都笑了)

赵教授:不错。远古的人们信息闭塞,不可能想到身边没有的东西。例如象,当时如果不是气候湿润,野象成群,象、有鼻一类,不可能成为某个部落的图腾,也不会成为一个地名的传说。

你再想想,今天河南省的简称是什么?

小红妹:是“豫”。咦?“豫”也有个“象”字。

赵教授:小红妹真聪明。“豫”就是豫州,是中国古代典籍记载的九州之一,就是今天河南和一部分安徽。传说中的夏朝开国首领禹分天下为九州,就有豫州。由于位于九州的中心,所以豫州又称“中州”。今天河南常称“中州”,就是由此。

可是,为什么把河南一带称为“豫”州呢?和传说中的舜的弟弟叫“象”、被流放到“有鼻”,不值得我们想想吗?

小红妹:(若有所思)是,我懂啦。可是,为什么那时候黄河的水是清的呢?

赵教授:你问的很有道理。那时大河流域是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林木茂盛,水土流失少,大河自然就清澈。

老师:你不妨查一下,大河什么时候才开始称“黄河”?和大舜的时代相比,估计要往后2000年的魏晋时期。

舜:(微笑地听着)不过我也要离开了。

小红妹:大舜爷爷,您要去哪儿?

舜:(慈爱地)我老了。我要像伟大的先王尧一样,把王位禅让给年轻人。

(大舜向5000年后的客人介绍旁边的一位中年人)

舜:这位是禹。部落刚刚推举他,接替我做新的领袖。

(禹,高大、沉毅。友好地微笑着,向大家致意)

(部落的禅让大会。

(蓝天白云、森林流水。气象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瑞气呈祥)

卿云歌

舜: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八伯: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舜: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

八伯: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

舜:鼚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糺:多音字,这里读jiū,纠。意思也是“纠”。

予:这里是“我”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我们”。

咸:这里是“都、全”的意思。

鼚:读chāng,昌。鼓声。

菁:读jīng,京。

褰:读qiān,千。揭起(衣服、帐子等)。

(气象高浑,文采风流)

(小红妹和老师翻译此歌,和舜、八伯穿插唱)

小红妹:彩云灿啊,飘漫漫啊。日月光华,一天天啊。

老师:璀璨高天,烂漫星辰。日月光华,集于一人。

小红妹:日月循道,星辰合经。四时有序,百姓信诚。

老师:我们欢乐,祈天有灵。让于圣贤,人人遵从。

老师和小红妹:(高低音合唱)隆隆擂鼓,翩翩起舞。精华竭尽,撩衣飘去。

(舜和八伯、群众舞蹈)

老师:(低声向小红妹解释)《卿云歌》是描述的是舜对禹的禅让大会。当然,它不是传说中的舜、禹时代的作品。《卿云歌》最早出现在西汉,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先秦礼让治世、选贤与能的向往。

(舜和八伯再唱一遍。

(舜和八伯合唱的时候,闪出“复旦大学”的景象)

老师:上海复旦大学的校名,就是来自这首《卿云歌》:“旦复旦兮”。

(民国的历史图片)

老师:《卿云歌》的第一段,曾经两次被确定为中华民国的国歌。

短视频连续剧·小红妹诗国游(3)

周穆王会西王母

(西北,大戈壁,长长的车辙。

(豪华的王家马车车队遥遥飞奔而至。

(首车是铜车。龙盘凤饰,华帷翠盖。八骏飞奔,著名驭手造父驾车。

(周穆王姬满正值盛年。目光炯炯,和小红妹并辔而立。

(老师和新疆社会科学院教授田卫疆坐在车后)

姬满:小红妹,我们离开镐京,去天山瑶池会见西王母,路上时间已很长了。

小红妹:是的,王上。离开镐京以来,月亮已经三次圆缺了。

老师:周穆王西巡,会见西王母,是很久的历史传说。

田卫疆:是啊。可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尽管几千年来学术界众说纷纭,然而每一种说法都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实物的证据就更少了。

老师:田教授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穆王西巡?

