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博采 精鉴 深味 妙悟——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点滴体会

 一中大语文 2023-02-01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多为短小的抒情诗,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那言外的韵味,尤其需要细细咀嚼。所以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滋味”二字,并用以说诗。诗歌艺术是极其精微的,得失往往只在一字之差。而要用语言道出它的精微,又绝非易事,就连诗人自己也常常为此感到困惑。欧阳修《书梅圣俞稿后》曰:“余尝问诗于圣俞,其声律之高下,文语之疵病,可以指而告余也;至其心之得者,不可以言而告也。余亦将以心得意会,而未能至之者也。”我们研究古人的诗歌艺术,如果拘泥于字句的表层意义,而不能品尝出声吻之间字句之外更多的滋味,就无法深入。许多长于诗词的前辈都曾指出吟诵涵泳的重要,在吟诵涵泳之际可以深深品味到诗的意蕴情趣,得诗人之用心。诗歌的品味,既不能穿凿附会,也不能停留在字句上。可以从语言开始,进而至于意象,再进而达于意境,复进而臻于风格。品味到风格,就达到了对诗人的总体把握。

(摘编自袁行霈《博采 精鉴 深味 妙悟——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点滴体会》)

材料二:

诗是最精炼的情思表现于最精炼的语文,所以比其他种类文学较难理解。有些诗难在情思深微,境界迷离隐约,词藻艰深,典故冷僻,本事隐晦。但是我们一望而知其难,便知道要费一番苦心去摸索,不至把它轻易放过;费过一番苦心,总可以有豁然贯通的时候。真正“难”的诗倒是表面看来很平淡无奇而实在有微言妙蕴的,我们略不经意,便滑了过去,犹如佛家所说的身怀珠玉,不知其为宝而去行乞一样。最大诗人的最大成就往往就在这种平淡无奇、不易令人经意处。比如说,陶渊明比李商隐难懂,虽然表面看来恰恰相反,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看诗话或批评文,常看见修养比我们深厚的鉴赏家们指出某一首或某一两句诗特加赞叹,不免惊讶:这是我们常读的诗,向来不觉得它有什么特别,原来竟有人这样激赏它!稍加玩味,我们会开始发现它果然佳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粗心。这是普遍的经验,它证明读诗必须极细心,也证明我们通常很粗心。读诗第一件要事是养成细心的习惯,一语不苟,一字不苟,不放过题中应有之意,更不放过言外之意。

诗寓情志于景于事,表达于语文。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眼见印在书上的十六字是语文,杨柳雨雪是景,来往是事,而诗人所写的对于时序变迁的感慨是情。我们读诗,第一步须透懂语文,由语文以见景事;第二步须把景事在心中融会成一种完整境界,由此以推见情志。懂语文大非易事,我们须明白字面的意义和字句间的声音节奏。有些诗字面意义有些艰深,我们入手,不得不虚心得像一个小学生,不惜勤翻字典、类书和注释,或是请教师友,总之,不能囫囵吞枣,不容许有一字一句没有透懂就放过。诗有时有本事,与作者生平或时代背景有关,在本文中或不易见出,也必须尽量地把它理得清清楚楚。这是起码的工夫。但是诗的语文最重要的成分在声音节奏,我们必须反复吟诵,把声音节奏抓住。声音节奏是情趣的直接的表现,读诗如果只懂语文意义而不讲求声音节奏,对于诗就多少是门外汉。诗不仅要朗诵,而且要熟读,读熟了,一首诗就常在心中盘旋,成为自己的精神产业的一部分,可以在心中生根发芽,新的领悟会随新的人生经验源源而来,总之,它就在心中活着,而且不断地生长着。

