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业院校“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

 渐华 2023-02-02 发布于山东

一、打造“七位一体”育人队伍,抓实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即要求所有相关主体皆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包括党政领导班子、专任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学生家长、企业人员、政府部门七大主体。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大主体往往各行其是,相互工作内容不了解,存在关乎学生事情互相推诿、工作任务不平衡的现象,协同育人实效待落实。

就专任教师而言,除日常课时量外,还有繁重的科研任务、技能大赛、专业培训等,较少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和学生管理中。兼职教师,与学生接触更少,平时都在自身单位工作,学校授课结束即离开,很难达到育人成效。即使是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对有些同学也不甚了解,对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评奖评优细则、资助分类、入党流程、心理问题、学业难点等不甚了解,故而不能及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荣辱得失,不能真正做到润物耕心。尤其在疫情期间,部分院校采取线上授课方式,教师与学生线下面对面沟通的机会更少,有时会出现凡事多找辅导员的说辞。而辅导员作为学生在校的第一联系人和直接接触者,学生大大小小的事情第一时间都会联系辅导员,其他职能部门关于学生的事情也会首先联系辅导员。但一个辅导员管理上百个学生,繁琐的日常事务使辅导员更像一个“做事机器”,很难去真正思考如何育人、如何将个人成长与培育学生相结合,更难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同时,辅导员不了解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关心的学分等问题较难给出准确的答复与指导。其他育人主体也存在类似问题。因此,需七大主体协同发力,强化责任担当,落实主体责任,加强沟通,务实求效。

党政领导班子需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可担任班主任;定期召开班子内部会议和“书记/院长有约”学生交流活动;结对帮扶学业、心理、就业、情感等困难学生并开展活动;制定并完善特殊学生个人手册,进行长期记录等。专任教师需借助专业优势,做好学生的学业辅导、专业竞赛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教育引导,课下加强与学生和辅导员的沟通,切实为同学们排忧解难。辅导员应在课题申报、撰写论文、阅读学生专业书籍等实践中提升个人理论素养和职业教育认知能力,加强与学生处、教务处等多部门沟通,提升工作效率,找准工作技巧,真正思考如何关爱学生和引导学生成为德技双修的时代新人。学生骨干包括社团组织干部、党员、积极分子、班委、朋辈和班助等,可成立志愿服务队、学习互助小组、宿舍督导队伍、解疑答惑小组、资助宣传大使、学院应急反馈团队等。学生家长可通过电话、qq、微信、寒暑假家访等与学校定期沟通,双方及时反馈学生表现,尤其做好与学业、经济、就业、心理困难学生家长的精准对接,共同培育学生。企业层面需在实习期协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技能,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出更适配职业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校友或岗位工作人员也可来校开展座谈会提前面对面交流。政府层面需继续围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目标和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再研究再部署,从宏观层面加强短期及长期政策规划与指导,通过制定更新文件、召开专题报告会、阶段性实地走访、开展省市级培训等方式鼓励引导高校积极开展“三全育人”工作,提高相关人员对该项工作的重要性认知和理论实践化创新;联动高校和企业等其他育人单位,加强各高校和各企业间的互联互通,定期调研实际需求,从多方面多角度给予具体实行单位资金支持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解决学校后顾之忧,助力高校协同开展更深更宽层次的育人工作。总而言之,只有切实形成“党政领导班子示范引领、专任教师专业教育、辅导员思政教育、学生骨干协同教育、学生家长联动教育、企业技能教育、政府关键引导”七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格局,挖掘内外育人力量,发挥主体积极性,方能落实全员育人实效。

二、融通“入学-离校”育人路径,做到全程育人

教育活动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其时间性要求遵循受教者的阶段成长规律及学习过程的连续性,这将增强学习者对知识的系统性理解和宏观性掌握。全程育人,即从学生入学报到第一天起,无论寒暑假还是实习期,乃至离校就业期,皆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等。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同年级学生需求和授课类型不同,部分教育无持续性,育人过程脱节化现象严重。

