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渗出性和疱疹性皮肤病,见“水”就是“湿”,其实是自相矛盾!

 慢一拍360 2023-01-31 发布于浙江

Image

西医学认为,湿疹是由各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性皮肤病,在急性阶段以丘疱疹为主,在慢性阶段以表皮增厚和苔藓样变为主,除过敏体质,外在物理、化学性刺激及精神因素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湿疹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所谓亚急性,只是一种过渡阶段而已,不必细分,急性湿疹,红肿显著,产生针头大小的丘疱疹和水疱,成群地局限于某一部位,边缘呈弥漫性,炎症继续发展时,水疱有时融合形成较大的疱,疱破后形成糜烂面,有或多或少的珠状渗液,浆液干燥后形成痂屑,如有继发感染则产生脓疱或脓液,分泌多时,可从痂缝中流出,甚至可将厚痂冲掉部分患者由于不断搔抓皮肤显著浸润变厚形成或多或少的苔藓样变可向慢性湿疹转化。

中医学认为,湿疹在内以湿、热、风三者为主(《朱仁康临床经验》),脏腑失调,导致心火、脾湿、肝风的产生,在外为风湿二邪(《皮肤病中医诊疗学》)在辨证论治分型上有一型阴虚型”(《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或叫阴虚血燥型”(《皮肤病中医诊疗学》)分别提出滋阴除湿法滋阴养血除湿止痒法”。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中写道阴伤型由于渗水日久伤阴耗血血燥生风多见于亚急性泛发性湿疹具有下述症状者:皮肤浸润干燥脱屑瘙痒剧烈略见出水舌红苔光脉细弦滑治宜滋阴养血除湿止痒以滋阴除湿汤方用:生地黄30g元参9g当归9g丹参12g,茯苓9g,泽泻9g,白鲜皮9g,蛇床子9g。”朱老先生指出:滋阴除湿之法,看来似有矛盾,一般认为滋阴可能助湿,利湿可能伤阴,本方用于渗水日久伤阴耗血之证,生地黄、元参、当归、丹参滋阴养血不致助湿,茯苓、泽泻除湿而不伤阴,用于反复不愈的湿疹及慢性阴囊湿疹,疗效较好。

《皮肤病中医诊疗学》中写道,“阴伤血燥证: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皮损浸润肥厚,呈黯红或灰垢,皮肤粗糙,抓痕累累,结痂或鳞屑,或见少量渗水;伴见剧痒难以入睡,精神疲惫,咽干,口渴;舌质红少津,苔薄或无苔,脉细滑或弦细,治宜滋阴养血,除湿止痒,方选滋阴除湿汤加减。”

笔者认为,上述所有方剂虽然有效,但以滋阴除湿立法,以滋阴除湿汤命名方剂实有不妥,不是“看似有矛盾”,确实是自相矛盾。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或利之,才能使邪去正安,疾病康复,滋阴本能助湿,怎能用来除湿?如果这种立论成立的话,何异于浇油灭火,灌水救溺,不合乎人情物理,在此证中,湿是假象,看其临床表现,全是阴虚燥热之象,医者往往受惯性思维和传统理念的影响,见到渗液就想到了湿邪,以除湿立法论治,但全方以生地黄、元参、丹参、当归为主药,清热凉血、滋阴泻火。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大量的水液,即津液,津液有滋润濡养机体和充养血脉的功能,散布于体表皮毛肌肉,输注于孔窍,滋养口、鼻、耳、目等器官;灌注于脏腑器官,能濡养脏腑,充养骨髓、脊髓、脑髓;灌注于关节,能濡养关节,使关节滑利,屈伸自如。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及其功能的发挥,受多个脏腑相互协调配合进行调节。

西医学认为,在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水分,一个成年人体内的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5%左右,人体内的水,是组织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50%左右,其余的水分处于血液和细胞间隙之中,还有少量存在于各器官里,.

笔者认为,人体的正常水液代谢主要受肺、脾、肾三脏的调节,肺为水之上源,肾(膀胱)为水之闸,脾为水之堤,在渗出性皮肤病或疱疹性皮肤病的发病中,脾起到了主要作用,脾居中焦属土,不仅能统血,对全身的水液也有统摄作用,脾气虚弱,不能统摄水液,或脾为湿困、统摄无权,堤防不固,水液溢于皮外则为渗液或疱疹,治宜补气健脾,固摄津液或燥湿、利湿健脾,固摄津液,六淫之邪火(热)在渗出性皮肤病和疱疹性皮肤病中也有重要作用,水受热则蒸发、蒸腾,甚则沸腾外溢,津液受火热之邪逼迫,也可外溢于皮肤,形成渗出性或疱疹性皮肤病,烧伤即是很好的例证,浅Ⅱ度烧伤可引起水疱和大量的渗出液,如有的带状疱疹患者在出疹之前先有灼痛。

单纯疱疹,中医学称“热气疮”“热疮”“火燎疱”等,常在发热病时发生,初起有灼热、刺痛、痒感,继而出现水疱,都是火热之邪逼津液外溢的例证,火热之邪不仅可引起血热妄行,引起出血性疾病,也可使人体的津液蒸腾外溢,形成渗出或疱疹性皮肤病,同理,阴虚内热也可引起渗出性和疱疹性皮肤病,医者往往见水就想到了“湿邪”,不知此水为人体正常津液外溢,以致立论和治则出现自相矛盾,这类患者应当用清热解毒固津,清热凉血固津,清热泻火固津,清热凉血、滋阴泻火固津等法治疗,方切合病机病理及人情物理。

本文节选自《肝胆瘀血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