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悟道家的“真”,才知《道德经》何以为真经

 紫微之左 2023-03-09 发布于四川
文章图片1

要说“真”,就必须说“伪”。

原因如下:

《道德经》第二章(节录)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互为参照,互根互生,“真和伪”则同此理。这点并不难懂。

“真”和“伪”都是名,分别表达“真的状态”和“伪的状态”,“真”“伪”之名虽是同时产生,但“它们所表达的状态”的产生却有先后。

文章图片2

天地之间的人,本来都是以“真的状态”而存在,他们法则天地,采集狩猎,结绳记事,过着自然而然的生活,没有人把这种状态叫做“真”。

后来,一些人制定出了“规定人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的东西”,人们不得不遵守,从此不再自然而然的生活,也即“伪的状态”产生了。

于是,那些最早具有道家思想的人就将自然而然的状态叫做“真”,循规蹈定的状态叫做“伪”。

古籍解释

《说文》从人,为声。《徐曰》伪者人为之,非天眞也,故人为为伪。

以上,说清了“真“和”伪”的最初来由和分别,弄清了这个分别,也就弄清了分辨一切“真”“伪”的原则。

以此,大家也就能分清道家与儒法等诸家的根本区别。

也就知道了“道法自然”,而“真”走向“伪”,“自然”走向“不自然”,也即一个失道的过程。

《道德经》第十八章(节录)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也即知道了“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为何意。

也即知道了何为“反者,道之动”。

摒弃人为的“应该不应该”,回归法则天地的“自然而然”,即为去其伪,存其真。以此,知《道德经》不难也。

今天说“真”,下回我们说“名”。

全文完,感谢阅读,喜欢的话,请点个赞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