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隋朝大运河联通水系(图)

 清风细雨hans 2023-02-02 发布于河南

  隋朝运河又名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流经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7千米。

  隋朝大运河,605年隋开凿,是隋炀帝非凡的政绩,也是隋炀帝的暴政。例如,大运河开通之后,曾“游幸”江都。605、610、616年,隋炀帝三游江都(扬州)。

  “每出游幸,羽仪填街溢路,亘二十余里”,沿途几百里的州县都要献食(《隋书》卷二四《食货志》)。隋朝大运河,其开凿必然脱离不开间接地屠杀人民。开凿大运河,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开凿过程中滥施酷刑,进行镇压民众抵抗运动。规定:凡反抗者“罪无轻重,不待奏闻,皆斩”(《隋书·刑法志》)。

  隋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文帝与炀帝共在位三十八年。为复兴生产和加强漕运,开皇四年(584年)开“广通渠”引渭达潼关。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自辉县至涿郡,长达两千余里,谓京杭大运河。

  举国兴建

  隋朝大运河---605年至610年开通,共四段:

  (1).通济渠.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颍)。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通济渠自洛阳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

  (2).邗沟.隋炀帝于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这条河流经吴国邗城(今江苏扬州)城,所以称为邗沟。隋朝大运河的邗沟,就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浚的,它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

  (3).永济渠. 608年,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永济渠。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妇女。永济渠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引沁水东流入清河(卫河),到天津附近,经沽水(白河)和桑干河(永定河)到涿郡。

  (4).江南河. 610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运河两岸筑有御道,栽种柳树,修建离宫40多所(自长安至江都)和许多粮仓。课本《隋朝的大运河》地图上还有一段运河,是584年隋文帝下令开通的。由于渭水多沙,深浅不一,行船不便,就在渭水南边开了一条从长安东到潼关入黄河的运河,长300 多里,名广通渠。隋大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可直达长安。

  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曾三次大型地征用民力。据文献载:

  (1)大业元年(605)三月,征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之水达于黄河;又自板诸(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水历荥泽入汴水;复自开封之东引汴入泗,达于淮水。同年发淮南民十余万整修邗沟(山阳渎),自山阳(今江苏淮安)引淮水经江都(扬州)至扬子入江。

  (2)大业四年(608)正月,征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3)大业六年(610),下令开江南河,从京口(江苏镇江)到达余杭。

  隋炀帝的野望

  隋炀帝是个失败的君主,有时候还很残暴,缺少亲情,但他并不昏庸,对女色也并不特别沉迷,把他描述成一个贪图享受的色情狂是不对的。他的性格没有这么庸劣。相反,他骨子里有一种强烈的文青气质,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他的诗歌写得非常好,就像《野望》:“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笔力不输唐宋名家,有几个帝王能写出这样的诗?不光是写诗作赋,隋炀帝的文学气质随时随地都会流露,比如他甚至还一本正经地下令将茄子改名“昆仑紫瓜”,我承认这个名字有点傻,但其中的文青气息是不容否认的。

  隋炀帝确实喜欢炫耀性的奢靡,正所谓“二百里海山开胜景,十六院嫔御斗豪华”,但公平地讲,他所处的中古时代,平民文化还没有占据上风,所以具有强烈的贵族色彩,崇尚奢靡鄙视俭朴。隋唐就是一个大开大合、浓烈华丽的时代,这不是隋炀帝一个人的问题,后来的武则天、唐玄宗也都有同样的倾向。

  隋炀帝不是陈后主,他喜欢奢靡生活,不过,并没有沉溺于享乐。相反,他精力充沛得惊人,总是在热心地从事某种事业,很少有安静的时候。在位十四年,他出外巡行不下十次。其中固然有游览江都的轻松之旅,也有相当艰苦的旅程。比如大业五年,他西巡青海,部署对吐谷浑的围剿,一路翻雪山穿峡谷。返程时在大斗拔谷翻越祁连山,队伍必须赶在天黑前穿过山谷,而偏偏风霰冥晦 ,行进艰难,结果队形大乱,隋炀帝一行几乎遇险。据史家推测,他的亲姐姐杨丽华就死于这次跋涉。翻越祁连山后,隋炀帝没有停止,接着一路西行,一直走到玉门关。此前帝王中,还从未有人到过如此靠西的地方。《迷楼记》或者《隋唐演义》里的那个满脑子享乐的昏聩皇帝,是不可能做如此艰苦旅行的。

