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史论课堂--先秦书法(上)

 逸心茶舍 2023-02-02 发布于内蒙古

一、汉字的起源

作为书法艺术,随着文字书写而发生,然而它并不完全依赖、制约于文字书写,从商代到秦王朝,它是沿着美化装饰、规范化正体、通俗性草体三条线索来发展变化的。考古学家发现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原始文化时期陶器上所留存的刻画象形符号,为我们认识和了解早期文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烦,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际,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粗造书契。”指出了汉字是对自然万物的象形和源于指示符号。

文字是人们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所创造的,自战国至清代,一直存有仓颉造字说,直至清末学者章炳麟发挥荀子说,不但肯定仓颉只是第一个整理文字的人,并指出文字是先民集体创造的,推翻了仓颉造字说。

古代关于汉字构形方式的解释,最早见于汉代学者的著述,这与当时崇尚学术的风气有关。《周礼·保氏》述其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但“六书的具体内容并没有讲。郑玄作注,始引郑众说,以“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释之,与班固和许慎在名称和顺序上有所别异。后经现代学者唐兰首创“象形、象意、形声”之“三说”,陈梦家后又对其修正,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易陈说的“象形”为“表意”,把象形、指事、会意统名之为“表意”、把转注归入“形声”、加上原有的“假借”,基本与事实相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学术界公认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从商代甲骨文、金文字形来看,其绝大多数是象形字和由象形字作为基本构形要素辗转组合起来的会意字、形声字,还有少量的抽象符号及复合象形字。书法艺术正是与甲骨文、金文同步产生的。甲骨文、金文和六朝文字我们都称其为“大篆”。从商到秦统一,汉字的演变表现出由繁到简的趋势

二、殷商时期的书法

1、甲骨文

1898年,甲骨文始发现于商代后期王都遗址——殷墟(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这成为19世纪震惊世界的文化事件。甲骨文为商代统治者的占卜记录。甲骨文又称“龟甲文字”、“卜辞”、“殷墟书契”等。

甲骨文书法受时代、刻工、环境、内容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或雄浑、或秀丽、或谨巧、或工整。董作宾根据甲骨文的特点,找出时代差别,对甲骨文的发展进行分期。他将甲骨文分为五期,即盘庚、小辛、小乙、武丁时期;祖庚、祖甲时期;廪辛、康丁时期;武乙、文丁时期;帝乙、帝辛时期。

盘庚至武丁时期,约有百年,笔力粗狂遒劲,结体方整,行款错落有致,代表书家有韦、永、宾;祖庚至祖甲时期,约有40年,书法谨严,结体整饬,代表书家有大、旅、行等;廪辛至康丁时期约有40年,款不整齐,书风草率,此时期书者,都不署名;武乙至文丁时期,约17年,书法劲峭,行款率意,刀锋劲健,代表书家有狄,此时期代表作品《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帝乙至帝辛时期,约89年,书法严整有度,锋芒显露,代表书家有泳、黄,此时期代表作品有《宰丰骨刻辞》。除此之外,还有《鹿顶骨纪事刻辞》、《四方风名刻辞》。

2、金文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从商代中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秦称铜为金,因而把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商周时期,钟为礼乐之器,鼎为权利的象征,,故后人又称金文为“钟鼎文”。青铜器又称彝器,其铸刻文字有两种状态:一种凹入的阴文,称为款;一种凸出的阳文,称为识。故青铜器铭文又称“彝器款识”、“钟鼎款识”。

金文和甲骨文在商代同时存在,有些金文和陶文,甚至还早于现今发现的甲骨文。商代的金文比甲骨文更为端庄而稳定,体势恢弘,笔画凝重,形成古朴、典雅的风格,并影响了西周金文。代表作有《司母辛鼎》、《戌嗣子鼎》、《小臣艅尊》等。

《司母辛鼎》为商代中期金文,鼎腹内铸铭文“司母辛”三字,系殷王祭祀母亲所作。铭文大字,形体雄健,笔势均衡。

《戌嗣子鼎》为商殷晚期金文,铭文三行三十字,记载了殷王赏赐戌嗣子贝二十朋。其书挺秀,起讫露锋,偶有肥笔,行间疏密有致,已开西周金文遒劲秀美之风。

《小臣艅尊》是殷墟晚期的代表,清道光年间出土,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中有录。铭文四行二十七字,记载了帝辛十五年征伐夷方巡省时,赐小臣艅以贝的事迹。铭文用笔遒健,为商代晚期金文的代表。

发布于 2021-06-29 17:5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