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昌平上关城(居庸故关)西侧十寨五台勘察20230126

 活力的荒野 2023-02-02 发布于北京

  

         昌平上关城(居庸故关)我去过四五次,东段的五座小型堡寨及二座敌台我已于2020年拜访过(详见我的博客:昌平上关城长城穿越)。在远离军都陉东侧的重山峻岭之中竟有五座小型堡寨,这些小型堡寨建于何朝代?西侧也会有同样的堡寨吗?这两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直至2022年由萧艾老师、兔爷、孙悟空等墙友揭开了西侧堡寨的迷底。

2023年大年初五(1月26日),我迫不及待的约上了萧艾老师、小红马、骆驼、杨洋一行五人完成了上关城西段的探访,共勘察了十座小堡寨、三座烽火台及墙体数段。虽说此前对此有些心理准备,但此次勘察的收获还是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完全颠覆我对上关城的认知。

▼穿越轨迹。

      现在细想起来,居庸关自《吕氏春秋》首次记载至今已逾两千余年,留下了太多的烙印和遗迹,按照地貌、地势及中国传统建筑左右对称的格局来看,既然东侧有小堡寨,那么西侧有堡寨也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数次到上关城考察结果来看,上关城东西两侧共计十五座堡寨、七座墩台及数近十公里的墙体,可见上关城的防御作用是多么重要,防御范围是多么的大。如此庞大的长城遗存是何朝代所建呢?就现在长城学界及考古界均没有一个定论。笔者认为,这些长城遗存即有明长城,也有明前长城,原因如下:一是在大多数遗存周边没有发现有长城砖、灰膏及条石基础,而是采用块石垒筑,无论从材料使用还是建筑工艺上有明显差异;二是居庸关年久远,自汉代建关以来,历经数代,明以前的遗存不可能踪迹全无,断言皆为明代所建实属不妥。

不过,上关城东西侧诸多遗存还有一种可能是,始建于前明时期,不排除部分遗存明朝在前代基础上重新利用过。这种推测源于《明实录》相关记载:

《明宪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三:“五月丁巳  户部会议各边巡抚都御史所言事宜:------一、居庸关东西俱有捷径山路通口南真定等处。怀来西南有大河通筏出芦沟,充军罪囚多由此逃匿,而军士苦寒亦往往效尤,操守渐缺。宜敕守臣视前项关隘捷径之处,俱发卒甃塞,设法守把。其有玩事纵奸者,即坐以罪------议入,俱从之。”

《明孝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三:“八月辛卯 巡抚保定等府都御史高铨奏:居庸关外东西山隘口,各有人马可通。空阔处所虽在隆庆左、右、怀来、永宁四卫腹里地方,然山南山、北道路相通外口不密。贼入内境,人马并进,谁能为备?请以隆庆卫原拨永宁备御及京操官军二百五十人掣回,分拨各口协同守御------事下兵部,覆奏。从之。”

    从上述两段资料来看,明在居庸关东西两侧隘口曾“发卒甃塞”、“操官军------分拨各口协同守御”。

当然了,上述观点仅是一家之言,到底是何朝所建,还须将来进行考研发掘以侍证实。

此行穿越看点:

其一,居庸关厚重的历史;

其二,上关城西段“人”字形明长城墙体;

其三,“人”字形墙体外围北、西、南三面高大山脊上的明前十座小堡寨、三座烽火台及墙体数段。

本文护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①居庸关的历史沿革;②上关城明“人”字形墙体及两座敌台;③上关城西侧“人”字形墙体外围十寨三台;④元代摩崖造像。

一、上关城的历史沿革

上关城位于昌平居庸关关城北四公里,曾为居庸关旧址。两千多年来,居庸关关城位置无论如何变化都未曾离开过太行八陉(陉,山脉中断的地方、山口)之一的军都陉,那么我们有必要从军都陉说起。

军都陉位于南口镇与八达岭之间,长二十公里,是历史上自京师至塞外的主要道路之一,是太行八陉之最北之第八陉,曾经是明代北京防卫体系的重中之重。军都陉也是太行山(西)与燕山(东)两大山脉的地理分界线。

东晋末年郭缘生在《述征记》中载:

“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理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对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

  ▼《延庆卫志略》对太行八陉及军都陉的记载。

      京的西、北、东北都是山地,东部面临大海,南部为平原,形势上是一个半封闭的海湾,故有“北京湾”之称。若进入北京,唯有通过崇山峻岭中为数不多的峡谷关隘。这其中尤以紫荆关、居庸关、古北口、山海关最为重要,它们共同构成古代进入北京的四条大道:①西北居庸关大道:可达大同、张家口、蒙古高原;②太行山东麓大道:与华北平原及长江流域相通;③东北古北口大道:可达辽东、朝鲜;④正东山海关大道:可达辽东、朝鲜。居庸关是到京师腹地最近、最易走的通路。

