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民俗,怀惜传统——花馍

 刘沟村图书馆 2023-01-31 发布于河南

嗨!小艺又和大家见面了
这次为大家带来的是
设计艺术学院推出的特辑
民俗文化篇
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下面请欣赏
小艺为大家带来的民俗“花馍”

首先呢

小艺先给大家卖个关子

让大家先通过视频了解一下“花馍”吧

图片
图片

01 “花馍”习俗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馍,也称“面花” ,是中国民间面塑品。闻喜花馍是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传统名点,因花式各样而命名。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

花馍同样以美味著名。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在2012举办的“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上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

最早的花馍实际上是用来祭祀祈福。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大批的牲畜供祭祀宰杀,尤其是贫困地区或者灾年更是无法做到,于是有人就用面做成各种动物的形状来代替牲畜进行祭祀供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风俗。

刚才提到的有花馍制作传统的地方,大部分地区土地都不算肥沃,水源不足,不适合水稻生长,小麦及其他面食原材料植物种植比较多,饮食也一直也是以面食为主,这就为花馍诞生提供了前提。

每到节日,人们就用最珍贵的小麦磨粉,做成各种花样的花馍面塑用以祈福消灾、避祸趋吉。

这种传统从唐朝开始就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了。一般会在清明寒食节、农历七月十五用面捏成面人用来祭奠先人或者祈求躲避灾祸。

春节的花馍种类就更多了,人们会做出各种各样不同形状的花馍,代表各种美好寓意,除了祭祀供奉之外,也会互相赠送,相互祝福。

比如用面做成鱼的形状象征连年有余,做成老虎祝愿小孩子虎头虎脑,身体健康,茁壮成长。

今天看来,这种传统民间的饮食与信仰习俗、民俗艺术完美结合的花馍的祭祀意味已经越来越淡了,取而代之的是食用、观赏、甚至是收藏,而更年轻的人也会觉得很新鲜、好玩。

在新年到来之际,具有各地鲜明特色的花馍,别致的造型和斑斓的色彩将春节装点得分外美丽

02特色“花馍”

千姿百态食文化 

不同类型的花馍有着不同的含义,不同节日花馍都有不同的固定样式。

春节要吃枣花馍、枣山镆、枣篮馍、金银罐馍。俗语“吃枣篮馍、金罐馍、银罐馍,象征能拣金进银,来年收成好;吃了枣山馍,从此幸福如山,财定粮丰,福寿安康,合家欢乐。”

图片

寒食节纪念春秋时期晋文公的贤臣介子推,清明时节祭祖扫墓,要蒸鞠娃子馍(虎兔馍)、旋风馒头(刺馍)、蛇馍馍等,里边有的有豆沙馅,有糖馅,有的是鸡蛋。祈愿祖先安宁,后代有出息。

端午节蒸老虎馍。老虎为兽中之王,是勇猛、强盛的象征。期望着晚辈长大成大器。

中秋节则是各种样子的月饼,举家团圆,阖家欢乐。吃着月饼馍遥望圆月,家乡亲人思念远方亲人,远方亲人不忘故土亲情。

婴儿满月要蒸鼓鼓馍、枣长花馍,鼓鼓馍象征从此敲响了人生征途的鼓点,枣长花馍寄托着父母对儿女的殷切期盼:快快成长,早成栋梁。

周岁娃娃吃的鱼馍,寓意生活富裕。一岁食鱼,岁岁有余。

孩童十二岁时要蒸项圈馍。民间有说法:项圈就是护身符,食之后可保佑儿女顺利度人生。

男女青年结婚时,青年人结婚时蒸的是花糕馍,色彩绚丽,争奇斗艳,如“九凤朝阳”、“九龙戏珠”等,花糕上捏制的人物、花鸟、鱼虫、龙凤等,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它象征着夫妻幸福美满,生活从此节节高。

给老人蒸的寿桃花馍,按照老人年龄不同蒸同数的寿桃,然后一个大的心形花糕馍,或做成莲花型,一周有九只造型优美的狮子族拥着一朵怒放的菊花,寓意“九世共居”;有的插上不同石榴造型的石榴馍,意味着多子多孙。

五彩斑斓的丧葬“面狮”花馍,既是一种对亲人的哀思,也是人们智慧才华的显露,真可谓神工塑瑞兽,奇想镂碧霞。千姿百态食文化,悠悠岁月花馍情。

图片

03手工“花馍”?


“最可爱”的花馍 

提到花馍,脑海中就会出现琳琅满目、色彩斑斓的有着浓郁民间艺术特色的花馍面塑,看着赏心悦目的同时,也会对这种复杂的艺术深深折服。

观赏性的花馍还是比较复杂的,基本不会用来吃,所以材料中会加入胶水、颜料、防腐剂之类,保证花馍的硬挺、鲜艳和长时间保存,创意也就更多。

图片

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米类、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

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花馍除了可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制作花馍花饰时,有时用米类、豆类等粘贴而成,有时用食用色素上色而成。

花饰内涵丰富,色彩鲜艳,造型千姿百态、粗犷生动、夸张变体,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均可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表达对祖先的祭祀、长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它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

逢年过节,老人过寿,小孩满月、过岁,婚丧嫁娶或献奠祖先,在农村有制作花馍(也叫面花)作为赠送礼品和祭祀供品的古老乡俗。

手工花馍从和面、发面开始就散发着浓郁的民间风俗,比如面要当年的小麦新磨出来的,香甜可口;发面最好用自家一直保留的面肥,保证口感;工具更是五花八门,擀面杖、剪刀、刻刀、筷子,甚至是带齿梳子都能用得上。

图片

制作手法和技巧算是颇有讲究的,揉、捏、切、压、搓、拨、按等手法让花馍变得千变万化。花馍的颜色也是纯天然的,使用各种带有颜色的食材制作或者提取,菠菜汁、胡菠萝汁、番茄汁、紫薯等都能发挥染色的作用。

说花馍简单,实际上是说看起来繁复的花馍造型实际上也是由各种简单形状的面花组成的。

图片

04现代“花馍”

传统“花馍”比赛

2016年3月10日是农历二月初二,陕西省大荔县羌白镇阿寿村举行一年一度的赛花馍活动。

来自村庄各个小组的村民们敲锣打鼓,抬着花馍传承人和村里巧手妇女们精心制作的几十件花馍,送到当地药王庙由所有村民共同进行评比。

花馍俗称面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关中地区每到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祭奠祖先、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等场合都会制作花馍。

图片

3月9日,大荔县羌白镇阿寿村在“二月二”的日子,村庄的南社、北社、西社、东社“四个社”的村民敲锣打鼓、花苫鼓开道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馍”传承人和村子能工巧匠们做的50多件花馍抬上,浩浩荡荡从村子街道走过,最后送到药王庙进行评比。

如今,花馍在这里已成为群众发展经济的一种产业,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效益。在68岁的聂秀芳家里,她给来人看了操作间,说她平时开的蒸馍店,凡是哪家红白喜事,需要花馍她就马上加工,一年下来收入还可以。

“花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形式

高超的制作工艺

向世人描述着中华大地的古老食品文化

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根祖情源

细细品嚼这形色各异的花馍

似乎可以感受到当地民众

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又似乎能触摸到当代人民对未来的热爱和向往

图片

看了到这里
先不要急着划走呀~
小艺要告诉大家下期内容更精彩哦!

图片

图文编辑/朱厚康

责任编辑/张闯 褚楚 王爱雨 王语诺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