如“2+1”顶岗实习学生根据学制实际在校时间仅一年或两年,短时间内教师很难熟悉甚至认识每位同学,实习期有些班级分配地点分散,教师难以全部兼顾,甚至出现不在学校不出事便置之不理的现象,而企业管理模式又不同于学校管理,育人过程严重脱节。再如,职业院校尤其是考入订单班的同学转专业和学院的学生较多,若学生转入新的专业和学院,接触新的学习和老师,教师也需在较短时间内熟悉并引导帮助学生,避免不同学院和专业之间育人过程出现脱节。还有一些同学因生病、家庭原因等休学一年,实际工作中对这种在籍学生往往也较少进行管理和相关教育,这都是全过程育人中需关注的问题。

新生自入学后,需通过报告、专题讲座、班会、座谈会等常规活动和“互诉衷肠”“拒虑说”“主题升旗仪式”等特色活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适应性教育、党史校史教育、专业学习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政训练教育等。在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学生特点、重大节庆日、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抗挫折教育、党员教育、疫情防控教育、诚信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在实习期间需多进行纪律教育、安全教育等。毕业生离校需厚植母校情怀,进行爱校荣校教育;关注特殊群体,加强文明离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进行就业创业教育等。实际工作中各教育内容需长期坚持并融汇贯通。如心理健康教育需持续跟踪学生心理状况,无论在校还是实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时刻关注学生线上动态,加强信息化资源利用和网络监察;对于实习学生,在不能面对面沟通关注心理状态的情况下,如何与网络思政教育相融通成为新课题;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授课阶段,学生大一上过课而毕业时不会规范撰写个人简历的情况屡见不鲜,究其原因,除学生自身重视程度不够外,反映出该教育并未结合不同年级持续性开展。因此,在学生“入学-离校”过程中,需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部分内容贯穿其中,相互融通,而不是简单走流程。

三、拓宽“一体两翼”育人平台,坚持全方位育人

教育活动涉及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三大要素,而教育媒介又有传统学习媒介和现代学习媒介,旨在教育者通过显性或隐性的不同类型的媒介给受教育者以深远的影响。全方位育人,即通过多角度、多载体、多形式来全面推进育人工作,需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体,结合职业院校实际与特色,以“X+X”(线上线下+校内校外)、“S+Z”(思政+专业)为两翼,搭建多个育人平台。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育人平台单一、资源难以整合、育人对象对活动缺失积极性等现象。

就“线上线下”而言,线下教育是直面学生且最直观检验成效必不可少的平台。而受疫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单纯的线下教育和单一的线上教育已无法满足学生需求,需创新平台,激发学生兴趣,在日常活动中实现全方位育人。创新线上线下教育,线下可开展“书记有约”座谈会、主题班会、专题报告会、校内宣讲会、学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暨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防疫手抄报活动、世界读书日活动、“寻找最美劳动者”活动、环保花束寄父爱活动、辩论赛等。同时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度重视实训实操课程,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更直观、有效、无声地进行人才技术技能培养。线上教育可开展“云就业”广场、“漂流瓶”心理健康周、“表达墙”、不同学院和专业专场视频招聘会、“专精特新”企业校园网络双选会、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云聘会等。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实现认识和实践的相统一。

就“校内外”而言,每个校园都体现着其独有的精神风貌、学校形象、学风、教风等,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恰重在润物细无声,故可以校园环境为抓手,充分利用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宣传栏、碑刻等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和自然环境建设,以文育人。同时,职业院校致力于适应国家发展需求,培养德技双修的高素质人才,校外实践显得更为重要,需加强校企深度融合、访企拓岗,以党建为引领,发挥企业主体育人作用,开创校企双方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体系。同时与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开展固定的学生实践周,提供实习岗位,邀请企业人员到校举办培训会。企业之外,也可与社会相融合,打造创新创业品牌教育和三下乡特色亮点,发挥职业院校学生特色,挖掘学校内涵,全方位开展实践教育和院校特色活动。

就“思政+专业”而言,一方面需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需借助专业优势,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遵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多措并举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可构建结对交流机制,加强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的互联互通以及教师与帮扶学生的多维联动;开展丰富的培训,增加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功夫做在平时,同时提升思政教师对专业内容的了解程度,突出行业特点,积极组织相关教学竞赛;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挖掘课程特色,通过丰富的课堂内容和多样的授课形式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互动。总之,只有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通过两翼来搭建更多平台,才能够贯彻落实全方位育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