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鼎立到三家归晋

 广州玉 2023-02-03 发布于广东

三国鼎立

公元220年,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继任魏王,随后逼迫汉献帝退位,自立为帝(魏文王),国号魏;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自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三国鼎立正式形成之后,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文章图片1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以为关羽报仇为由,发兵攻打孙权,孙权怕魏国趁机南下发难,于是向魏国称臣,魏朝廷让孙权送太子入京作为人质,孙权不应。

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被孙权麾下大都督陆逊火烧连营,败走白帝城,同时,魏国听闻蜀军大败,加之孙权不愿送质子前来,意识到孙权并非真心依附,于是曹丕发动了他称帝后的第一次对吴战争

公元222年9月,曹丕命人从洞口、濡须、南郡三路同时进攻孙权领地。11月,孙权派遣和睦使者前往白帝城面见刘备,刘备也回派和睦使者去往孙权,吴、蜀开始逐步恢复友好关系

公元223年正月,魏军围攻南郡江陵数月不下,2月,从濡须进攻的一路被孙权麾下打败,不久后魏军中疾病流行,士卒战力大减,曹丕将众将召回。公元223年夏,刘备病逝,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

公元224年,曹丕发动第二次对吴战争,亲率水军乘龙舟南下,军至广陵,吴将徐盛用木头芦苇作疑城假楼,绵延数百里,又将舰船陈列在江中严阵以待,当时正好江水盛涨,曹丕无奈叹道,魏虽有武骑千,无所用之,未可图也。不久后就率军撤回。

公元225年,曹丕发动第三次对吴战争,再次率领水师南下,军至广陵时已是10月,曹军兵卒数十万,旌旗数百里,有渡江之志,但是当时天寒江面结冰,船无法入江,再加上吴军严兵固守。曹丕不由再叹,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随后撤军还师。

文章图片2

七擒七纵孟获。公元225年7月,蜀国南中雍闿、孟获、高定等人反蜀,诸葛亮率军亲自前往平叛,行军途中,雍闿被高定部下所杀,孟获收拢雍闿残兵,抗击诸葛亮。

孟获素来被南中当地各族所敬佩,诸葛亮便想活捉他(攻心为上),不久后活捉孟获,带他参观蜀军军阵,问他可服,孟获只说过去不知道蜀军虚实,才会失败被擒,现在知道了,我一定可以很轻松获胜。诸葛亮便将他放了回去,让他再战。凡七纵七擒,孟获这才服气道,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其子曹睿继位,是为魏明帝。(曹丕在位期间,大权独揽,严禁宦官、外戚干政,但是曹氏藩王封地经常变更,且没有兵权和治理权,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

公元226年8月,孙权听说曹丕去世,于是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江夏太守文聘率兵坚守,然而孙权的部队擅长水战,并不擅长陆战,文聘据城坚守,孙权无可奈何,只能撤兵。(江夏郡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占据江夏郡北部,孙权占据江夏郡南部)

公元227年,孙权进攻江夏郡的同时,另外派大将诸葛瑾、张霸攻打襄阳城。曹睿派司马懿率军前往支援,司马懿在此战中大败吴军,斩杀吴将张霸,曹睿封他为骠骑大将军许开府治事(有属于自己指挥的军队,可以培养亲信)。

文章图片3

诸葛亮北伐中原

公元227年3月,蜀丞相诸葛亮率诸军北驻汉中,准备北伐中原。临出师前,他上蜀帝刘禅《出师表》。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文章图片4

公元228年正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派赵云、邓芝占据箕谷作为疑兵,然后假称自己将从斜谷道发兵攻郿,实则亲率大军攻祁山,魏国天水(姜维为天水参军)、南安、安定三郡叛魏降蜀。魏国派曹真驻军于郿,张郃率步骑五万迎击诸葛亮。

蜀军先锋马谡与张郃战于街亭,因不听诸葛亮定下的策略而被张郃打败,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进军没有了落脚据点,只能攻占西县后无奈回蜀。马谡等人也因失守街亭而被全部处斩。

公元228年5月,魏攻打孙权,魏将曹休攻皖,司马懿向江陵,贾逵向东关,兵分三路攻打孙权。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以朱桓、全琮为左右督,各督领兵三万迎击曹休,在石亭大败曹休,魏军败退。

