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殊途同归:《大话西游》和《西游记》的“顿”、“渐”之别​

 徙竹散人 2023-02-03 发布于安徽

《大话西游》遭批驳,说是太荒唐,怎么能让唐僧成了个婆婆妈妈、啰里啰嗦的搞笑角色,还让孙悟空和妖精恋爱,其它不堪入目者数不胜数,反正是亵渎了经典。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硬要从表面处下手,难道经典就是一个和尚带着一个长着猴脸的人、一个长着猪脸的人和一条变成马的龙?这本身就是胡扯。所以,背后的意义通了没有,这才是关键。


  • 《大话西游》的禅宗内核

首先,电视剧《西游记》以及其拥护者损过《大话西游》,而《大话西游》的主创团队们却并没有损过电视剧《西游记》。《大话西游》被诟病最深的是至尊宝的爱情主线,那猴子能不能谈恋爱?

无论是《西游记》的孙悟空还是《大话西游》的至尊宝都没有成佛,而孙悟空在《西游记》所寓意的“唯识宗”里代表第六意识妄念,既是无孔不入之妄念便由得它疯。依我看,大闹天宫比起谈场恋爱情况要严重得多,若两者都只是个途径,那倒不如少点麻烦,选择一场恋爱的顿悟,没错,《大话西游》就是禅宗,反而是对根器要求得更高。

释迦摩尼佛也结婚,也生子,然后才出家,佛的第十弟子密行第一的罗睺罗就是佛在当太子的时候和妻子生的儿子。如此看来,至尊宝其实还不够疯,还要再没规矩些,不说像孙悟空那样搅个天翻地覆,人世间的滋味也得遍尝,不尝个通透,自己毫无体验,人的时候又如何让人信服?

《法华经》云:“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你若要度一个有酒瘾的,就得比他能喝,他才会服你,才会听你的;若要度一个有赌瘾的,牌就得比他打得还好,告诉他有猫腻,你永远赢不了,他才听得进去;若要度一个跳舞上瘾的,就得比他跳得更好,他才会觉得再练也是白练;若是碰到个大魔王,功夫一现,他就怕了,大魔王才会变乖……就是这样,否则干巴巴的道理一个字也进不到耳朵里去。

能做、会做而不刻意去做,依“缘起”而起用,“不刻意”便是不夹杂人意的“性空”,所谓“缘起性空”便是《金刚经》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站在不用的立场来起用,站在不悟的立场来悟。

既已“性空”,便无先入为主之“善恶好坏”之分,六祖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子曰:“吾未见仁者恶不仁者也。”


所谓“见全体”,就是晦明、阴阳两边都要见,但现在有些“正能量”着实“正”得有些过头。

  • 一个“反智”的事例

前两天有个“中国的女留学生在美国为爱染毒”的新闻,乖乖女是需要知道这世上有渣渣的,现在有人只能看好的,只能听好听的,听奉承,完全不了解世界的另一面,但无论想不想看,这个世界的晦暗面都存在。

这就是“是非之心”,按照孟子的说法,“是非之心”每个人生来就有,但它要经过验证,也就是说此心要经历真正的事务才能“由体起用”,否则又如何验证它的存在?如果一直浸泡在“是”里,那又如何去明辨“非”?

这个为爱试毒就是没有“是非”,“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很显然没有是非之心的这个女孩就是“无智”的,非常愚蠢,毒都可以吸,那可以说她的男友无论让她干什么基本上都会言听计从。

所谓“明辨是非”,就是取舍无碍,当断则断。实际临事第一反应就知道该不该做,这一念就是“是非”,再想,就必然走向反面的患得患失,想得越多,得失心就越重。

所以,诟病《大话西游》者,甚至不明白《西游记》背后的深意,自然无法懂得两者只是通往同一个终点的两条路。

  • “本体”的不同表现形式

再来看唐僧,《大话西游》中,唐僧的形象本身或许比孙悟空更招恨。在《西游记》中,唐僧代表自性本体,他很憨厚,但却在行为上招人恨——肉眼凡胎,完全不懂“第六意识妄念”的孙悟空的苦心,明白这个寓意了吗,最让人痛快的反而是胡作非为。

孙悟空真能降妖除魔吗?哪次不是这个菩萨那个仙翁的坐骑,这又说明了什么?意识中的控制无非是“以妄除妄”,更添一念,哪个焦虑的不是整日里想消灭痛苦导致的呢?妖魔鬼怪被带走后孙悟空代表的妄念就没了对手,自己就安静下来。


那么,怎么让菩萨、仙翁把它们带走呢?别想,一想妖魔鬼怪就又来了,此所谓“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大话西游》里的唐僧非常“恶心”,不但能“恶心”孙悟空,还能把小鬼“恶心”自杀,甚至观音菩萨也受不了他,从头“恶心”到尾。这个“恶心”只是他的方式方法,发心是没毛病的,因为关键时刻他愿意为孙悟空“一命换一命”。

  • 结束语

禅宗历史上的济公就是个寻常人看起来的“破烂”,看起来也不比《大话西游》的唐僧强多少,布袋和尚像个搬运工,表面上都不一样,并不妨碍里子的“不二”。

《西游记》成佛的方式是“转识成智”,也就是“八识转四智”,唐僧是第八阿赖耶识转大圆镜智,孙悟空则是第六意识转妙观察智智。八识是一个人身上所同时具备的,所以,这里的唐僧和孙悟空其实是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


《大话西游》的最后孙悟空附体至尊宝吻紫霞,成全了二人后自己立即出离,不再执着于至尊宝的肉体,既已“出缠”,便是老子所谓“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亦即“顿悟”。

而至尊宝看向孙悟空那一眼说“他好像条狗”,便是自己尚拘于身形之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