  但是话说回来,如果隋炀帝是个只知道享乐的昏君,也许隋朝倒不会在他手里垮台。问题就出在他满腹宏图大志,充满理想主义上。他将年号定为“大业”,就想追踪秦皇汉武,创不朽事功,做一代雄主。

  可他偏偏没这个本事。

  隋炀帝太过一帆风顺,刚二十岁就做挂名元帅,平灭南陈,可以说没有遇到过什么真正挫折,他也就把天下事想得太过容易。可以说在他字典里就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从他登基伊始,就急吼吼地开始一项又一项的大行动:建东都、开运河、修长城、巡突厥、开西域、灭吐谷浑、征高丽??但是人世间的力量终究有其极限。而隋炀帝又实在志大才疏,缺乏统筹规划的才能,就像《剑桥隋唐史》里说的那样,归根结底是个“政治美学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挺像当年那位一心开创全新世界的王莽。王莽、隋炀帝这样干劲十足的美学家皇帝是最可怕的,他们在十几年内,就能起早贪黑干完几代昏君积攒的工作,折腾垮一个庞大帝国。

  但是隋炀帝和王莽毕竟不同。王莽的事功及身而灭,隋炀帝却留下了一个重要遗产:大运河。这条河深深地影响到以后各个王朝的命运,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

帝国与运河

  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河流几乎都是东西流向,南北方向没有大的河流,因此各个水系缺乏连接,不能形成完整的水运系统。

  现代人习惯了公路铁路,已经很难想象水运的重要性了。水路就像帝国的血管,将营养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一旦脱离了水路,就会发生阻塞。这是因为陆路交通实在太贵。长距离的陆运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就拿隋炀帝东征高丽来说,虽然他有了一条大运河,但是这条大运河只到涿州为止。从涿州到前线还是有一段漫长距离,这一段必须走陆路。没办法,隋炀帝征发了六十万人从涿州往大凌河运米,每两个人推一个车子,上头装三石米。可是这三石米还不够两个车夫路上吃的呢。车夫们一路走一路吃,到最后推着一个空车子到前线,如何交差?只能逃亡。如果能通水运,哪会有这种事情?

  此外,王朝政治中心也需要大量粮食。首都规模越大,距离粮食供应区越远,交通问题就越加凸显。各个王朝对此的应对策略不尽相同,而这种策略选择往往影响到了王朝的最终命运。

  秦汉时期首都在关中,主要产粮地在黄河中下游,粮食只需要逆黄河而上就行,交通运输问题还不太明显。当然也有麻烦。一个是从长安到黄河的这段漕渠,特别容易堰塞。就像一个死循环一般,通了堵,堵了通。这个问题毕竟还可以靠勤快来解决,可另一个问题是根本无解的,那就是从洛阳到长安,需要过三门峡的砥柱。这个地方非常危险,《水经注》里说它是“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这段路程只能改走陆路,绕过砥柱后再恢复水路,如此一来成本大增。

  当时已经有了一些很重要的运河,比如鸿沟。它曾是历史上的“楚河汉界”,非常有名。它不是一条单独的运河,而是一个复杂的运河系统,沟通了黄河和淮河水系。鸿沟的地位极其重要,甚至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布局。但是在汉武帝时期,出了一件大事。黄河决口,发生了大改道,一直灌进了淮水。汉武帝也没怎么管,就让它这么流着。直到二十多年后,这个决口才被堵上。结果黄河的泥沙冲入鸿沟系统,淤积起来,鸿沟就此堰塞。后来的皇帝们拼命修补,鸿沟也没能复原,只抢救出了一条运河:汴渠。这条渠道远远比不上昔日的鸿沟,存在诸多问题,但也聊胜于无。

  东汉瓦解后,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到了隋朝才再度出现大一统帝国。这个帝国面临着新的形势。它规模更大,精力更加充沛,需要更多的粮食,而产粮地已经开始渐渐南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