田卫疆:好的。西周的首都是镐京。“镐”在这里读hào,也就是读“浩瀚”的“浩”。位置就在后来的十三朝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

周穆王名叫姬满,是西周第五代国君,即位时已经50岁。可是传说他活了105岁。照此说来,穆王即位时还年富力强呢。

老师:哈哈,真是“长寿数学”啊。古人年过半百就算很老了。这位周天子50岁居然还是盛年,多亏那些说他“105岁超级高寿”的传说。

田卫疆(微笑):远古传说,姑妄听之吧。不过这个周穆王,在所有君主中,却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从沃野千里的王兴之地关中,穿越蒙古大草原,远出西域。据现代人考证,最远到达今天的新疆。

西王母的传说也很多,不过现在通常定格为美丽的西王母国女王。她之所居,姑且也就算新疆天山的天池吧。

哦,我们看看这位美丽的女王。

(天池,群山苍葱,碧水清澈。

(妩媚但透着英气的西王母翘首以望,心神不宁。新疆作家、《西王母传奇》作者童马在侧,与西王母依湖闲聊)

西王母(《白云在天》歌,首段由童诗作词)

提示:《白云在天》出自西晋出土的《穆天子传》。但为适合本情景剧的创作,我们另作了首段歌词。

白云在天,

远山崔崴。

松林暗暗,

黄鸟飞飞。

我心自东,

何日复归。

童马:哈哈,陛下治理流着奶和蜜的巨大国度,为什么还无日无夜向往东方?

西王母:东方的周天子约好西来。沿路荒漠浩瀚,炎日灼烧,行程很艰苦啊(叹)。不知他们现在到了哪里?

童马(微笑。忽然)陛下请看。沿着湖水蜿蜒的路上,那是谁来了?

西王母(远眺,欣喜地)……

(周穆王车队在天池边与西王母会合)。

童马:这其实也是一个挺凄美的故事。穆王和西王母相会天山,互生情爱。穆王回国时,他们两人相约,3年后再见。可是穆王再也没有回到天山。

老师:是啊,唐朝诗人李商隐对这个传说还写了一首诗(唱):

七绝·瑶池

(唐)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小红妹(边唱边舞,译诗)

西王母在天池把绮窗推开,

遥听得黄竹歌声动地悲哀。

八骏宝车一天能行三万里,

穆王啊你为何失信不再来?

童马:哈哈,小红妹伤感啦。我们还是言归正传,看看西王母与穆王告别。

西王母(依依不舍。小红妹作为西王母的小妹妹,在她的身边)远来的王,我们相见的时间太短暂了。此次一别,今后还能来天山吗?

古体诗·白云之歌

佚名

白云在天,

丘陵自出。

道里悠远,

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

尚能复来。

——出自《穆天子传》。

小红妹(为姐姐歌舞,译诗):

白云浮在高天,

山陵自此涌出。

路途千里万里。

无数山川阻隔。

君王若是不死,

应能为我再来。

姬满(同样恋恋):谢谢女王的深情。这短暂的美好相处,怎不令人怀念啊。

古体诗·答西王母

佚名

予归东土,

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

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

将复而野。

——出自《穆天子传》。

予:就是“我”的意思。

诸夏:夏,中华民族的代称。远古时期的“诸夏”常指黄河流域各国。

老师(女高音。歌唱,译诗):

我将回归故国,

治理中华诸夏。

百姓安居乐业,

我就回来见你。

王啊等我三年,

我必回你身边。

童马:相依恋恋,很感人啊。可惜,周穆王毕竟没有再来天山。

田卫疆:是啊。远古极端落后的交通条件,从内陆到新疆谈何容易。

童马:田教授说得对。我们还是静下心,听听远去的西王母哀怨的歌声吧。

(众人隐去,唯余小红妹。

老师唱,小红妹舞)

瑶池阿母绮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西王母在天池把绮窗推开,

遥听得黄竹歌声动地悲哀。

八骏宝车一天能行三万里,

穆王啊你为何失信不再来?

(声音逐渐远去)

短视频连续剧·小红妹诗国游(4)

先秦曙光(1)诗经

老师:现在我们来到先秦时代。

小红妹:先秦?都包括哪些时代呢?

老师:对“先秦”的历史时期,人们有不同的认识。广义地说,所谓“先秦”是指秦以前的中华民族整个历史,包括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有夏商周三代。

当然,三皇五帝和夏朝目前都只是传说。

可是如果狭义地说,“先秦”就仅仅是指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而三皇五帝,就是传说中的“远古时代”。

小红妹:那咱们这次“诗国旅游”中,先秦包括哪些时代?