      居庸关建在太行八陉之军都陉(即关沟)。关沟分南北两口,南口即为现在之南口村,北口即为现在的八达岭。居庸关关城控关沟之中枢,除关城之外,沿关沟一线自北向南还布置有岔道城、八达岭城(史称居庸外镇)、上关城、南口城四座防御城池(四城均辖于居庸关),纵深布局,层层严防,可谓关外有关,城外有城,以防来犯之敌。

▼清光绪版《昌平州志》之昌平州舆地图中的军都陉及南口、居庸关、上关、八达岭四城位置关系图。

  ▼居庸关立体防御体系示意图。

  

      居庸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一书,其书记载:“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何謂九塞?大汾,冥阨,荊阮,方城,殽,井陘,令疵,句注,居庸。”

关于居庸关名称的由来,源自始皇,在《延庆卫志略》记载如下:“居庸关在昌平西北四十里。元翰林学士王煇谓:'始皇筑长城,居息庸徒于此,故以为名’”。

      作为居庸关旧址的上关城,其历史可比现址的现居庸关要久远的多。居庸塞或居庸关最古老的关隘,建在何地,因年代久远,已无遗迹可寻。直至北齐初年,北齐在边塞互市,于关沟中置新关——纳款关,即今上关城,设关收税。后来,唐之蓟门关、军都关,辽、金、元之居庸关,皆为上关城。

直至明景泰初年(1450年左右),才因上关城地域狭窄,不易屯兵,将居庸关关城才移至今址。换句话讲:在明景泰初年前,所有描写居庸关的史料或诗文皆指现在的上关城。

至于移关的具体时间,现也存在争议:

第一种观点认为,洪武年间徐达所建居庸关仍为上关城,今居庸关关城为景泰年间(1450-1457)王鋐所建,这观点占多数。观点支持见清乾隆版《延庆卫志略》:

“明太祖既定中原,付大将军徐达以修隘之任,即古居庸关旧址垒石为城,即今上关。景泰初,王师败于土木,兵部尚书于谦言:'宣府,京师之藩篱。居庸,京师之门户,亟宜守备。’乃以佥都御史王鋐镇居庸,修治沿边关隘。因旧关地狭人稠,度关南八里许古长坡店创建城垣,即今延庆卫城也。周围一十三里三十七步有奇------旧志按:《四镇三关志》以今延庆卫城为洪武时所建,据本卫旧志以为创自景泰初年。以应从旧志为是------上关城即古居庸关旧城也。前明自大将军徐达经理后,永乐二年重修。宣德间,工部侍郞许廓又重修。景泰以后,建卫城于古长坡店,上关居民寥寥。”

第二种观点认为,徐达于明洪武初年建居庸关即为今址。观点支持见《西关志》:

“按居庸城垣,前代无考。洪武元年,徐达、常遇春北伐燕京,元主夜出居庸关北遁。二公遂于此规画建立关城,以为华夷之限。周一十三里有半二十八步有奇。东筑于翠屏山,西筑于金柜山,南北二面筑于两山之下。各高四丈二尺,厚二丈五尺------”

对上述两种观点,笔者比较同意第一种观点之说,原因有二:

其一,《延庆卫志略》明确指出:“旧志按:《四镇三关志》以今延庆卫城为洪武时所建,据本卫旧志以为创自景泰初年。以应从旧志为是。”

      其二,《明实录》明英宗实录卷247,5352载:“修居庸关城毕工。命工部造碑,翰林院撰文,刻置关上,以纪其迹。”(摘自何宝善:《明实录长城史料》一书),从上述史料推断“修居庸关城毕工”应当不是小修小补,再结合“景泰以后,建卫城于古长坡店,上关居民寥寥”,可以推断是移建居庸关新关城完工后上报皇帝,正是因为工程宏大,皇帝才亲自下旨“撰文、造碑,以纪其迹”,若是小修小补也不会惊动皇帝。对此笔者还通览了《明实录长城史料》一书,下旨因修关城而“撰文、造碑,以纪其迹”只有居庸一处。

《昌平县志》对居庸关从上关城位置移至现位置及建筑规模有明确记载:

“上关城位于南口镇居庸关城北4公里,上关城址曾为居庸关旧址,明永乐二年(1404年)重修。关城建筑跨东西两山,'城周一百八十五丈’,设有南北城门和城楼2座,敌楼1 座,偏左为东西水门各1孔,东西山护城墩各2座,烽堠12座。修京张铁路和京张公路时城门和东城墙拆除。存西山坡石垒砌城墙30米,实心台2座。”

上关城是整个四十里军都陉(关沟)最狭窄、最险要地段,是历代设塞建关的首选之地。《淮南子》云:“居庸岩险闻于古今,两山夹峙,一水旁流,其隘如线,其侧如倾,艰折万状,车马难行。”

《西关志》对上关城记载如下:“上关门在关城北门外八里。其城上跨东西两山,下当两山之冲,为堡城。周围二百八十五丈,南北城门楼二座,敌楼二座,偏左为东西水门,各一空。护城墩:东山二座,西山二座,烽堠一十二座。隆庆卫地方,里口紧要。”;“上关八达岭守把军八十三名:内上关门军三十名,八达岭军五十三名。”、“上关墩。冲要。离关八里,夜不收九名。”

  

  

      《四镇三关志》载:“居庸上关城一座,永乐二年建。”

《四镇三关志》对现址居庸关的记载如下:“皇明洪武元年以昌平县隶北平府建居庸关,大将军徐达建。”

  

      两千多年来居庸关曾数迁其址、数易其名,关于何时而建?建在何处?虽说至今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但也有大体脉络可寻:

1. 因势设塞(春秋至西汉前770-25)。春秋时燕国利用居庸关险要的地势设立居庸塞,来扼制山口。

2.建关设城(东汉至西晋前25-317)。居庸关始设关城源于东汉,在八达岭附近建关,因地处居庸县内,故名居庸关。

3.废关复塞(五胡十六国317-420)。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以蠮螉塞之名取代居庸关,此地因受少数民族统治,军事冲突少有发生,其军事战略地位下降,无建关城的必要。

4.居庸、军都两关并置(北魏至隋朝386-618)。《新唐书》记载:“昌平县北十五里有军都陉;西北三十五里有纳款关(即居庸故关),亦谓之军都关”(这里说的居庸故关,并不是现在的居庸关,而是再往北4公里的上关。),“怀戎县东南五十里有居庸塞------实天下之险,有铁门关”。此时期居庸和军都两关并存。

5.多关统称广义居庸关(唐代至元代618-1368)。自唐代始,居庸关本质和内涵变得更广了,所辖范围也由原来具体某点扩大到整个军都陉。即广义的居庸关,包括居庸关、军都关、居庸下口、纳款关及上关等,都是居庸关的组成部分。

6.居庸关防区(明代1368-1644)。有明一代,近300年的明史中,始终未停止对长城的修筑。居庸关在这期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军事地位亦处于历史顶峰,防守范围之广更是前所未有。明《西关志》记载疆域:“居庸关,东至西水峪口与黄花城镇界九十里,西至坚子口峪口紫荆关界百二十里,南至榆河驿宛平县界六十里,北至土木驿新保安州界百二十里;南至京师百二十里。”

二、上关城明“人”字形墙体及两座敌台

上关城西段有砖石结构的“人”字形残墙,为明代所建,呈南北分布。在撇捺交汇处有毛石垒砌的敌台一座。由敌台再往上还有一道毛石墙体,墙体一直延伸到上端的另一座毛石垒砌的敌台。人字墙北侧墙体长168米,墙体断头处距京藏高速辅路不足10米,南侧墙体长119米,墙体断头处距京藏高速辅路约30米。

▼上关城老照片(詹天佑修筑铁路时留下的珍贵照片),图中左侧墙体为上关城西侧城墙。

  ▼上关城原貌(以下三图来源《话说八达岭与长城》一书)。

  ▼上关城南门。

  

 

  ▼北京市文保碑。

   ▼昌平区文保碑(图片来源网络)。

  ▼西段"人"字形墙体。

  

  

  

  ▼巨型条石筑就的城墙基体。

  

  

  

  

  

  ▼北侧墙体垛口及女墙。

  

  ▼墙体射孔保存完好。

  ▼西一墩台东立面,干石垒砌,位于人字形墙体之交汇处。

  

  ▼西一墩台西立面。

  ▼过了西一墩墙体变成干石垒砌,一直延伸到西二墩台。

  

  

  

  

    ▼俯瞰关沟内高速公路及铁路。

▼西二墩台东立面。

  ▼西二墩台西北侧面。

  ▼过了西二台是悬崖陡壁,无墙体和敌台。

  三、上关城西侧人”字形墙体外围十寨三台

在上关城西侧“人”字形墙体的北、西、南三面外侧山脊上分布着十座小型堡寨、三座烽火台及数段墙体,除紧邻“人”字型墙体南侧的敌台外,其余堡寨、烽火台、墙体皆为块石垒筑,无白灰勾缝,据笔者推测这些干石垒筑的长城遗存均应为明前长城,具体是那朝代,还待文物部门考证。

