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天字码头前世今生:码头来自平民的商业创意

 哈哈狮的信箱 2023-02-01 发布于广东

图片日夜不停,天字码头在珠江上迎来送往已五百年。

  “天字码头”有“广州第一码头”之意,但在和它有关的文字记录中,天字码头似乎并没有格外地辉煌过,毕竟,广州是一个亲水的城市,像这样的码头每隔一段水路就是一个。广州人永远不会以名字论成败,如何为一个码头起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码头延续的从水上到陆地的生活。

  所以,天字码头名头之大,和码头的“天字”招牌没有太大关系,倒是因为天字码头连接繁华的北京南路,老广州的中轴线就从这里与珠江交会,所以,才使“天字”码头有了成为广州第一码头的理由。

  码头前世

  明成化年间:码头来自平民的商业创意

 图片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天字码头。

   明代省垣未有码头,时有埔(大埔)人李寿相操船业,广行善事,独主筑码头,现永汉南路(今北京路)天字码头即其遗址。 ——《广东通志》

  一个“天”字号的码头,居然来自一个有商业头脑的平民的创意,可能这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的。不过英雄不问出处,码头更是如此。  而《大埔文史》对码头建设的过程,作了更加详尽的介绍。  据说在明成化初年,大埔县三河坝水上人家李寿相与妻子双双逃荒来到广州,投靠梁家船上当船工。一年中秋节,李寿相冒死从珠江救上来一个因为赏月不慎落水的人。这位落水者是富商陈家之子,为报救命之恩,以1200两银子相赠。  李寿相有了银子,便辞去船工,自购船只,在各个码头奔波经营,几年后,已发展到有船20余艘。在往来运输的过程中,他觉得珠江岸上无一个专供装卸的大码头,殊为不便,遂独自出资在永汉南路建一码头。  广州历来内河航运发达,明代广州城的改造、扩建,使广州有了直通江边的大道。而当时的天字码头,应该就是与这样的大道相连,李寿相也是因此实现他的水陆联运,从而生意兴隆,富甲一方。

图片

  清雍正七年:码头的官方色彩  对于广州来说,珠江承担着双重的使命,一方面,广州从建城之初就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它具有海港与商业城邦结合的架构,和其他农业文明的城市有许多不同。另一方面,珠江也是中原水系的延伸,中原文化也可以通过珠江,对岭南进行渗透。无论是迁客骚人,还是瓷器茶叶,都可以过南岭,再经过珠江的支流北江,从水路南下广州。  既连接内外,也沟通南北,这就是珠江的伟大。  据《广州府志》记载,雍正七年(公元1729),当时的布政使王士俊又在码头近旁修筑日近亭(又称“接官亭”),供接官之用。“天字码头”从此开始真正与“天子”有了关系。来自天子脚下的命令由这里传达到广州这座岭南的城市,而由天朝任命的官员,会从这里登陆广州,开始执行中央政权对地方的管理。  除接官之用外,官员卸任离广州时,也在此亭恭请圣安,然后才下船启航。在这之后,天字码头就成为迎送过往官员的专门码头,清代的中央大员来往广州,都从天字码头上落,民船不得在此停泊。  《千字文》为童蒙之书,一般多以《千字文》来排序,《千字文》中第一句是“天地玄黄”,“天”有第一之意,码头的“天字”可能由此而来。老百姓都称之为“天字第一码头”。“天字码头”就这样被传开,而且成了它的正式名称,直到今天。

图片

  清同治到民国:码头连接广州第一条马路  清代中后期,广州的城市布局已经与今天颇有几分相似,主要的街道已经形成纵横交错的格局,珠江沿岸由于受欧美思潮影响,又有筑长堤开马路的改革。  从清同治年间开始,天字码头的政治色彩就已经减弱了。码头的用途已不限于官员的迎来送往,普通百姓亦可使用。当时由天字码头开出的渡船有:往新安香港,东莞太平,新安长洲大澳等。来往广州的货船、趸船也都可以使用这个码头。  民国初,广州开始了大规模的毁墙筑路运动。当时的财政厅长杨永泰在广州开辟的第一条马路,就是把四截小街连接成大马路——即永汉路。这条路从天字码头一直延伸到财政厅前,即现在的北京路。从此,天字码头与城区联系更为紧密。

图片

  码头风物

  海山晓霁与太平烟浒

  天字码头一带的珠江,水面宽阔,风物宜人。宋代广州八景之一的“海山晓霁”就是指宋代中城南端海山楼一带的景色,以天刚亮且雨过天晴时为最美。海山楼是宋代广州名楼,楼址约在今广州市北京南路与东横街相交处。那里当年是珠江江岸,也是外国商船停泊区,离后来的天字码头非常近。可惜海山楼在元代时遭了火焚。不过天字码头延续了海山楼的风格,在明清之后这里也是宴客之地,尤其对外贸易船舶的阅货之宴(即货物检查完毕,设宴招待),以及临行的饯别之宴都在附近举行,颇有古风。  由天字码头至当年的海山楼,沿途江中有五堆沙洲从明代至清代连成一片,学者陈恭尹在那里的牌坊上书了“太平烟浒”四字,这一带今天被称作是“太平沙”。当年有名人雅士在此建成一座座玲珑别致的别墅,还在这里结集东皋诗社,天字码头一带,人文之盛,可见一斑。

