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经方诗词书法卡片(桂枝去芍药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愿我平凡 2023-02-01 发布于安徽

桂枝去芍药汤是在桂枝汤的药物组成中减去芍药。桂枝汤的方证特点是“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缓”。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减去芍药昵?这要先从芍药的药性说起。

《神农本草经》:【芍药】味苦,平。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名医别录》:【芍药】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从此可看出,芍药是一味酸苦微寒的阴性药,同时有去实邪的功效,所以芍药也被称作“小大黄“。那么,在桂枝汤中去芍药,是因为病人在出现桂枝汤的表征外,还出现”里虚寒“的情况。这时候不能再加芍药,以寒增寒,以虚增虚。那么条文中从哪里看出“里虚寒”呢?条文中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就是说,本来病人可能只有太阳中风表证(即典型桂枝汤证),应该用桂枝汤解表,但医生却误用了下法,即让病人拉肚子,结果导致里虚。脉促胸满(这里满读“闷”)是拉肚子导致里虚时,身体一种代偿反应,身体能量向上冲,以填补能量空缺。但又因为表未解,气机就郁在胸腹。这个时候最好用桂枝去掉芍药全力解表。不用芍药,是怕芍药的泄下力量拖后腿。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是在桂枝去芍药汤的基础上加附子。这说明病人里虚寒的情况更严重了,如果只是去芍药不足以对治“里虚寒”。而附子是中药中有名的温热药。《神农本草经》曰:【附子】味辛温,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名医别录》曰:【附子】味甘,大热,有大毒。主治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等。

这两个方证的条文连在一起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这里的“微寒者”,不是“微微寒冷”的意思,而是“脉微恶寒”的意思,说明病人已经由“阳”的状态转入“阴”的状态,用经方术语就是由太阳(中风)证转为少阴(中风)证。打个比方,在国家边境受到外敌入侵时,如果这个国家内部充实,则可组织力量在边境和外敌抗争;如果这个国家内部空虚,没有力量和外敌抗争,则表现为虚弱的消极抵抗。这时候不能硬拼,需先补充好内部能量(扶正),再抗敌(祛邪),或扶正和祛邪同时进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为扶正祛邪同时进行的方子。

图片

图片

诗词注解(蔷薇猫):

“雾迷津渡伤怀日”心阳虚也;“ 墨满苍穹”,胸满状;“拍岸惊涛”,脉促。

“浓云蔽日”,“不见轩窗”,心阳虚兼胸满;“浪涌大江”,言脉促;“苦夜凉”,微寒也。

 《伤寒论》条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一作纵。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药物组成:

桂枝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二两(君)

生姜三两(臣)

炙甘草二两(佐)

大枣十二枚(佐)

芍药二两(使)

桂枝二两(君)

生姜三两(臣)

炙甘草二两(佐)

大枣十二枚(佐)

附子一枚(君)

桂枝二两(臣)

生姜三两(臣)

炙甘草二两(佐)

大枣十二枚(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