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凡事都不可穷尽——舒生读《论语》第162

 liuhuirong 2023-02-03 发布于湖北

一天,商汤散步时,看到一个人在野外四面张网捕鸟,还祈祷说:“无论从哪里来的鸟都能进入我的网。”商汤对捕鸟人说:“哎呀,太残忍了,鸟儿恐怕被你捕光了。”说罢,便拆掉三面的网。并小声祷告:“鸟儿啊,你们愿左飞就往左飞,愿右飞就往右飞,实在不想活了,就进入网里来吧!”诸侯和部落首领们听说此事,纷纷说:“商汤是一个好君王,他对飞禽如此仁慈,对人肯定更加仁爱。”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纲是网上的大绳,渔网横在上面那根粗绳子也叫纲,有个成语叫“纲举目张”,指的是拉起那根粗绳子,网就张开了。有人以为这里是指渔网,甚至怀疑是不是写错了,应该写“钓而不网”。其实,钓鱼、纲鱼、网鱼,是三种不同的捕鱼方式。纲和用拦河网网鱼一样,一根粗绳子横贯河流,把河拦起来,在纲绳下面挂的不是渔网,而是多个鱼钩。所以钓,是一根鱼线一个鱼钩;纲,是一根纲绳横贯河流,下面挂着一排鱼钩。孔子只用钓,不用纲。

弋不射宿。弋是射鸟的时候,在箭尾拴一根生丝,丝线的另一头,再拴一块石头。因为如果不拴个东西,鸟受了伤,飞落到别的地方,就找不到了。系一根丝线呢,鸟一飞,石头拽着它,一是它飞不动,二是它翅膀就缠在丝线上,掉下来了。所以有一箭双雕、一石二鸟的说法,不一定是一箭射中两只鸟,是两只鸟并飞,射中一只,但丝线缠住了另一只,两只一起掉下来了。一石二鸟,更不可能一块石头出去能砸中两只鸟,是指弋的时候,丝线缠住两只鸟,丝线后面那块石头就拽住了两只鸟下来。这么看,一箭双雕、一石二鸟,也不是小概率事件。

孔子弋不射宿,不射正在窝里睡觉的鸟,这是所有不忍。在捕鱼的时候,孔子“钓而不纲”;在射猎的时候,他“弋不射宿”。这样做是在告诉人们要对动物心存仁爱,不可滥捕滥杀,影响到动物的正常繁衍。孔子重视天人关系,主张万物和谐共存,并行而不悖。这种思想,就是所谓的“上天有好生之德”,不仅对人类自己,即便是对鸟兽,也应该心怀仁德、爱人悯物。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自然的索取都要讲求个度,如若过了这个度,那就是无道的表现。孔子此举,体现的是“取物以节”的思想,讲求的是节制欲求。节制欲望不是不要欲望。有人觉得这一句话是“比丑不比美,比恶不比善”,以小错为无错。其实不能这么理解,人为了生存而有欲望是没有错的,但欲望的满足不是无止境的。在孔子看来,人们欲望的满足不能以伤害仁德为代价。

秉持正确的行事原则,通过合理的手段,来满足某些欲望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些人欲壑难填,再多的物质和财富也难以满足贪婪的心。这种贪欲,就如洪水猛兽,不仅会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最终也会淹没自己。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有些人不是“钓而不纲”,而是“竭泽而渔”,不是“弋不射宿”,而是“一网打尽”,最后等待我们的一定是“寂静的春天”。那种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所获取的所谓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不能以金钱来衡量的,也不是用金钱可以换回来的。

孔子的时代,物质匮乏、民生艰苦,但智者都特别强调节欲。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都是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节欲能减少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能保证动植物的正常繁衍生息,这是一种仁德;节欲能积累财富,如果把这些物质“博施于民”,那更是大仁大义。

早在西周时期便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并设立了政府部门——虞官,对采伐林木和猎取鸟兽等行为进行严格的规定和监督管理。据《礼记》记载:“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就是说,孔子将不按时节砍伐捕猎,视为“非孝”,这种“孝”,曾子将其解释为“博施备物”的大孝。也就是可以理解为人类应该博施仁义,特别是对于哺育了人类的大自然,应当不让其匮竭,表现出一种生态智慧。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使用自然资源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取之以时,即顺应天时,不一次用尽,给后续发展留足余地、蓄足潜力。取之有度,即合理开发,不过度利用,准确把握好质变和量变的尺度。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无论是节欲也好,还是怜物惜命也罢,无论出于哪种目的,都是仁者之心,都是“取之有度”。恐怕不仅仅是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是这样,在人与人、人与组织的相处中,也要这样,凡事不可穷尽,穷尽便断了生路。

好的思想,千秋万代而不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