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主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士庶祭先祖,了解古代敬神和求神的区别

 gs老张 2019-08-24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信仰便如影随形,始终伴随着文明的进化,并不断与科技产生交集。在华夏文明中,最早的人文始祖是三皇,即天皇、地皇和人皇,后世对他们的祭祀也分三类,即天神、地祇和人神。

蒙昧时期,源于对自然界的敬畏以及祖先的崇拜,人类初期的信仰分为天地和祖先两种,日积月累之下这些信仰逐渐根深蒂固。既然有了信仰,便需要特定的仪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于是各种各种崇拜祭祀活动应运而生,祈求神明和祖先保佑风调雨顺,降福免灾。

最早关于祭祀的文献,见于《周礼》《礼记》《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著作。尽管华夏各民族的祭祀文化各具风格,祭祀对象依据其重要性进行等级划分,大致分为天神、地祇、人神三类。

在称谓上,这三种祭祀也不同。天神称祀,地祇称祭,祖先宗庙称享。在国家出现后,阶级也随之出现,因此主持祭祀的对象也必须严格按照等级进行。一般而言,君主祭天神地祇,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祭祖先。

在具体的祭祀活动中,祭祀天地神邸主要体现在一个“敬”字。因为天地神邸高高在上,是一直存在的,人类对于他们只有敬畏之心。不能提任何要求,尽情表达崇敬,将自己最虔诚的一面展示给天地神邸看,让他们了解人类的顺从之心。古代社会,君王社稷要在郊外定期举行祭天大典,实现人神天地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这种便是敬神。

对于后两类,山川神邸和祖先,在“敬神”的过程中加入祈求,主要体现的“求”字。这是因为,山川神邸、祖先已经如灶神一类的小神,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老病死和收成丰歉。在表达崇敬之心后,主要再加入人类的诉求,如祈祷风调雨顺、无病无灾等等。这一种,便是“求神”。

古代的祭祀,不是简单的信仰。在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上,在信仰的基础上产生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各种传统节日的诞生。同时,对科学生产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比如各种节气和民谚的诞生。

在具体操作中,祭和祀也有区别。举行祀的时候,主要是请求天地神邸及祖先,对自己未来治理国家的工作进行指导、教诲和启发;举行祭的时候,侧重向天地神邸及祖先汇报当下的工作情况,这种汇报,包括君王、诸侯及普通百姓都可以进行。

在祭祀对象上,天神包括天帝、三皇五帝以及星、宿等;地上的神灵包括山神、水神、社神等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界诸神邸;人神则包括祖先、圣贤、行业鼻祖等,由于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这一类神邸反而能够享受最多的祭品。

天地神灵本来是没有等级的,一切源于儒学的出现。他们把民俗百神归纳起来,仿照社会等级制度划分体系,确定每个神的品级和爵位,对祭祀活动规定了严格的礼制,将那些不合礼制法度的祭祀活动称为“淫祀”,宣称这一类祭祀行为是无法得到福报的。实际上,就是一种洗脑行为,防止民间以祭祀为名做非法之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