文章图片5

公元228年11月,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中原,诸葛亮听到曹休东下攻打孙权兵败的消息,关中空虚,上书请求再次北伐,是为《后出师表》(是否为诸葛亮所作存疑)。12月,诸葛亮围攻陈仓二十余日,陈仓守将坚守不降,后来诸葛亮因粮尽撤军。

公元229年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中原,攻占魏国武都、阴平二郡后班师回朝。

公元229年4月,孙权在武昌登基称帝,国号吴,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派使者前往蜀国,商议共尊二人皇帝之位的事情,6月,蜀国派遣使者前往吴国,恭贺孙权称帝。吴、蜀缔结盟约,两家联合抗魏约定中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司州以函谷关为界。

文章图片6

公元230年,孙权命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兵士一万,渡海寻求夷洲、亶洲,俘获当地民众以增加民力。7月,魏国大司马曹真上书攻蜀,出征后恰逢连日大雨,栈道断绝,于是还师。

公元231年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原,围攻祁山堡,在祁山堡东北修建卤城作为蜀军大营,造木牛运粮。魏国因大司马曹真有疾,便命司马懿领兵迎击,司马懿赶到后坚守不战,魏国诸将请战不被允许,嘲笑司马懿,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司马懿无奈,只得准许诸将与蜀军交战,诸葛亮派大将魏延、高翔、吴班分三路领兵作战,大败魏军。6月,诸葛亮因粮尽退兵,魏将张郃领命追击,在木门道中伏被箭射中,卒。

公元232年,魏国因辽东太守公孙渊与吴国交好,魏王曹睿命汝南太守田豫率青州诸军自海道进兵,幽州刺史王雄自陆道进兵,共讨公孙渊。屡攻不克,诏令罢军。

公元233年,辽东太守公孙渊派使者前往吴国称臣,孙权大喜,封公孙渊为燕王,命使者携带金银财宝、奇珍异宝等乘船渡海赏赐公孙渊,但公孙越又觉得吴国相距遥远难以依靠,于是杀了吴国使者,吞并金银财宝等,投降魏国。

孔明病逝五丈原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经过三年准备,第五次北伐中原,率数万大军出斜谷口,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4月,蜀军军至郿县,驻扎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孙权响应蜀国,亲率十万大军北上,但被魏明帝曹睿亲自率军打败。

文章图片7

魏将司马懿认为'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因此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草,令汉军自行撤退。魏、蜀两军相持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始终坚守不出。

司马懿从诸葛亮的下战使者口中得知,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食少事繁多,认为诸葛亮活不了多久。8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倒,病情日益恶化,不久就在五丈原军营病逝。

诸葛亮临终前,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商议,他死后秘不发丧,要他们整顿好军马从容撤退,让魏延断后。魏延与杨仪不和,在杨仪等人率军徐徐撤退时,日夜兼程赶到杨仪等人前面,并烧毁大军途径的栈道。之后魏延与杨仪交战,魏延部下因诸葛亮刚死,且错在魏延,都不听魏延的命令,士卒纷纷作鸟兽散。魏延携其子逃亡,被杨仪派去追击的马岱斩杀。

司马懿看到蜀军撤军,认为诸葛亮已经死了,于是率军追击,姜维击鼓整军,作出要出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诸葛亮诈死不敢再追,蜀军于是从容撤回斜谷,讣告发丧,后主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

历史上,诸葛亮一共只有五次北伐中原,其中出兵祁山战场只有两次,所以艺术作品里称诸葛亮北伐为'六出祁山'是有误的。

文章图片8

魏占辽东

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叛魏,魏明帝曹睿派人前去讨伐,征战不利,公孙渊自立为燕王,改年号为绍汉,设置文武百官,对鲜卑人封官授爵,让鲜卑人侵扰魏国北部边境

公元238年正月,魏明帝派遣司马懿再征辽东,公孙渊急忙向吴国求援,表示愿意称臣,孙权发兵,名为救援,实则想要伺机而动。司马懿军至公孙越大将杨祚屯兵的辽隧,杨祚坚守不出,司马懿佯攻其南,实则暗中渡水到他北面,直取公孙越的都城襄平。

7月,天降大雨月余不止,辽水暴涨,平地水深数尺,魏三军惊恐,欲撤围移营。司马懿下令,胆敢提出撤军移营者斩,军心乃定。雨停后,魏军再次围攻襄平,公孙渊请降,司马懿不许。不久后城破,公孙渊携子及数百骑逃走,魏国占据辽东地带

文章图片9

司马氏辅政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病重,立曹芳为太子,托孤于曹爽、司马懿。不久后曹睿病逝,曹芳继位,时年8岁曹爽、司马懿辅政