  天字记忆 

图片

   国家领导人光临天字码头的照片,成为游客留影的一个景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从这里开始  1838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到广州上任,就是从天字码头上岸,并在大佛寺内设禁烟局的。他也是从这里上船去虎门销烟的。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被皇帝免职,充军伊犁,离开广州时,他也由此下船。来去匆匆,码头依旧,想来那时的天字码头也最先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  
  林觉民:革命党人在这里就义  天字码头曾经是晚清法场。这是城市不能回避的一段记忆,《二十年目睹怪现状》中有这样一段:“忽然一个茶房走来说道:'何先生,去天字码头看杀人不去?账房李先生已经去了。’”  1911年革命党人林觉民血染天字码头,他留下了感人的《与妻书》。除了林觉民,还有许多义士在这里就义。  
 
 孙中山:指挥北伐从这里出发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天字码头也成了他常来常往之地。191241日他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取道上海、福州回粤,沿途发表演说。1912424日孙中山乘坐的泰顺轮抵达鲤鱼门,再转乘广东政府派去的宝璧舰前往广州。1912425日上午11时,宝璧舰徐徐停靠天字码头,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孙中山上岸后,先到天字码头东边的旧水师公所视察,随后去天字码头西边的财政公所休息。  19211015日,孙中山又从天字码头登上宝璧舰,赴梧州出巡广西,取道湖南指挥北伐军。伍廷芳与商界学界代表100余人到天字码头为其送行。  
  周恩来:国共合作在这里起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同时兼任广东区委军委书记。当时他就住在文德路一带,经常一早就从广州天字码头乘船到黄埔军校,晚上才赶回广州,参加广东区委的会议,向干部讲课、作报告。

  民间记忆  天字码头的平民气质
 图片   “天字”的一切内涵外延已被历史巨轮碾碎,码头完全回归它的平民本质。   广州市客轮公司稽查队队长黄炳辉说,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天字码头被称作官码头,因为大家不常出门,看见远航而来的船只,自然觉得是官船。  以前的码头是用木桩作基,用木板搭成平台,1949年后,才逐渐改建为水泥台,现在是钢筋结构。以前木船每船最多能载三十人,后来就慢慢过渡到水泥船,然后是现在的钢壳船,无论速度、运载量和船上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前由于陆路交通设施落后,珠江上的桥少,所以珠江航运也就成了人们外出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现在交通发达,天字码头也是以珠江日夜游为主了。  轮渡的票价方面,黄先生说记得的票价是从最初(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两分钱,然后是五分钱、八分钱,直到后来的两毛和现在的五毛、八毛。  黄先生说七八十年代他在天字码头工作,当时珠江是没有河堤的,两岸都摆满了用来打鱼的小木船。那个时候的珠江水很是清澈,有时他也和同事们下水捕鱼。曾经有一次在天字码头下面抓到一条长近一米的鱼,大家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就称之为神鱼。

图片

   对于广州来说,2000年来,都有大大小小的船只在码头靠岸,而对于古往今来的船来说,广州一直就是停靠在码头边的城市。临水的城市就是有这样的便利,广州既临海,又临河,广州的港口既是海港,又是河港,广州的码头,视野就显得不同。  除了做过南越国的都城,广州历来离中央政权山高水远,所以真正“天”字号的东西并不多,天字码头因此显得僭越。幸亏广州人不讲究这个,天字就天字,码头还是不改码头的本色。  “码头”是一个有江湖气的概念,比如一般说“跑码头”,就是在江湖闯荡的意思,其实天字码头也不例外,天字码头因为是“官码头”而得名,官码头是接官的码头,承担的是政治任务,但天字码头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经济使命——天字码头连接着广州最繁华的地方,这一带是广州故事最多的地方,一定要寻找“天字”的文化意味,是会失败的。一个码头能够留下的,就是跑码头的故事,天字码头紧邻着“天平烟浒”和“海山晓霁”的旧址,也曾经是杀人的法场,但花非花,雾非雾,不管什么原因,一直到今天,它还是喧嚣的市民码头,而且,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  一直觉得,广州这个城市最吸引人的,就是它城市的中心2000年不变——明代建成的天字码头,至今仍旧有着中心的位置;即使码头的功能不再重要了,这里也要建成亲水港,城市的中心不变化,意味着财富的继承,最有效率,最节约,哪管海山楼烧了,码头边财富的气息,也还是那么沁人心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