老师:咱们这次诗国旅游,先秦就仅仅是商周,不包括夏朝和更远的时代。

小红妹:可是,那也很遥远啦。

老师:是啊。从公元前1600年左右成汤灭夏,成立商朝,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这个时期将近1800年。而秦朝到今天,又经过2300年了。

在先秦的周朝,第一次产生了中国文化史的两座高峰,《诗经》和《楚辞》。

咱们先秦的第一站,是《诗经》。

钱教授:欢迎你们来到《诗经》游览区。

老师:钱教授您好,谢谢您为我们当《诗经》景区的导游。

钱教授:不客气。正像您刚才说的那样,在中国文化史,《诗经》和《楚辞》是第一次耸起的两座高峰。不但如此,这两座文化高峰的风格也有鲜明的不同。《诗经》是现实主义,《楚辞》是浪漫主义。后来中华古典诗词几千年的绵延,说到底,都是从《诗经》、《楚辞》发端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风格。

老师:听说《诗经》游览区非常大?

钱教授:是的。《诗经》分为“国风、小雅、大雅、颂”4个部分,汇集了305首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集。它的作品,从时间看,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绵延了500年。从地区看,覆盖了今天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6个省的全部或者一部分。

(江汉大平原。

(气候温润,河水清泠。春光明媚,花草相间。

(树上,两只小鸟叽喳地叫着。

(一个美丽的少女,在明媚的春光中,旁若无人。

(一个英俊、文雅的贵族少年,爱慕地遥望。

(双人舞蹈

(字幕)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冒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雎:读jū,居。雎鸠,一种水鸟。

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小红妹:两只鸠儿叫啾啾,落到河边小沙洲。美丽善良好姑娘,君子把她来追求。

老师:青青荇菜长又短,左右漂流远又远。美丽善良好姑娘,醒着睡着都思念。

小红妹:(善意讥讽)追求姑娘追不得,醒着睡着思念多。真难忘啊真难忘,翻来覆去睡不着。

老师:青青荇菜长又短,左采右摘天将晚。美丽善良好姑娘,弹琴鼓瑟来相伴。

小红妹:青青荇菜长又短,左采右摘筐已满。美丽善良好姑娘,敲钟击鼓歌婉转。

钱教授:这首《关雎》是《诗经》第一首诗,取自《国风》。

小红妹:钱教授,您简单介绍一下《国风》好吗?

钱教授:当然可以。《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大体是周初至春秋之间,各诸侯国的民间歌谣。

当然,《国风》也不完全是民间作品。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算是“两南”吧。还有《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十三风”,共计15篇,因此也称为“十五国风”,包括160首诗歌。

(夜深,农家小院。

(少女未眠,痴痴地)

少女:求求二哥啊,

别翻越我家门户,

别折了我种的杞树。

哪是舍不得杞树呢?

是害怕父母。

二哥令人思恋啊,

父母的话也可怕啊。

求求二哥啊,

别翻越我家短墙,

别折了我种的桑树。

哪是舍不得桑树呢?

是害怕兄长。

二哥令人思恋啊,

兄长的话也可怕啊。

求求二哥啊,

别翻越我家小园,

别折了我种的檀树。

哪是舍不得檀树呢?

是害怕邻里闲话。

二哥令人思恋啊,

邻里闲话也可怕啊。

(字幕)将仲子

将仲子兮,

无逾我里,

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

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

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

无逾我墙,

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

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

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

无逾我园,

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

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诗经·郑风》

将:多音字。这里读qiāng,枪。愿、请求,也有说是发语词。

仲:这里指兄弟中排行第二。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小红妹:这个女孩真痴情啊。

老师:是啊,《诗经》里有许多描述爱情的篇章。特别是其中的《郑风》和《卫风》,后来居然被认为是淫靡之声了,真是从何说起啊。

钱教授:好吧,我们看一首《无衣》。这首诗属于《秦风》,可不是爱情故事,而是秦国将士出征前慷慨激昂的战歌。

(男声合唱,雄浑有力)

谁说未备征衣?

与你同披战袍。

君王大兴义师,

修我利戈长矛,

与你敌忾同仇。

谁说未备征衣?

与你同披战衫。

君王大兴义师,

修我长矛锐戟,

与你共同作战。

谁说未备征衣?

与你同披战裳。

君王大兴义师,

修我铠甲兵器,

与你同上战场。

(字幕)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

钱教授:《国风》有两篇《无衣》。一篇属于《唐风》。另一篇就是刚才这篇,属于《秦风》。

《秦风·无衣》是一首爱国诗篇。秦地当时与西戎接壤,经常受西戎的侵犯,《无衣》就是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歌。这首歌表现出秦国人民英勇无畏,举国洋溢着反抗侵略的尚武精神。

短视频连续剧·小红妹诗国游(5)

先秦曙光(2)楚辞

(江南春天。湖烟飘漫,草长莺飞。

(郢都。400年楚都,位于今天湖北省荆州市。形制宏阔壮丽。市场繁荣,文化活跃。水路交通枢纽,商贾如云,舟车辐辏。)

方铭(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欢迎到《楚辞》游览区。前日《诗经》,今日《楚辞》。“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啊。

县圃:传说中神仙居处,在昆仑山顶。亦泛指仙境。

老师:(会意一笑,向小红妹解释)方教授引用的,是《楚辞》中的一句话,来自《离骚》。

小红妹:“清晨离开苍梧啊,傍晚来到昆仑”。

方铭:嗯,不错,小红妹也读过《离骚》?