此后几年,魏蜀吴三国间偶有征战,或平定境内叛乱,但都不是大型战役。

公元247年,魏国大将军曹爽专擅朝政,骄奢无度,与何晏等纵酒作乐。司马懿上书魏王曹芳请求告老养病,获得同意后,司马懿一面在家假装养病,一面暗中培养心腹准备诛杀曹爽。

公元2484年,曹爽党羽河南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前来向司马懿辞别,顺便观察司马懿是不是在装病,司马懿令两婢服侍。持衣,衣落;指口方渴,侍婢进粥,懿持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而后李胜向曹爽报告司马懿年老将死,曹爽便不再防备司马懿。

文章图片10

司马懿剧照

高平陵事变,司马氏夺权

公元249年正月,魏王曹芳至高平陵祭扫魏明帝陵墓,曹爽一派等人随行,司马懿趁机关闭都城城门,占据武库,屯兵洛水浮桥(司马懿长子司马师本就统领一部分京城禁卫军,再加上司马懿暗中蓄养的心腹)。随后派人送奏章给魏王曹芳,称曹爽兄弟二人有谋逆之心,请曹芳罢免大将军曹爽的兵权,曹芳年幼不知如何是好。

魏王无法决断,于是司马懿派人前往劝曹爽说,只是罢官而已,他可以对着洛水起誓。曹爽部下纷纷劝他带着魏王前往许昌,召集四方军队一起辅佐魏王,曹爽沉默不应,考虑良久后投刀于地说,我亦不失作富家翁。

司马懿将城门打开,曹爽将魏王送回宫中,兄弟二人回到家中,司马懿派兵卒围住曹爽居所,四角起高楼监视曹爽等人举动,几天后,司马懿以阴谋反叛罪,将曹爽兄弟及其部下等人捉拿入狱,不久后斩首,夷三族。

此后,司马懿独领朝政,曹魏政权实际已归司马氏集团,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长子司马师任大将军。

文章图片11

孙权死

公元252年4月,孙权逝世,其子孙亮继位,时年10岁,太傅诸葛恪等人辅政,将占据了沿江军事重镇的孙权其他子嗣迁徙到内陆。12月,魏大将军司马师派人南下攻吴南郡、武昌、东兴等郡,吴太傅诸葛恪领兵救援。双方战于东兴,时天寒大雪,魏军在营帐置酒宴饮,吴兵解甲赤身,唯戴头盔携刀盾,沿堤前进向魏军发动奇袭,魏军大败。东兴一路兵败后,其余两路兵马也随之撤军。

公元253年3月,太傅诸葛恪不顾诸臣劝阻,发兵二十万围攻魏合肥新城,久攻不下,吴士兵疲劳,疾疫流行,病者大半,死伤涂地,诸葛恪因攻城不利迁怒于部将,士卒皆怨,而后魏援兵到达,诸葛恪撤军。

吴军北伐,大败而归,而诸葛恪却晏然自若,不以为意,吴人皆怨诸葛恪。10月,吴武卫将军孙峻以吴人多嫌怨诸葛恪为由,与吴王孙亮合谋将诸葛恪斩杀。此后,孙峻被任为丞相、大将军,专擅吴国朝政。

司马昭之心

公元254年9月,司马师联合朝中诸大臣上书郭太后,言及魏王曹芳年长不亲政、沉迷女色、废弃讲学、弃辱儒士等行为,要求废黜其魏王之位,得到许可后,曹芳被废,封齐王,搬出洛阳,在河内郡建齐王宫。随后司马师与郭太后商议,立东海定王曹霖(曹操之孙)之子曹髦为魏王

公元255年正月,镇东将军毋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因司马师擅行废立而举兵反叛司马师率军前往平叛,毋丘俭被杀,文钦逃走后投奔吴国。平定叛乱后在洛阳因眼疾加重去世,其弟司马昭继任大将军之位,专揽国政。

公元257年,忠于曹魏集团的诸葛诞在淮南叛乱,占据寿春,向吴国称臣,与吴国联合,司马昭见其声势甚大,恐危及司马氏集团,于是率军亲征寿春。

寿春是淮南军事重镇城防极其坚固,诸葛诞手握重兵,同时又有吴军支援,司马昭决定采用围而不攻的策略。先是击退了前来救援寿春的吴国军队,然后围寿春不攻,等待寿春守军粮草耗尽。

