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品寻美丨物性与心性的融合(第七十三期)

 三品美术馆v1 2023-02-02 发布于北京

三品寻美丨物性与心性的融合


“《三品寻美》,今天我们来到了观澜坚美文创园—邹明老师的工作室,共同探讨一下邹明老师数十年来创作的历程和他对美的追求。邹明老师你好,我们今天先从你早年的一个彩墨画开始聊。我们面前有一张是一个建筑物的一个构图,第一感觉就是很厚重、沧桑。用笔和西方的油画又不一样,和中国的国画又有点不一样,但是却能综合起来,这个用笔的表现手法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感谢黄馆长到我的工作室来,刚刚馆长向大家品鉴的这一副作品,是我上世纪90年代的作品。实际上我是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画老房子,老房子一直是我表现的对象,咱们面前的这幅画呢,画的是皖南的老建筑。

邹明作品

刚刚提到的用笔上,我觉得馆长讲得特别到位,既不同于西画的用笔,也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画的用笔,实际上这张画的表现形式是彩墨,画面的构成首先是用笔把画面的框架给整理出来,整理过程里我用了现代绘画的一个理念:首先把有纵深感的建筑平面化,然后在表现局部的时候,依然具有空间的一种视觉效果,我想通过这样一种具有矛盾意义的构成,来表现我对老房子空间的理解。

那么在这个画面里面的用笔,第一主要是解决建筑本身的形态,另外再来解决画面的结构关系,大家会留意到画面的下面部分是一个老祠堂,比较写实的一个祠堂的一个空间;在上面2/3的位置,我画了和这个老祠堂相关的建筑细部,包括那个木雕,包括那个老墙,包括老墙旁边的一个小弄堂进去,所有的东西都融合在墨晕和肌理里面。这个肌理,我主要是想通过色彩和墨晕相混合,构成一种斑斑驳驳的肌理,来表现我对老房子的一个印象。其实在这个画面里面,我更多的想通过这种画面的结构来表现我对老房子的一种意象的一种感受。”


“这个意象,确实在似与不似之间,完全写实的话,我们用照相机就行了。艺术创作肯定是有着作者自己的一个理念,那你这个肌理的创造,还有这个虚实,你是怎样去做的呢?”



“大家会留意到这个画面肌理的构成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白色和墨色相混合,搞出来斑斑驳驳的粉墙的效果;一部分是墨色和赭石构成木头一样的效果。

所有的东西都表现出一种有残缺意味的一种肌理。这个肌理其实首先是从自然物象给我的一种感受,其次是我对对象的概括的一种理解,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就是主观的意象和客观的物象有一种很巧妙的融合,另外把西方绘画的一些方法和传统中国画的一些技法融合在一起,这个就是我对画面的结构所表达的一种语言。”



“说的太好了。物象和意象,我们该怎么去融合,包括中西方的一些绘画理念的融合。所以你创造出来的这些肌理,视觉上会让人有一种虚实相间、相生的意象。意象,确实在似与不似之间,表达的是作者内心本身的一种意象,和物象的融合。邹老师说的确实让我们对这张画一下子就清晰起来。”



“刚刚黄馆长有提到这张画的虚实相间、和意象的这样一个画面意境的表达。通过彩墨画来表现虚实相间的意境,它有着特殊的一个语言特征。

首先有墨,其次有颜色,在墨和颜色相混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肌理是偶然的,这种偶然,给我们营造了一种虚的成分,然后再通过墨线把和物象相关的结构肯定之后,它有一种比较硬朗的框架,和墨、色相融合的肌理,形成了一种刚柔的对比,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就把它转换成虚实对比。

还有一点刚刚馆长讲到的似与不似之间,这是我们国画的一个境界,但在彩墨画里面,因为我这件作品不是一张传统的中国画,但它依然要表达出似与不似之间的这样一种意境,也就是说我并没有把我们眼前的这个建筑物象停留在一个真实的一个物象上,而重要的强调我对它的一个主观的感受,这是我对似与不似之间的一种理解。

我们通常讲似与不似之间,是画面给我们呈现的一种现象,一种物象,一种笔墨,一种气韵,在彩墨画里面,当我们融进去这种概念、理念的时候,画面上的虚实相间、似与不似,实际上是一个画面的气息、气氛。尤其是这张画,我是想表现我对过去那段时光、在老房子里留下的一个痕迹,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对怀旧的情结和情绪,往往通过这样的一个载体,可以呼唤出来,一个是自己对绘画的理解;一个是自己通过这种物象的一种表达。”



黑格尔说过,是理性的感性呈现这幅画的理念就是邹明老师他对古老的自己经历过的那些老房子记忆他要把这个理念呈现出来,但这个呈现必须要通过一种艺术创作感性的一个呈现。我们通过这张画可以看到心中理念通过艺术创作最后呈现出来的一张意象的画谢谢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