小红妹:(抿嘴一笑,未答)。

方铭:你们从《诗经》游览区过来,已经知道了:《楚辞》和《诗经》一起,是中国诗歌史上首次耸立的两座高峰。

小红妹:方教授,《楚辞》就是屈原写的诗吧?

方铭:你提的问题,也是好多人的想法。其实《楚辞》只是一种诗歌体裁,屈原是其中最主要的作者,但是别人也写了《楚辞》作品。即使屈原的同时代人,也有宋玉、唐勒、景差等重要的《楚辞》作家。

看,屈原来了,正在高声地吟咏《楚辞》。

(屈原飘然而至,随身跟着两位美人。

美人与屈原似相识、似不识,实际是屈原《离骚》的“香草美人”形象)

屈原(《离骚》节选):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方铭:这是屈原在介绍自己的身世:

是高阳帝后代啊,先父名叫伯庸。

太岁寅年正月啊,庚寅日我降生。

先父看我生日啊,开始赐我美名。

名字定为正则啊,取字就是灵均。

方铭:屈原先生,4000年后的客人来探望您了。

老师(景仰地):屈原先生您好。

小红妹:屈原爷爷您好(深深鞠躬)。

屈原(慈爱地):好好。你们好,大家好。

老师:屈原先生,您的诗歌受到几千年人们的喜爱。

(未完)

短视频连续剧·小红妹诗国游(6)

垓下悲歌

(公元前202年底。安徽,固镇。

(深夜,垓下大战接近尾声。汉军重重围困中,楚军已山穷水尽。

(茫茫无尽的汉军营垒。天上的星光,与层层汉军营垒篝火交辉。

(琵琶曲《十面埋伏》)

孙教授:反秦大起义胜利后,各路反秦武装以项羽、刘邦为首,形成了楚、汉两个最大的军事政治集团,打响了历时4年(公元前206~公元前202)的楚汉战争。项羽的实力比刘邦强得多,而且取得很多胜利。但由于战略和政策失误,以致处处被动。终于在垓下战斗中彻底失败,自刎乌江。

(箫声幽咽,伴着苍凉楚歌,从汉营向四野漫漫飘荡。包围圈里的楚军战士,面对无可避免的全军覆没,思念着遥远的楚地家乡,军心尽散)

(楚歌。童诗作词)

暗夜沉沉,荒地茫茫。悲风似水,冷月如霜。

山有蓬蒿,野有枭狼。征人尽没,埋骨一方。

枯坐土岗,遥念家乡。何处妻儿,何处高堂。

山不可依,水不可傍。惟有箫声,伴我忧伤。

小红妹:这歌声真的悲凉啊,引得我也要流泪了。

老师:这歌声是楚地歌谣。楚军大多是江苏、湖北一带楚乡子弟。今天面临全军覆没的时刻,汉军统帅韩信组织前线部队吹楚箫、唱楚歌,涣散楚军军心,这就是“四面楚歌”、“吹箫散楚”一些成语的来历。

(项羽在大帐独自饮酒。知道大势已经无法挽回,心情沉重。

(虞姬侍立在旁,小红妹侍立在虞姬身边。

(楚歌复起。童诗作词)

乌鹊惊兮乱云飞,

食粮尽兮汉兵威。

风凄凄兮雪霏霏,

魂魄将逝兮我心悲。

项羽:(惊问)汉军已经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样多?

项羽(步出大帐。遥望隐约无尽的汉军围困部队,百感交集,慷慨高歌)

古体诗·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姬虞姬奈若何!

(看着统帅英雄末路的悲壮。身边将士低头垂泪,不能仰视。)

(第二遍,沉重但刚强的和歌。声波渐响,和老师的女高音译歌交错)

力大拔山呵勇气盖世,

时运不利呵马不肯进。

马不前进呵无可奈何,

虞姬虞姬呵你将如何?

项羽:(面对虞姬,悲伧地)夫人啊,长夜将尽,汉军即将发起总攻。你一个弱女子,会怎样啊?

