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字码头”有“广州第一码头”之意,但在和它有关的文字记录中,天字码头似乎并没有格外地辉煌过,毕竟,广州是一个亲水的城市,像这样的码头每隔一段水路就是一个。广州人永远不会以名字论成败,如何为一个码头起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码头延续的从水上到陆地的生活。 所以,天字码头名头之大,和码头的“天字”招牌没有太大关系,倒是因为天字码头连接繁华的北京南路,老广州的中轴线就从这里与珠江交会,所以,才使“天字”码头有了成为广州第一码头的理由。码头前世 明成化年间:码头来自平民的商业创意 明代省垣未有码头,时有埔(大埔)人李寿相操船业,广行善事,独主筑码头,现永汉南路(今北京路)天字码头即其遗址。 ——《广东通志》 一个“天”字号的码头,居然来自一个有商业头脑的平民的创意,可能这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的。不过英雄不问出处,码头更是如此。 而《大埔文史》对码头建设的过程,作了更加详尽的介绍。 据说在明成化初年,大埔县三河坝水上人家李寿相与妻子双双逃荒来到广州,投靠梁家船上当船工。一年中秋节,李寿相冒死从珠江救上来一个因为赏月不慎落水的人。这位落水者是富商陈家之子,为报救命之恩,以1200两银子相赠。 李寿相有了银子,便辞去船工,自购船只,在各个码头奔波经营,几年后,已发展到有船20余艘。在往来运输的过程中,他觉得珠江岸上无一个专供装卸的大码头,殊为不便,遂独自出资在永汉南路建一码头。 广州历来内河航运发达,明代广州城的改造、扩建,使广州有了直通江边的大道。而当时的天字码头,应该就是与这样的大道相连,李寿相也是因此实现他的水陆联运,从而生意兴隆,富甲一方。海山晓霁与太平烟浒 天字码头一带的珠江,水面宽阔,风物宜人。宋代广州八景之一的“海山晓霁”就是指宋代中城南端海山楼一带的景色,以天刚亮且雨过天晴时为最美。海山楼是宋代广州名楼,楼址约在今广州市北京南路与东横街相交处。那里当年是珠江江岸,也是外国商船停泊区,离后来的天字码头非常近。可惜海山楼在元代时遭了火焚。不过天字码头延续了海山楼的风格,在明清之后这里也是宴客之地,尤其对外贸易船舶的阅货之宴(即货物检查完毕,设宴招待),以及临行的饯别之宴都在附近举行,颇有古风。 由天字码头至当年的海山楼,沿途江中有五堆沙洲从明代至清代连成一片,学者陈恭尹在那里的牌坊上书了“太平烟浒”四字,这一带今天被称作是“太平沙”。当年有名人雅士在此建成一座座玲珑别致的别墅,还在这里结集东皋诗社,天字码头一带,人文之盛,可见一斑。天字记忆 国家领导人光临天字码头的照片,成为游客留影的一个景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从这里开始 1838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到广州上任,就是从天字码头上岸,并在大佛寺内设禁烟局的。他也是从这里上船去虎门销烟的。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被皇帝免职,充军伊犁,离开广州时,他也由此下船。来去匆匆,码头依旧,想来那时的天字码头也最先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林觉民:革命党人在这里就义 天字码头曾经是晚清法场。这是城市不能回避的一段记忆,《二十年目睹怪现状》中有这样一段:“忽然一个茶房走来说道:'何先生,去天字码头看杀人不去?账房李先生已经去了。’” 1911年革命党人林觉民血染天字码头,他留下了感人的《与妻书》。除了林觉民,还有许多义士在这里就义。 孙中山:指挥北伐从这里出发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天字码头也成了他常来常往之地。1912年4月1日他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取道上海、福州回粤,沿途发表演说。1912年4月24日孙中山乘坐的泰顺轮抵达鲤鱼门,再转乘广东政府派去的宝璧舰前往广州。1912年4月25日上午11时,宝璧舰徐徐停靠天字码头,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孙中山上岸后,先到天字码头东边的旧水师公所视察,随后去天字码头西边的财政公所休息。 1921年10月15日,孙中山又从天字码头登上宝璧舰,赴梧州出巡广西,取道湖南指挥北伐军。伍廷芳与商界学界代表100余人到天字码头为其送行。 周恩来:国共合作在这里起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同时兼任广东区委军委书记。当时他就住在文德路一带,经常一早就从广州天字码头乘船到黄埔军校,晚上才赶回广州,参加广东区委的会议,向干部讲课、作报告。 民间记忆 天字码头的平民气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