下面笔者就从北→西→南顺序进行介绍。

▼“人”字形墙外围堡寨、烽火台、墙体分布图。

  ▼堡寨一:块石垒筑,面积约为二百平方米有余,南侧立面高约2米,可俯瞰军都陉及“人”字形长城。

  

  

  

  ▼堡寨门朝南。

  ▼远眺“人”字形长城西二台(2022年修缮)。

  ▼堡寨二:封闭堡寨,块石垒筑,处于高峰之巅。

  

  

  

  

  

  ▼堡寨三:封闭堡寨,面积较大,约有八九百平米。块石垒筑。堡寨北墙部分堡墙垒于巨石之上,不存在基石下沉问题,历经千年仍可稳如磐石。

  

  

  

  ▼堡寨西墙。

  

  

  

  

  ▼堡寨南墙。

  

  ▼堡寨东墙。

  ▼堡寨东墙上有一倒梯形小孔,上口宽约三十厘米,下口也有二十厘米,孔深约一米,应为堡寨排水孔,在块石垒筑的小寨墙体有此排水孔实属罕见。

  

  ▼堡寨门开在东南角。

  ▼堡寨内有疑似块石围成的居所。

  ▼堡间有断断续续墙体,多建于山脊低矮处或垭口处。

  

  

  

  

  

  ▼堡寨四:封闭堡寨,面积较小,块石垒筑。

  ▼远眺水关及八达岭长城。

  ▼烽火台一。毛石垒砌,位置极佳,可俯瞰军都陉及山腰间明“人”字形长城。

  

  

  

  ▼烽火台北侧立面很明显,有三四米高。

  ▼堡寨五:立于陡崖之上,大有一揽众山小气势。封闭堡寨,块石垒筑。

  ▼堡寨北墙。

  ▼堡寨南墙。

  ▼堡寨六:封闭堡寨,块石垒筑。东南角另有一座小型瓮城。下图为堡寨南墙。

  ▼堡寨门内情况。

  ▼堡寨门外情况。

  ▼堡寨东墙。

  ▼堡寨瓮城门内。

  ▼堡寨瓮城门外。

  ▼堡寨瓮城东南墙体建于巨石之上。

  ▼堡寨七:封闭堡寨,块石垒筑,面积很大,保守估计应有两千余平方米,堪比一座小城。下图为堡寨北墙。

  

  

  ▼堡寨东墙。

  ▼堡寨南墙外侧。

  ▼堡寨南墙内侧。

  ▼堡寨东北角。

  

  ▼堡寨东墙,一小段墙体砌在巨石之上,酷似一只灵龟。

  

  

  ▼堡寨门建于东侧。

  ▼堡寨八:封闭堡寨,面积较小,块石垒筑。

  

  ▼烽火台二:建于陡崖之上,可俯瞰周边情况。

  

  

▼台东南侧建于巨石之上。

  

  ▼台上可俯瞰寨九、寨十、烽火台三。

  ▼堡寨间墙体。

  

  ▼堡寨九:是十堡寨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块石垒筑。

  

  

  ▼堡寨西墙,立面高耸,残高可达2米。

  

  ▼堡寨北墙内侧。

  ▼堡寨南墙。

  ▼堡寨门在南侧。

  

  ▼堡寨十,毛石垒砌。可俯瞰军都陉。

  

  

  

  

  

  

 

  ▼远眺沟谷对面堡寨一。

  ▼远眺沟谷中的“人”字形长城及墩台。

  

  

  ▼烽火台三:在堡寨十东侧,“人”字形长城南侧有一烽火台,结构为毛石垒砌,白灰勾缝,应为明《西关志》记载的十二座烽堠之一。2022年北京市文物部门对此进行了考古修缮。

  

  

  

  

  

  四、元代摩崖佛造像

在上关城西段墙体下有一处元代摩崖佛造像,共三座石佛像。

昌平区文物管理所立文保碑记载内容如下:“该处文件为石壁上并列雕刻佛像三尊。其造型古朴,雕刻技法精炼,目前已有小部分风化。据推断为元代之作,是昌平区仅有的一处摩崖佛造像。”

  

  ▼元代摩崖造像,位于上关城遗址西段附近。

  


  

  

  ▼在长城墙体脚下还存有两座石础,块头很大,也不知是何代之物,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年的建筑是很雄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