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人退休后和儿女一起过,不拿一分钱,儿女都是什么心态?

 谢耳朵馆长 2023-01-31 发布于四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人这一生最难割舍的恐怕就是各种各样的感情,有的人宁可放弃前途与丰厚的报酬,也要留在家乡陪在父母与妻儿身边。毕竟时光从来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没有几个人愿意承受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
但也有一句话叫做亲兄弟之间也要明算账,即便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也有一部分人会碍于巨大的生活压力,想要让父母为自己的生活再出一份力。
在现代社会,那些已经退休后的老人选择和儿女在一起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从不补贴家用,他们的儿女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态呢?

不同子女数带来的差异

一个家庭中拥有多个子女的组合模式,很容易受到责任分散效应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那些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与兄弟姐妹共同分担分享的习惯,面对照顾父母的责任时,也会要求其他兄弟姐妹和自己一起分担。
这种家庭模式中,大部分孩子都会选择让父母单独居住在原有的老房子里,自己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平摊父母的日常生活费用,或是轮流到家中照顾父母。
那些从小就是独生子女的孩子,才会选择在父母退休后将他们接到自己身边居住。
不过这种生活模式对另一半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倘若新婚夫妻双方都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他们自然会想要照顾各自的父母,而他们两个人显然没有足够的精力,同时照顾好自己家庭的孩子和双方家长。
此时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大多需要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否则家庭关系很难做到完全和谐。例如子女比较年轻,才刚刚成家立业,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孩子。这时孩子们就会考虑将家中的父母接过来一起生活,让他们利用空闲时间帮忙照顾孩子和做家务。
出于这种心态,子女会乐意与承担起父母的日常生活开销,当做偿还父母替自己照顾孩子的情分。
并且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还能够满足他们尽孝的传统想法,哪怕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多的开销,子女也不会因此太过烦心。
也就是说退休后的老人身体健康,不仅不需要子女照顾自己的生活,还能替子女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麻烦。那么即便老人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会给出了任何生活费用,子女也非常乐意于供养老人。

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

从照顾老人的角度来看,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改善家庭环境,反到更利于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
这是因为每一个人都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质疑与评价,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心中的自我效能感会越来越明显。
这种感觉简单来说就是他们评价自己的一个尺度,想要看一看这个年龄段的自己,还能为家庭和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仍然像之前那样有用,可以创造出其他人无法替代的价值,他们的心态就会变得更加年轻。
那些在退休后无所事事,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人生找不到方向的老人,大多都是因为没能实现自我效能感。毕竟退休后的老人不再需要花费大把的时间去工作,每天拥有更多可以支配的时间。
可这时的他们已经几乎与社会潮流所隔绝,无法理解年轻人们喜欢的事情,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完成一些高强度或新鲜的活动。此时的他们更愿意向家庭内部寻求自我价值,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满足自己的自尊心。
有的老人会主动帮他去做家务、带孩子的责任也有一部分,老人会用自己平时花不完的退休金,大方的给孙子孙女们买礼物,在孩子的夸赞声中获得满足。更何况我国一直都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与孝道的国家。
大部分人都从小接受着孝顺老人的思想教育,在成年懂事后自然会产生感恩之心,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父母。
对于这些心智成熟的孩子来说,即便退休后的父母已经没有足够的能力帮助补贴家用或是做一些家务,他们仍然乐意于让老人生活在自己身边。
当然他们也会让老人试着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这种适当的付出能够让老人获得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拥有更加幸福充实的生活。
甚至有心理学家认为,经常在家中做相应的付出,可以减少老人患上老年痴呆病的可能。
总之在我们年幼,无力承担个人生活需要的时候,父母总是辛勤的为我们支撑起一切,满足我们各种各样的要求。
我们自然应该在父母退休后,为他们提供一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让父母感受到自己的一片孝心。
这种亲人之间的回馈与互帮互助本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子女们应该学会放平自己的心态,不论父母是否有能力为我们提供生活费用,我们都应该尽力去关怀老人,让老人拥有一段幸福和谐的晚年生活。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梅菜扣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