虞姬:(坚毅地)大王征战四年,虞姬从未离开左右。今天大王无论怎样,虞姬誓将以死相随。

愿借大王宝剑。虞姬请以剑舞,为楚军壮声威吧:

汉军已略地,

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挥剑自尽)

项羽:(大惊)夫人,夫——人……

小红妹:(侍立在旁,清泪长流,暗暗地)姐姐……

老师:虞姬死后,项羽率领800骑兵连夜突围。天亮汉军发现后,派5000骑兵追击。项羽突围到今天的安徽和县乌江镇、也就是长江边上,只剩下28骑。乌江亭长劝他渡过长江,争取东山再起。

乌江亭长:大王,现在追兵太紧。请您快渡过长江,回到江东,东山再起。江东虽小,地方纵横千里,人民数十万人,足够您称王了。现在只有我有一条船。你乘船走。汉兵追上来,也没办法。

项羽:(无谓地笑了笑)不必了,这是天亡我啊。我何必东渡,以求再起呢?当年江东八千子弟随我渡江西进,今天没有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父老哀怜仁爱,再次立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讲话,我的心中也有愧啊。

项羽:(豪壮地问随行战士)弟兄们,你们愿意和我一起,与汉军决死战吗?

众战士:(大呼)我们愿意!

项羽:好。那我们就下马,步行与他们决战。

(众战士下马,冲入黑压压的追兵队伍,肉搏中全部牺牲。项羽击杀百余人,身中十数创)。

老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小红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五绝·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项羽孤身一人,汉兵重重围上。双方对峙)

项羽:(指着追兵中的一员将领,原楚营叛将)呔!这不是老熟人吗?

叛将:(不好意思地对其他将领说)这就是项王。

项羽:我听说汉王以千金、万户侯悬赏取我的头颅,我就把这个好处给你吧(拔剑自刎)

孙教授:规模浩大的楚汉战争就这样悲壮地结束了。

短视频连续剧·小红妹诗国游(7)

古邺建安(1)曹操

(河北,临漳。

(漳河滔滔,麦浪滚滚。

(古邺城。铜雀台遗址,依稀见有曹魏国都的繁华、建安文学的辉耀。400年延续的六朝古都,似乎仍在默默地诉说)

老师:今天我们来到建安文学旅游园。

小红妹:老师,我们现在是在哪里啊?

老师:这里是古代邺城的遗址,在河北省临漳县。1800年前的三国时期,是魏国的首都。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文学,就是从这里发源,在这里光大。

张老三(某大学教授):欢迎你们来到古邺城,来到建安文学的发源地。

老师:张教授您好。您能不能先向我们介绍一下古代的邺城?

张老三:可以。邺城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战国时代属魏国。著名的“西门豹沉巫”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但是邺城真正的兴旺,还是从成为东汉曹魏的国都开始。建安九年(204)曹操攻占邺城,将这里作为自己的统治中心,然后又成为国都。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去世。同年曹丕代汉,才迁都洛阳。曹魏把这里做统治中心和国都,经营了16年。

后来邺城又作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国都。连同初始的曹魏,400年间有6个朝代当首都。当然,后来这些朝代不是传统认识的“主流”王朝。但是即使如此,我们说邺城是六朝古都,也是可以的。

小红妹:哎呀,邺城历史好久远啊。我以前只知道西安、洛阳、南京、开封、北京是好几个朝代的古都。

张老三:是啊。以这个400年古都为中心,产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就是人们说的“建安文学”。

老师:请教授略微讲一下建安文学。

张老三:好的。从时间看,建安文学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196~220)年间,以及或前或后的一些年。这时东汉朝廷政治大权由曹操掌握。这一时期文学领袖,首先就是“三曹”,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

除了“三曹”,建安文学的著名作者还有“建安七子”,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读càn,灿)、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后来人们称“三曹”、“七子”为“邺下文人集团”。

女诗人蔡琰(读yǎn,演),也就是蔡文姬,也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作者。

建安文学的诗歌创作,曹操、曹植、王粲的成就最高。

建安文学有两个特点。一个在文风,既缘事而发,又平达通透;一个在内容,既积极进取,又同情人民。特别是诗歌,是建安文学的一面旗帜。

看建安诗歌可以从曹操的作品入手。曹操的诗歌不仅沉雄大气,而且通过写实来表达自己充沛的感情。以曹操等人为代表的这种风格,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老师:张教授说的真对。我读过曹操的一些诗歌,确实如此,因此可以说是“新闻诗”了。我理解的“新闻诗”,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白居易“新乐府”是高峰,可是曹操的作品开了个好头。

