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敬神

 玖壹聚 2023-02-02 发布于河南




始终还是要对这个世界心存敬畏的,不是因为有些东西真是否存在,只是因为有些寄托需要依赖。

——晰瑞

每到过小年的时候家里总要敬灶神,以前厨房还贴上灶神的神像,也就是我们经常在乡村集市看到的那种,面目慈祥的灶王爷和灶王奶奶,而每到小年最期待的也是吃“糖瓜”,尽管在北方“糖瓜”已经成了“糖棍”,但里面粘连的却是童年的味道。

后来搬进楼房以后,每到小年家人还是会在厨房的墙角烧香摆贡,烧纸扣头,尽管已经墙上没有粘贴神像,但这种信仰或者说是习惯还是保留了下来。还记得有段时间疫情,教堂也都封禁,但是每到周末还是会看到三三两两的人再教堂外对着教堂外的墙闭着双眼,嘴里念念有词。

这或许就是“敬神如神在”,我们的传统里也经常讲“举头三尺有神明”,这种所谓“神”究竟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并不重要,对于我们的生活究竟是否会产生切实的影响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看似虚拟的存在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以某种希望和期许,给他们最艰难的时候以最大的慰藉,而这种希望和慰藉也通过时间逐渐沉淀,有些沉淀成文化,有的沉淀为信仰。

我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但信不信跟愿不愿是两回事,就像是日常中的祝福和诅咒一样,仅仅是话语上的表现,更多时候对于现实并没有太多影响,但我们也总是尽量“趋吉避凶”,减少坏结果概率的发生是每个人都更向往的。

我们的文化是基于乡土的,农耕文明下诞生的民族早期多是依赖于环境,而这似乎也早就后来我们对于某种“空灵”存在的敬畏,而这种敬畏本身还是有存在价值的,无论是旧社会还是当下,我们可以说“神”是某种迷信,某种外界力量,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追问,是基于社会道德价值的个人理解。

有人做了坏事能逃脱法律,但逃不掉良心,这个世界上有彻头彻尾的坏人吗?有,但并不多,毕竟都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生长起来的,什么人的什么行为本身都是有迹可循。相信一些存在多是为了警示自己,并不是为了恐吓别人。

信仰这种东西建立起来并不容易,但崩塌起来可以很快,一个人一生至少要经历两到三次信仰塑造和崩塌,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明白自己,理解世界,沉淀出自己的理解,过滤出一些本质和真相。

或许在我们这代人已经不太相信什么了,“信任”在当下社会的建立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市场经济下,人们有了更多对于信任的判断标准,或是利益或是金钱,总之都需要一些附加值在上面,能够具象化的表现出来才更为实在。

而对于那些古老的故事,曾经的信仰,无论是操作起来还是回顾中,都好像没那么熟练,都好像已经离自己很远。

还记得小时候老家还有几座庙宇,有的供奉的是刘关张,有的供奉的是弥勒佛,曾经香火鼎盛,如今也已人烟凋零,看来,人们却是已经没有像以前那么信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