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炳南“首辨阴阳”学术思想临床应用举隅

 369蓝田书院 2020-09-12

赵炳南先生是我国现代中医皮外科泰斗,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创建者。在他一生6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一套独特的中医皮肤病辨治体系,创建了许多经典方剂和有效疗法,为中医皮肤科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赵老的学术体系中“阴阳辨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赵老是中医外科出身,中医皮肤科也是中医外科的一部分,而“阴阳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正如《洞天奥旨·疮疡阴阳论》谓:“疮疡最要分辨阴阳,阴阳不明,动手即错。”而赵老更是认为:若不辨阴阳,妄加投药,“犹以安胎之药,服其夫矣”。所以赵老对于皮肤病的辨治深受中医外科“阴阳辨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赵老治疗皮肤病“首辨阴阳”,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医皮肤病辨证体系。

那么赵老辨治皮肤病所指的“阴阳”指的是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来讲:世间万物皆可分阴阳,只要是一对对立统一的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即可。从中医角度讲有“阴阳辨证”和“八纲辨证”。“八纲辨证”即“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其中阴阳为首,统领后六者,即热、表、实为阳;寒、里、虚为阴。再具体到中医外科,需要通过局部症状等,辨别是阴证还是阳证亦或是半阴半阳证,大体来说:阳证多实多热,治疗上宜用消法;阴证多寒多虚,治疗上宜用托法补法。

但是赵老辨治皮肤病所指的阴阳,并不是以上简单意义的寒热、表里、虚实,而是以辨湿热与湿气为重点的,其中前者为阳后者为阴。

早在1954年,赵老在皮研所讲课时就说道:“中医诊皮肤病须辨其为湿热性抑湿气性”,分别指出湿热性和湿气性皮肤病的辨证要点。并常用龙胆泻肝汤为治疗湿热性皮肤病的主方,除湿胃苓汤为治疗湿气性皮肤病的主方,全虫方为治疗顽湿疡之主方。另外在1963年赵老在皮肤科学会“皮科辨别阴阳”的讲座中,重点分析了皮肤病阴证的辨证特点,并讲述了20多个属湿气性皮肤病的阴证病种,并指出皮肤病阳证则多属湿热性病。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赵老从阴阳辨治皮肤病,是以辨湿热性和湿气性为重点的,这归根到底是对皮肤病湿与热的辨证;而皮肤病中,单纯的热证和湿证几乎没有,大部分是湿热相间,所以更进一步来讲,赵老对于皮肤病的辨治,是对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的辨别,其中前者属阳,后者属阴。

赵老从阴阳辨治皮肤病,最有代表性的病种,要数“风湿疡(湿疹)”和“带状疱疹”了。

赵老曾将皮肤病统称为风湿疡,而风湿疡的很多论述都主要针对湿疹。他称急性湿疹为湿热性湿疡,慢性湿疹为湿气性湿疡,前者属阳,后者属阴,其中特别顽固、长期不愈者则称为顽湿疡。三者分别以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全虫方加以治疗。

赵老对于带状疱疹的辨治,深受《医宗金鉴》的影响,《医宗金鉴》“缠腰火丹”中记载:“此证……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垒垒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赵老曾在其文章《我对发展中医学术的几点体会—从带状疱疹(缠腰火丹)的辩(辨)证论治谈起》中说道:根据带状疱疹每有水疱发生,故我认为均有湿邪,又察水疱可分两种:第一种基底鲜红(多伴口苦,咽干,脉弦);第二种基底淡红(多伴纳呆,腹胀,脉缓),二者均属湿热,区别在于前者热重于湿,后者湿重于热,恰符合“红黄之异”。根据以上分析,我将带状疱疹疹辩证分为两型:热盛者属于肝胆湿热型”,治宜清肝胆湿热汤加减,湿盛者为“脾肺湿气型”,治宜健脾除湿清肺汤加减。

这里要强调的是:前面所提及的“中医诊皮肤病须辨其为湿热性抑湿气性”是赵老1954年在皮研所讲课的讲义中的内容,可以说代表了赵老解放前行医30年的学术思想;而《我对发展中医学术的几点体会—从带状疱疹(缠腰火丹)的辩(辨)证论治谈起》发表于1982年,离赵老去世仅两年,这一前一后有代表性的两篇文章,都强调“阴阳辨证”和“首辨阴阳”的理念,可见“首辨阴阳”思想是贯穿于赵老行医一生的。

对于我们后学者,继承赵老“首辨阴阳”学术思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下的中医皮肤科领域普遍存在着重阳证不重阴证的倾向,即辨证上重热不重湿,重实不重虚;治法上重视清热不重祛湿,重视祛实不重视补虚。使得皮肤科的方子几乎是胆草、黄芩、银华、连翘、公英、败酱等一派寒凉之品。如此不仅疗效不理想,而且久服寒凉之品还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一定伤害;同时这也违背了赵老“首辨阴阳”理念。

通过临床实践,我认识到“首辨阴阳”是非常正确的,它不仅适用于湿疹和带状疱疹,还适用其他皮肤病,如痤疮、银屑病等。

临床上治疗痤疮,多从肺胃热盛辨治,多用桑皮、杷叶、银华、连翘、公英、败酱、黄连、黄芩等寒凉之品;但是我认为脾虚湿盛者亦不在少数,尤其是皮损淡红、平塌、粘腻、长期反复不愈,舌淡胖,边有齿痕,脉缓者,这时单用寒凉不仅无效还会损伤正气,我常使用白术、茯苓、薏米、车前子等健脾祛湿之品,若脾虚基础上伴有血热,可加生地、丹皮、赤芍、茅根等;伴有湿热可加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临床疗效满意。

还有寻常型银屑病,目前多从血分论治,其中绝大部分又是血热证,多用凉血解毒、凉血活血之品;但我观察许多病例中脾虚湿盛者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抑或是体质所致、抑或是长期服用清热凉血药物所致。此时单纯服用凉血药物,效果不明显,加入健脾祛湿药物或以祛湿为主、凉血为辅,往往可收良效。

总之,“首辨阴阳”的学术思想是赵炳南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赵老辨治皮肤病的核心,学习和继承赵炳南学术思想,就应该坚持“首辨阴阳”的理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