张老三:哈哈,王老师真不愧“老新闻”,一语中的。

老师:谢谢教授。小红妹,你不是学校的小记者吗?那就按照张教授的话,去太行山,参加曹操的征战大军,学着采访新闻吧。

(字幕:《苦寒行》全篇。老师朗诵。

(深秋的太行山,曹军行军路上)

古体诗·苦寒行

(东汉)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坂:读bǎn,板。山坡。

小红妹(电视新闻采访):大军北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好高好险啊。

这里是山西壶关的羊肠坂。坂道盘旋弯曲,像羊肠一样。

车子很难转弯,车轮被大石头碰坏了。

深秋树木萧瑟,北风呼号。

哎呀,黑熊蹲在我面前(战士们冲上前护卫小红妹)

老虎和豹子在路旁长啸。

曹操:山谷沿河见不到百姓,只有霏霏的雪花。

昂首长长地叹息。遥远的行军,思绪如潮涌。

(对小红妹)小红妹啊,我的心多么愁闷,

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小红妹(继续报道):河水深,桥断了,大军在半路徘徊。

行军迷路了。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了一天又一天。人困马乏,又饥又渴。

战士们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他们凿冰煮水做饭。

曹操:小红妹,你读过《东山》那首诗吗?

小红妹:没读过。

曹操:《东山》是《诗经·国风》中的一篇,描写了军人在外作战的辛苦。我们要统一中原,安定社会。可是你也见到了,将士们付出了多大的辛苦和牺牲,人民受到了多大的痛苦。想起那篇《东山》诗歌,深深触动了我的哀伤啊。

短视频连续剧·小红妹诗国游(8)

古邺建安(2)曹操

老师:现在我们来到邺城的铜雀台。

(河北临漳县,铜雀台遗址)

小红妹:铜雀台?

张老三:是的。当年曹操在邺城建了铜雀、金凤、冰井3座高台,以纪治功。其中铜雀台尤为壮观。曹操和邺下著名文化人经常在这里吟诗抒情、置酒高会。当然,现在铜雀台已经颓毁,成为一片废墟了。

(暮年的曹操。

(铜雀台。曹操独自饮酒。

(女乐奏乐,悠扬婉转。

(小红妹是女乐之一。但仍然是现代装束,标志着装红色小短裙)

曹操(举酒高唱《龟虽寿》,小红妹伴舞):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

曹操(问小红妹):小红妹,我老了吗?

小红妹:丞相不老。丞相还可以统百万兵,提三尺剑。征伐不义,一统山河。

曹操:哈哈。小红妹来到军营,也懂一点军事啦。

今天和过去不一样啊。我们已经统一了北方。今天应该做的是,偃武修文,休养百姓。申明法纪,广揽人才,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继续唱)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小红妹(翻译,边唱边舞):神龟虽然长寿,

也有死亡之时。

飞蛇腾云驾雾,

终会成为土灰。

老师(女高音):老马伏在槽枥,

仍旧向往千里。

志士虽然暮年,

仍旧壮心不已。

师生二人(边唱边舞):

人生路途长短,

不仅依赖上天。

好好保健身心,

也可长寿多年。

真的很高兴啊,

唱歌表达大志。

短视频连续剧·小红妹诗国游(9)

木兰辞

老师:现在我们来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大平原,称为“江淮平原”。现在是1600年前,南北朝时期。

(水乡小城,民居。春风轻拂,桃花初绽。

(花木兰在织布。心不在焉,偶尔长叹一声)。

小红妹:木兰姐,你有什么发愁的事?为什么叹气?

花木兰:唉,真的愁人啊。昨天上街,看到街上贴了布告,要征兵上前方,老父亲的名字也在上面。小红妹,你知道,父亲年岁大了,怎么能上前线打仗呢?可是木兰没有哥哥,小弟又太小,不懂事,家里没有男丁应征。唉,真的愁人啊。

小红妹:(无语,只好陪着叹气)。

花木兰:(忽然有了主意。决绝地)对,我去应征,替老父亲当兵。

小红妹:(惊讶地)你?你是女子……

花木兰:女子怕什么?等会儿你看……(闪进内室)

古曲《木兰辞》

老师: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小红妹: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老师: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小红妹: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可汗:这里读kè hán,克寒。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最高统治者。

花木兰:(男装)报告主帅,木兰愿为前锋!(自信而调皮,亮相)

小红妹:哇,姐姐,你真帅。

花木兰:哎,以后不能叫姐姐了,叫哥哥。

小红妹:(不好意思地,淘气地一吐舌头)。

花木兰:小红妹,愿意和我上前线吗?

