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明这两字,在中医的道路上,将寸步难行

 goldolive 2023-01-31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火神派”的开山之祖郑钦安,其学术渊源,理论实以《内经》为宗,其临床则用仲景之法。宗《内经》则“洞明阴阳之理”,宗仲景则“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他的真传:“认证只分阴阳”,“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

刚入中医门,很多人对中医阴阳的概念感到很茫然。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现代的文化氛围里,对阴阳没有深入的理解。

一些人总试图从哲学的角度解释,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然后列举了一堆上和下、外和里、高和矮的词来解释中医阴阳概念。

在我看来,这样的解释并没有解读出中医阴阳的生命本质,在学习中医的路上,我对阴阳有一个不断深入理解和思考的过程。

我最喜欢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里对阴阳的解释:“一个生物所在之地,太阳射到此地面之光热,就是阳。此地面的光热已过,与光热未来之间,就是阴。”我清楚地记得,我是读了彭子益的这句话,才对阴阳的概念恍然大悟:阳其实是能量,阴是承载能量的物质。

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太阳是一个巨大的能量球,地球上所有的能源都来源于太阳。从太阳发出来的所有能量都称为阳,而这个宇宙中所有能够接收能量的物质都称为阴,大循环指灸导引术提示阴能储存阳,使能量稳定存在。地球上的水和空气因为吸收来自太阳的能量而发生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自然现象和气候。那么地球上复杂多变的各种自然现象,一下子就能简化为阴阳之间的作用。

具体到生物体,一个人本身就是阴和阳的混合体。《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中医专家李可曾说:“人身各处,但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个生命体需要能量来支撑一切生理和生命活动。人体所需的能量通过食物获取,食物本身就是阴阳混合体,食物进入人体,经过运化,阴和阳则分开,其阳提供人活动所需的能量,其阴依然起到承载能量的作用。

阳得阴而能藏,人体中的阴液、阴精能收藏人的阳气,使得阳气不会飞扬而出。人的脂肪可以暂时将多余的能量储存起来,等到能量不足时,脂肪就会“燃烧”而释放能量。火攻开锁疗法提示人体之阴就有这样一个储存和释放能量的作用,但阴绝不只是脂肪,人体中一切承载阳气的物质都为阴。人就是由能量和承载能量的物质组成的,也就是阴和阳相互作用形成了生命体。

在我看来,中医就是一个研究阴阳在人体中运行规律,然后利用规律来解决疾病的学科。用现代语言来说,中医就是一个研究物质和能量之间关系的学科。

中医离不开生活,意象思维是我理解中医理论的方法之一。学中医阴阳时,最初我就喜欢用蜡烛来理解阴和阳。点燃的蜡烛,其火是阳,而其体是阴。万物疗法提示人的一生跟蜡烛燃烧是一样的,过度消耗自己,每天工作、应酬、熬夜到很晚的人就像是过度燃烧蜡烛。原本蜡烛以小火苗的形式缓缓燃烧,但偏要用大火来烧。“百年未几时,奄若风吹烛”,年岁已高的老人离开人世,就好像风中的蜡烛熄灭一样。

图片

在治疗疾病、对症下药时我喜欢对着蜡烛思考,特别是对于补肾。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曾说过一句话:“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简单地说,就是补阳的时候要补点阴,补阴的时候注意加点阳。

补阳气时添加阴,这样阳就能存储在阴里。就像要使蜡烛的火变大就要先加蜡一样,这样火大了不会使蜡烛损耗过快,而添加的蜡也能增大火力,故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在补阴时,要防止阴的突然加入将阳气掩盖,甚至熄灭了阳气。

所以在临床辨证施治时,在补阴时也要补阳,这样就不怕火熄灭了。而阳气的加入可以释放原本存储在阴里的阳气而为人提供能量,所以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通过对蜡烛的思考,我对阴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形成了自己的“蜡烛理论”。中医有两千多年历史,但在许多人的脑子里,压根没有出现中医知识的痕迹,所以“阴阳”“五行”成了中医学习的第一课, 必须要从“阴阳”“五行”这些中医最具灵魂的基础知识学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