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11-孔子突发抽风?

 liuhuirong 2023-02-02 发布于湖北
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

《论语》原【第06雍也篇第26则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杨伯峻译文】宰我问:“作为一个仁慈的人,如果有人告诉他:'有个仁慈的人落井了’,他会跳下去吗?”孔子说:“怎么能这样?君子可以去救人,却不可陷进去;可以受欺骗,却不可以盲目行动。”

【钱穆译文】宰我问道:“有人告诉仁者井中有人,会跟着入井吗?”先生说:“为何会这样呢?可诱骗仁者去看,但不能陷害他入井。他可被骗,但不会因骗而胡涂。”

【李泽厚译文】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说,井里掉下一个人了,他会不会下去救呢?”孔子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可以使他走去看,不可能陷害他下井;可以欺骗他,不可能愚弄他。”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直译】宰我问道:“仁的人,假使告诉他说:'井有仁在那。’他追随进井里吗?”孔子说:“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君子可前往,不可陷进去;可以欺骗,不可以迷惑。”

【游梦僧意译】宰我问道:“仁的人,假使告诉他说:'井有仁在那。’他为了追随仁而跳进井里吗?”孔子说:“为什么你说井里有仁,就往井里跳呢?君子可以受合乎情理的理由的欺骗而前往察看,不可能受有违常理的理由的迷惑而陷进井里去。”

【详解】上一文,咱已经把《论语》这章的字句解读完毕了,但给读者出了一个问题去思考。

问题就是:为什么前面宰我问的是“仁者”,而后孔子回答的是“君子”?即,为什么孔子说“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而不是“仁者可逝也,不可陷也”?这演得是哪一出?孔子突然抽风了吗?

(扩展:抽风,比喻做事违背常情。)

本僧读过十多个版本的《论语》解读的书(古代和现代),从没发现有人问过这问题,就更别说回答这个问题了。想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论语》各章节的思想脉络,恢复其正常顺序,然后根据上下文来推断。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咱来回答一下这个无人发现更无人解答的问题。

可罔的,是什么人?愚笨、愚蠢、愚钝的人!别人“昧之以理之所无”而信之,即别人用有违常理的理由都可以骗得到你,你还不是愚笨、愚蠢、愚钝的人?!

“不可罔”的人,必然是智者。而孔子说过“君子道者三”,大家还记得这“三”指的是什么吗?对,就是“仁、智、勇”。《论语》原文如下:

【14宪问篇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君子必仁、必智、必勇!

君子,因其仁,故闻听“井有仁焉”,必“可欺”而“逝”;因其智,必“不可罔”而“陷”;又因其勇,必“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为什么先说“何为其然也?”(为何做那样子的事呢?)因为有些人“好仁不好学”,难免“其蔽也愚”,这种人就有可能干这种傻事:一听到别人说“井有仁焉”,就跑过去,凡事不过一下大脑,不想一下所做所为是否合适(比如自己跳进了井还能救人吗),扑通一下就往井里跳。

而且,一定要明白,孔子师生现在在讨论的,是“六言六蔽”,并且目前是在讨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闻知“井有仁焉”,就“逝”而“陷”的人,就是这种“好仁不好学”的人,所以其所为就是“愚”——落井救人,人救不成,自己也白白牺牲。

特别特别的注意,标红加粗划重点:这里的“好学”,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爱好学习”,而是“符合学的标准”的意思。

而君子呢?必是“好仁而好学”之人。别人可以对他“诳之以理之所有”(可欺也),但不可“昧之以理之所无”(可罔也)。即,别人可以用合乎情理的理由骗得到他,但不可能用有违常理的理由去蒙骗他。

何以见得“好学”是“君子”的重要品性?咱看《论语》原文。

【01学而篇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这句,本僧作了新断句。原断句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好学”就是:“无求无求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大白话就是:“食,无求,或海味或粗饭,食之亦饱;居,无求,或宫室或烂屋,居之亦安。勤勉于事而谨慎于言,按有道的要求正言正行。”

再延伸详细一点就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精神

特别注意的是,孔子不是要求咱们自虐式地去挨苦受饿,而是要求“无求”,即不强求。即做到“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只是要得之以道,则富贵可处;去之无道,则贫贱不去。

即“食,无求,饱”,不是要求本可山珍海味而虚伪地粗茶淡饭;也不是提倡只能食五谷杂粮而强求珍馐美食。它要求的是一个字“安”,安于己之所有。同理可知“居,无求,安”。

总而言之,“好学”特点之一就是:知足常乐,对事对物“得之淡然,失之坦然”,保持平常心。

这个“好学”两个字,现代人误读曲解太多,不得不多次重复且详尽地解读,搞得我自己都像叽哩咕噜、啰里啰唆的唐僧了。熟悉的旋律马上响起:“Only you,Can help me 取西经;Only you,能杀妖精鬼怪……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就是从“好仁不好学”的愚人角度来提问问题;而孔子以“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则是以“好仁且好学”的君子角度来回答问题。

这正正说明了“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只有“好学”方可革其蔽除其愚。宰我之所问,正是由于其学识未够,故有此所问。

以上,就是为什么宰我以“仁者”相问,而孔子以“君子”相答的原因。同时也说明,孔子并不是一时抽风而瞎回答,而是极其理智地围绕着讨论的中心论点而展开讨论。

按现代人的说话方式,咱重复一次孔子的回答:“你傻啊!为什么一定会跳井救人呢?'好仁且好学’的君子,人家干活做事是经大脑的,你可以骗他到井边去看,但不能坑他跳井。君子可阴骗,不可明坑。'好仁不好学’的人,有时脑子就是不好使,所以一定要治学,提升脑容量。”

是故,圣人突发抽风否?非也,而是一如既往的拉风!

宰我问之以“好仁不好学”,孔子答之以“好仁且好学”,不断提醒学生为学的重要性,只有为学,方能“好学”,不为学,又如何促使自己的为人处事始终符合学的标准呢。

好,千古无人识之问题提出并解释完毕。后面继续解读孔子师徒关于“六言六蔽”讨论的解读,请继续关注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给你拼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论语》全景图,谢谢!

06雍也篇第26则原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游梦僧直译】宰我问道:“仁的人,假使告诉他说:'井有仁在那。’他追随进井里吗?”孔子说:“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君子可前往,不可陷进去;可以欺骗,不可以迷惑。”

【游梦僧意译】宰我问道:“仁的人,假使告诉他说:'井有仁在那。’他为了追随仁而跳进井里吗?”孔子说:“为什么你说井里有仁,就往井里跳呢?君子可以受合乎情理的理由的欺骗而前往察看,不可能受有违常理的理由的迷惑而陷进井里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