小红妹:(兴奋地)当然愿意。

花木兰:好,咱们明天上街,买马、买兵器。后天出发。

(第二天。花木兰和小红妹在街上置办各种军品)

老师: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第三天,小红妹仍是小红裙现代着装。花木兰和小红妹辞别家人出发)。

老师: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日暮,黄河岸边。姐妹俩露宿)

花木兰:(意气风发地)小红妹,我们到黄河了。千百年来,这里多少英雄,留名青史。如今国家有难,我们应征赴敌,也看今天女子不输前人。

小红妹:(似懂非懂。但是懂事地点点头)

(朝阳初起,姐妹俩继续前进)

老师: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燕山前线,敌骑呼啸)

花木兰:小红妹,我们就要到前线了。你害怕吗?

小红妹:(有点儿害怕。壮起胆子)不,不怕。

花木兰:(鼓励地)好妹妹,真勇敢。

(一次次战斗、行军)

老师: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一次次胜利欢呼。

(胜利班师。

(皇帝殿堂)

花木兰:(已是一位英武的青年将军,小红妹陪伴)木兰参见陛下。

皇帝:爱卿,平身。爱卿身经百战,亲冒矢石。指挥有方,将士拥戴。功劳赫赫,应该大加奖赏。爱卿十年征战,现在该回朝廷为官了。

花木兰:谢陛下。可是木兰不愿为官。

皇帝:那……爱卿意欲何为?

花木兰:木兰愿披星月、乘快马。回到家乡,侍奉父母。

(与同伴回乡的路上。城郭、乡村,和平安宁景象)

老师: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花木兰的家)

小弟:(已是大小伙子。冲进父母房间,兴奋地)爸爸妈妈,姐姐战胜回乡,今天就要进城了。

(全家兴奋异常)。

姐姐:哎呀,阿妹今天到家。我得好好打扮,漂漂亮亮地迎接。

小弟:对,我去杀猪宰羊,好好庆祝姐姐回家,款待和姐姐同来的战场伙伴。

老师: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年迈的父母出城迎接。

(见到父母,花木兰跪下。

(随行伙伴跪下)

老师: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花木兰换穿女装。

(花木兰出门迎接伙伴)

众伙伴:(大惊)怎么?将军您……您……竟是女子?

老师: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花木兰和小红妹相视而笑。

(花木兰的笑,自豪而调皮。小红妹的笑,天真甜美,是对姐姐敬佩的笑)

老师: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兔子静止的时候,雄兔爪子乱动,雌兔眯着眼睛。这就容易辨别兔子雄雌。可是两只兔子贴着地飞跑的时候,谁能辨得出兔子的雄雌呢?

短视频连续剧·小红妹诗国游(10)

旗堂画壁

(唐。开元盛世,首都长安。

(曲江清曼,岸柳婆娑,酒馆酒旗高挂。

(王之涣、王昌龄、高适拣了一张靠墙的桌子坐下,酒保端上酒菜。

(小红妹和几个唱曲的女孩子进来,调弦待唱。小红妹仍是现代着装)

王之涣:(兴致勃发)各位兄台,我们也都算有名气的诗人了。可是谁更好?谁也不好评价。今天看几位唱曲的女孩子,唱咱们谁的诗多,谁就是诗界第一。各位以为如何?

王昌龄:季凌(王之涣,字季凌)所言甚是。恰好我等今天无事。以歌赌诗,也见雅兴。

(高适比较年轻,微笑着颌首赞同)。

(歌女开始唱曲。)

歌女甲: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七绝·芙蓉楼送辛渐(一)》)

王昌龄:(不无得意,在墙上画一道)老夫陋词,偶尔为之。

歌女乙: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七绝·塞上听吹笛》

高适:(嘻笑着拱拱手)小子无礼,冒犯,冒犯(在墙上画一道)。

歌女丙: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七绝·闺怨》)

王昌龄:(更为得意)哈哈,世人知我啊(在墙上画一道)

王之涣:(见到自己的诗一直没有被选中,有点儿着急)二位,诗之高下,岂是年幼小女所能知?二位,中间那个最漂亮的女孩(指向小红妹)就要上场了。她如果不选在下诗作,在下将终生不敢与诸兄论诗。

小红妹:(不用伴奏,现代唱法。高亢,略有童声)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七绝·凉州词》)