真正的欣赏都必寓有创造,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诗都以有限寓无限,我们须从语文所直示的有限见出 超然客公众号 语文所暗示的无限。这种“见”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所谓“想象”就是把感官所接受的印象加以综合填补,建立一个整个的境界出来。最重要的是视觉想象,无论读哪一首诗,“心眼”须大明普照,把它的情景事态看成一个完整境界,如一幕戏或一幅画。有时单是“看”还不够,有气味时须能嗅,有声音时须能听,有运动时须能以皮肤筋肉去感触。比如读杜工部的一首七绝《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如果在想象中眼睛没有看见那春天乡下百花盛开、莺啼蝶舞的状况,鼻子没有嗅到花香和江边春天的新鲜空气,耳朵没有听见莺啼,皮肤没有感觉到暄风丽日,筋肉没有体验到“压”“舞”“流连”“自在”的风味,而且如果在想象中没有这一切见闻嗅触综合成为恰如杜工部所经历的境界,我们对于那首诗绝不能完全了解。诗主要由感官透入心灵,如果感官活动不灵敏,接受诗的影响就比较微薄,读诗时我们也不妨随时分析,看哪些意象该用哪种感官去了解。

(摘编自朱光潜《研究诗歌的方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钟嵘以“滋味”说诗,可谓对诗歌深有会心。但诗歌艺术极其精微,连诗人自己有时也很难用语言道出其精微之处。

B.古代诗人的某些诗看起来平淡无奇不易引人注意,其实却有“微言妙蕴”,这类诗比那些一望便知其难的诗更应多用心思。

C.诗人用语文写景叙事,表达情志;读者由语文以见景事,然后推见情志。可见语文只是工具,读诗应当“得意忘言”。

D.一首诗经朗诵熟读之后,可以成为自己“精神产业”的一部分;随着人生经验的增加,读者会对这首诗有更多领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诗歌多是短小的抒情诗,这应与古人重含蓄、汉语贵简洁的特点有一定关系。

B.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本事隐晦,情思深微,如果学者苦心思索,必有豁然贯通之时。

C.李白《蜀道难》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从字句间的声音节奏可领悟其豪放风格。

D.有的诗好比一片自然风景,读者所得的深浅,常常和他自己的想象能力成正比。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宋代戴复古:“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从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B.清代王夫之评崔颢《长干行(其一)》云:“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C.瞿蜕园:“写景要就眼前所见的景物细加体会,然后再用真切而朴素的字句写出来。”

D.林庚:“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4.元好问论诗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遍)良未足。”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4分)

5.诗是最精炼的文学,请结合材料二谈一谈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欣赏诗。 (4分)

【参考答案】

1.C【解析】“可见语文只是工具,读诗应当'得意忘言’”不对,从两则材料中都看不出语文只是工具,情志才是根本,了解情志后可以抛开语文这一意思。

2.B【解析】“如果学者苦心思索,必有豁然贯通之时”不对,材料二第一段说“有些诗难在情思深微……费过一番苦心,总可以有豁然贯通的时候”,不是说所有这一类型的诗费过苦心,都会豁然贯通。

3.D【解析】材料二第三段的主要观点是读诗要通过想象,调动感官,“从语文所直示的有限见出语文所暗示的无限”。D项林庚对“木叶”的感受,正是通过视觉、触觉和嗅觉,从词语直示的有限见出了它所暗示的无限。A项戴复古诗的主要意思是作诗应匠心独运,不要亦步亦趋,人云亦云。B项王夫之的评语是称赞崔诗内涵丰富,令人回味无穷。C项瞿蜕园的话是指出诗中写景的方法:这三项与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观点或全无关系,或只是略有牵连。

4.①“文须字字作”是要求作诗严谨,因为诗歌艺术极其精微,得失往往只在一字之间。②“亦要字字读”等三句是讲述读诗之法,要字字细读,咀嚼涵泳,才能品尝到诗歌言外之味。(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养成细心的习惯,不放过诗歌的应有之意和言外之意。②须明白诗句字面的意义和字句间的声音节奏,要反复吟诵熟读诗歌。③借助想象和感官建立完整的境界,从有限中见出无限。(每答出一点给2分,任选两点作答、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