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把水产养殖、水耕栽培结合起来形成有机循环的生态系统,结合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现鱼菜共生自动智能化管理,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鱼菜共生”是一类同时养殖鱼类、种植植物的综合种养系统,并非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我国自古有之。2005年浙江省青田县龙现村的“稻田养鱼”被列为世界首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稻田养鱼也被普遍认为是鱼菜共生的前身。 在欧美地区,“鱼菜共生”一词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水产养殖”和“水培”两个词组合而成。近来,也有人提出渔植共生、渔农综合种养,渔虾共生等模式,以期改变大众认知中的只能是'鱼'和'蔬菜'共生的第一印象、拓宽其想象的空间。 鱼菜共生原理:一般而言,鱼菜共生系统由水产养殖、植物生产两部分子系统组合而成。在水产养殖子系统中,投喂后未被摄食的饵料、鱼类排泄物在养殖水体中会转化成有害的氨、亚硝酸盐,而这种富氮尾水则是植物生产子系统主要的营养来源。系统中的微生物借助水循环将鱼和植物联系起来,将含氮类有害物质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硝酸盐,水体得到净化后又回到水产养殖池内,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在传统的水产养殖中随着鱼的排泄物积累,水中的氨氮含量增加,毒性越来越大,需要定期换水,以维持水质干净、延续产能;水耕栽培是一种无土栽培的耕作方式,能够稳定一年四季的产量,需调配营养液供植物吸收,但必须排放的废弃营养液中的化学肥料会造成环境污染。 鱼菜共生技术刚好能够结合两者优点并改善缺点,不需换水,而是不断循环再利用。鱼菜共生本质上是鱼、菜、菌共生。 池塘鱼菜共生养殖模式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平均亩产能提高10%左右,节约水电成本投入约30%,鱼药成本投入50%左右,病虫害显著减少,鱼类品质有一定程度改善,综合生产效益可提高30-80%。 以重庆为例,2012年推广面积近4万亩,亩产水产品1303.3千克,蔬菜923.9千克,亩均收入16616.3元,较项目实施前增加了36.6%,亩利润为4889.2元,是项目实施前亩平利润的134.5%,其中蔬菜增收达到1040.5元/亩。项目实施前后亩均投入方面,除了物价因素导致饲料、塘租等投入上涨外,其全年节约水电投入57.6%、药物投入65%、人工费用投入20.6%,间接增加渔民收入583.5元/亩.年。 广西、北京等地通过鱼菜共生技术,通过蔬菜增收、降低成本收入直接经济效益也达到600元/(亩.年)以上。 池塘养殖技术要点:池塘养殖以池塘“一改五化”技术为核心,“一改”指改造池塘基础设施,“五化”包括水质环境洁净化、养殖品种良种化、饲料投喂精细化、病害防治无害化、生产管理现代化等。 ①小塘改大塘:将用于成鱼养殖不规范的小塘并成大塘,池塘以长方形东西向为佳(长宽约比为2.5:1),面积10-20亩为宜。 ②浅塘改深塘:通过塘坎加高、清除淤泥实现池塘由浅变深,使成鱼塘水深保持2.0~2.5米,鱼种池水深1.5米左右,鱼苗池水深在0.8~1.2米之间。 ③整修进排水系统:整修进排水、排洪沟渠等配套设施,要求每口池塘能独立进排水,并安装防逃设备。 水产养殖会产生含有氨或硝酸盐等物质的废水。如果用设备处理,投入较高。而且设备运行所消耗的成本也相当可观。如果在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中加入水培蔬菜系统,这些氨氮等物质将会成为水生蔬菜的靓号肥料。从而达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水产养殖与水产蔬菜双重丰收的效果。鱼菜共生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是未来可持续、循环性、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