王之涣:(得意非常)各位,足见在下所言非虚啊。

(三位诗人哈哈大笑)

(宽阔的朱雀大街上,师生二人边走边聊)

老师:酒馆里三位诗人以歌赌诗,人称“旗堂画壁”:在挂着酒旗的酒店里,三位诗人在墙上划线,记下歌女唱自己的诗作。

“旗堂画壁”或许是个传说。三位诗人,王之涣的年龄稍大一些,688年生,比王昌龄和高适分别大10岁和12岁。从年龄看,王昌龄、高适和李白是同代人,年龄差两三岁。杜甫、岑参晚一些,比李白小十几岁。

小红妹:可是他们的诗写得真好啊。

老师:当然啦,他们都是盛唐的著名诗人。王昌龄擅写七绝,当时就被称为“七绝圣手”。高适和后面咱们要见的岑参,那是唐代边塞诗最优秀的两位诗人。王之涣当然也是著名的诗人啦。

走,咱们再另外见几位大诗人。

(河南,开封)

短视频连续剧·小红妹诗国游(11)

兵车行

(长安,盛唐时节)

邵陵(陕西长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欢迎你们参观唐诗旅游区杜甫景区。

《兵车行》是杜甫景区的第一个景点。

老师:为什么说《兵车行》是杜甫景区的第一个景点呢?

邵陵:杜甫诗歌千姿百态,博大精深,其中控诉人民苦难的诗歌独树一帜。最著名的,有《兵车行》、“三吏三别”、以及自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

小红妹:既然杜甫控诉人民苦难的诗歌不止一篇,那么,为什么把《兵车行》作为第一个景点?

邵陵:你提的问题很好。《兵车行》写于安史之乱以前,那时还是大唐盛世。可是由于无休止的战争等原因,人民的苦难已经很多了。当时杜甫做梦也想不到,还有大得多的苦难,也就是安史之乱在后面等着呢。“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伟大作品,都写于安史之乱或者其后。

小红妹:谢谢教授,我明白啦。

邵陵:还要解释一个问题。《兵车行》所说的“行”不是指“行进、行走”。这里的“行”是一种诗歌体裁,是古体诗的一种。

老师:谢谢教授。小红妹,你是学校的小记者。现在就跟着杜甫先生,采访《兵车行》吧。

小红妹:车队像长龙,辚辚而过。

车马和军官的骑马仰天嘶叫。

队伍中人们腰间挂着弓箭。

杜甫:这些军人的年龄参差不齐。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三四十岁的中年。

小红妹:是啊。送行的人们,有父母,有妻子,有儿女。

尘埃滚滚,遮蔽了咸阳桥。

他们牵着军人的衣服,跺着脚拦道痛哭,

悲惨的哭声直冲云霄。

(字幕,老师朗读)

兵车行

(唐)杜甫

车辚辚,

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杜甫(问队伍边的观者):这是怎么回事?他们去哪里?

观者:这是朝廷征兵,征兵实在太频繁了。

小红妹:唉,有人十五岁去北边防河,

四十岁又被派到西边种田。

看,那个小兵太小了,裹不好军人的头巾,里正帮他弄。

观者:可是很多娃娃兵,直到头发白了还要守边。

(字幕继续,老师朗读)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邵陵:防河,指防守河西走廊,也叫“防秋”。

杜甫说的“营田”是军队生产自供,军队自己种地养活自己。

里正:唐代百户人家是一“里”,里正就是“里”的领导人。

杜甫:唉,边疆流血像海水,

皇上打仗夺取土地的心思还是没完没了啊。

观者:先生你没听说吗?

华山东面二百里州郡,

千村万村都荒芜了,遍地杂草。

即使健壮的妇女扶犁耕种,

种出的禾苗也是东倒西歪,不成垄行。

即使关中的士兵耐苦耐战,

被人驱遣也与鸡狗没有两样。

(字幕继续,老师朗读)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士兵:谢谢先生们关心,

可是我们哪敢诉说怨恨?

就说今年冬天吧,

关西战斗不停,还没有休整。

可是官府催租催税,

我们的租税能从哪里出?

(字幕继续,老师朗读)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小红妹:唉,看这些战士,

真让人感觉男孩不如女孩好啊。

女孩将来还能嫁给四邻,

男孩只好战死埋入荒草。

(字幕继续,老师朗读)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杜甫:是啊,你没见青海前线吗?

古今战乱死者的白骨没有人收。

新死的喊冤,早死的痛哭,

阴天冷雨,哀叫声声不断啊。

(字幕继续,老师朗读,小红妹歌舞)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