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遇事明言 2023-02-03 发布于广东

1

“二十一条”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之机,企图独占中国,于1915年1月18日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并要求中国政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二十一条”分为五号,主要内容有: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概不让与或租与别国;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的权益;将汉冶萍公司作为两国合办事业,中国政府不得自行处分;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等方面的顾问。后经过中日双方的协商,袁世凯最终于1915年5月25日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在日本胁迫下签订的“中日民四条约”,是袁世凯政府与日方围绕“二十一条”进行多次谈判最终确定的修正案。该条约由《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关于山东之条约》及另附的十三件换文组成。

2

筹安会

筹安会是杨度主导下建立的公开支持恢复帝制、实行君主立宪的一个团体。1915年8月,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六人联名通电全国,发表《筹安会宣言》:“我国辛亥革命之时,国中人民激于情感,但除种族之障碍,未计政治之进行,仓卒之中,制定共和国体,于国情之合否,不及三思。一议既倡,莫敢非难,深识之士,虽明知隐患方长,而不得不委曲附从,以免一时危亡之祸。”文中还进一步阐明:“清室逊位,民国创始,绝续之际,以至临时政府正式政府递嬗之交,国家所历之危险,人民所感之痛苦,举国上下,皆能言之。长此不图,祸将无已。”由这则宣言不难理解该会之用意,那就是指明仓促中创立的共和国体,并不适合中国之国情;尤其还把当时中国政治上呈现的种种乱象,归于共和国体。该宣言进一步表示,之所以组成此会,目的是“筹一国之治安,研究君主、民主国体,二者从何适于中国”。显然,这是为袁世凯的复辟帝制而制造舆论的行为,构成袁世凯走上帝制之路的一环。筹安会成立后,引起了各方强烈的反对。1915年10月15日,筹安会改名为宪政协进会,并通电宣告筹安会结束,并声称“此后本会方针,应注重立宪问题”。

3

府院之争

1916—1917年间发生的“府院之争”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发生的争端。这既是总统制与内阁制之争,也是北洋军阀利益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随后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组成新内阁。然而,双方在许多要发生激烈冲突,形成总统府与国务院互为对立面的府院之争,甚至成为北京政治主要的矛盾,导致政局极度动荡。1917年6月,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值得补充说明的是,教材中仅提及这一次“府院之争”。其后还曾发生第二次“府院之争”,指的是冯国璋与段祺瑞之争。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