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积沙成塔,实践真知——谈谈GLP-1RA的实践证据与指南变迁

 尚振奇 2023-02-02 发布于吉林




编者按



糖尿病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的不断积累和验证,新药物、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促进了糖尿病临床指南的不断调整和更新。为了让临床医生在繁忙工作之余迅速了解新指南、新证据、新技术,更好开展临床工作,中国糖尿病系列防治指南全国巡讲陆续开展。本刊特别专访了指南巡讲广州站会议主持人曾龙驿教授,就指南变迁及GLP-1RA的实践证据进行了分析,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曾教授怎么说。


日新月异,降糖理念不断更新



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糖尿病防治指南不断更新,ADA指南在原有每年更新的基础上还有更为细节的调整。而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从2003年第一版至今已进行了6次更新,是糖尿病规范管理的重要指导性文件。糖尿病治疗的理念始终围绕防止和延缓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进行综合管理。而血糖控制的理念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DCCT和UKPDS研究结果发布之前,血糖控制并无明确的目标,这两项研究的发布促使指南确立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7%为目标,进入强化降糖阶段。然而,随后开展的ACCORD研究、ADVANCE研究、VADT研究却得出不一致的结果——过分强化降糖增加不良结局甚至死亡风险。降糖治疗理念进入降糖兼顾低血糖风险的个体化降糖阶段。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Steno-2研究证实血糖、血压、血脂多因素共同管理可大幅降低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等风险,所以多因素管理成为降糖的重要方向。近年来,随着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和SGLT-2抑制剂(SGLT-2i)心血管结局研究结果的公布,糖尿病降糖治疗理念更加强调心血管结局导向、关注器官保护。同时,这两种药物在指南中的地位也不断攀升。最新糖尿病治疗路径,推荐个体化地进行药物选择,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高风险的人群,具有心血管获益的GLP-1RA或SGLT-2i被推荐为一线首选。

另外,血糖监测技术也经历了重大革新,从测定HbA1c,其可反映较长时间血糖水平但无法监测血糖波动;到动态血糖监测,测定方法更加精准;再到实时动态血糖监测,极大地提高了血糖监测的便捷性、有效性。近年来,TIR(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指标的兴起,使血糖监测进入了新时代。



创新为先,新型降糖药物多重获益受关注



谈到降糖药物,从动物胰岛素到人胰岛素再到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治疗逐步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低血糖风险低、更加安全;从传统口服药物磺脲、双胍类药物到DPP-4抑制剂,实现了降糖兼具安全性的药物研发方向;然而,近年来上市的GLP-1RA和SGLT-2i则是跨时代意义的新型降糖药物,循证证据表明其具有多重作用机制,安全性更高、降糖的同时兼具减重、心肾等多重获益,是推动指南由降糖向多器官保护更新的重要证据。同时,这两类药物应用方便,尤其是GLP-1RA周制剂,每周给药一次,极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实践真知,GLP-1RA临床证据分享



降糖疗效和安全性是降糖药物最重要的考量因素。那么,新型降糖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如何?GLP-1RA在多项临床研究中观察到具有显著的降糖疗效和安全性。在ADA指南中,其降糖效果被推荐为“高”。同时,其低血糖发生率低。GLP-1RA可作用于多个靶点,多项研究显示其具有减重、降脂、降压等多重获益。部分GLP-1RA(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的心血管结局研究显示其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而此作用主要来源于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善,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等。同时,在心血管结局研究中观察到部分GLP-1RA可降低蛋白尿,对肾脏同样具有保护作用。




实至名归,GLP-1RA在指南中的地位不断攀升



基于此,GLP-1RA在指南中的地位不断攀升,由三线推荐到二线推荐再到2019年ADA/EASD共识首次将GLP-1RA推荐为一线治疗基础上,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优先考虑用药。2020年和2021年ADA指南则将GLP-1RA的推荐进一步提升,对于合并ASCVD或心血管高风险的糖尿病患者,一线治疗的基础上,不论其HbA1c或控制目标如何,GLP-1RA均被推荐为优先选择。2022年,新版ADA指南公布,GLP-1RA跃居为合并ASCVD或高危因素的T2DM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同时,由于其多重获益,对于具有减重需求、低血糖风险需最小化的人群,GLP-1RA也被推荐为二线推荐用药。GLP-1RA是一类重要的降糖药物,其给药途径也在不断探索,例如司美格鲁肽口服剂型也即将上市,必将给患者用药带来更大的便捷。




总结



随着临床新证据、新技术的不段更新,糖尿病治疗迎来了重大变革,新型降糖药物使糖尿病治疗更加个体化、使治疗理念在降糖同时能够关注多器官获益,大大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其寿命。期待这些理念和药物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




图片

专家简介


曾龙驿 教授

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首席专家

图片
  • 广东省糖尿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流行病学与预防学组副组长

  •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基层慢病防治管理分会常委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 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华糖尿病杂志》编委、《中华国际医学论坛(电子版)——糖尿病专刊》常务编委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图片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