文章图片12

诸葛诞援军被击退,城内又缺乏粮草,在司马昭重兵围困下,寿春守将发生内讧,吴国援军将领文钦被诸葛诞杀死,文钦之子请降于司马昭,司马昭纳降并赐爵封侯,寿春守军见连文钦之子都能不被杀(司马昭之兄司马师曾因文钦叛乱导致眼疾加重而去世),于是纷纷出城投降。

司马昭见叛军已成土崩瓦解之势,于是趁机发动猛攻,斩杀诸葛诞。

公元257年4月,吴王孙亮亲政孙綝的上表奏章,多次受到他的质问(此前掌权的丞相兼大将军孙峻因受魏降将文钦怂恿攻魏,途中梦为诸葛恪所击,恐惧发病而死,其弟孙綝接替其位掌权)。二人政见不一矛盾重重

公元258年,吴王孙亮想要诛杀孙綝,失败后被孙綝废黜为会稽王,孙綝转而拥立孙休(孙权第六子)为吴王。孙休继位后,在左将军张布等人的协助下击杀孙綝。

公元260年,曹髦作为曹氏宗室被拥立为魏王后对司马氏兄弟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曹髦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打算率领宫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得知后,便派心腹指使曹髦身边武士弑君,将曹髦击杀。随后司马昭与大臣们商议后,立曹奂(曹操之孙)为魏王。曹奂名为皇帝,实为司马氏的傀儡。

文章图片13

曹髦剧照

蜀国之难

公元261年,吴国派使者出使蜀国,当时蜀国宦官黄皓专权,趁大将军姜维在外征战,蛊惑后主刘禅享乐,辅国大将军董厥和卫将军诸葛瞻(诸葛亮之子)都无法将其解决。吴使者回去后回报,蜀汉朝无直言,民有菜色,而不知祸之将至。

公元262年,姜维第十一次北伐,攻入洮阳境。魏将邓艾率军迎战,抓住蜀军远征战线冗长,补给困难难以持久的弱点,在洮阳以东以逸待劳,一举击溃蜀军,。

此战后,蜀军实力大减,只能转为被动防御态势,而姜维因多次北伐失利,又与朝中权臣宦官黄皓交恶(姜维曾劝后主刘禅诛杀宦官黄皓,没有被答应),不敢回成都,于是撤退后驻守在沓中,屯田避祸

姜维北伐

蜀国地界地险民强,易守难攻,只需死守消耗魏军,不至于过早被灭亡。而以攻代守,积极北伐,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这也是诸葛亮在世时就定下的战略。

公元238年-公元262年,姜维延续诸葛亮的战略,一共北伐十一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虽然成功将魏军卡在秦岭一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损耗了蜀国国力。

文章图片14

究其北伐原因,一方面是延续诸葛亮的策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诸葛亮死后,蜀汉人才凋零严重,朝政逐渐被奸臣把持,其中以最受刘禅宠爱的宦官黄皓最为突出,诸葛亮死后由董允任丞相一职,董允在世时,还会斥责黄皓,让其不敢有所作为。

董允死后,朝中再无大臣可以制衡黄皓,后主刘禅听信黄皓之言,亲小人而远贤臣,姜维曾劝刘禅诛杀黄皓,刘禅不答应,黄皓忌恨姜维,屡屡想先夺姜维兵权然后谋害他,姜维为了保住兵权,只能不断领兵出征。

后世对姜维北伐的行为褒贬不一,贬低的认为姜维连年征战,损耗国力甚巨,是蜀国衰弱的导火索,蜀国、魏国国力本就敌强我弱,魏国经得起国力损耗,但蜀国耗不起。

赞赏的认为姜维在优秀将领缺乏的情况下,一人要担负起统帅,大将,参谋的全部职责,以攻代守,还能取得多次胜利,足见其用兵水平,唯二败绩还是败在兵力、补给都远胜自己的魏国名将邓艾手中。

此外,虽然北伐导致蜀汉兵疲民困,但同样的,作为战败次数更多的魏国一方,损耗肯定更为严重,姜维的北伐,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不断衰退的蜀汉政权,缩小了蜀魏两国之间国力的差距。

文章图片15

姜维剧照

蜀国灭亡

公元263年,司马昭兵分三路大举进攻蜀国西路由征西将军邓艾领兵三万从狄道奔赴甘松、沓中,以牵制姜维;中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领兵三万从祁山奔赴武街、桥头,断绝姜维的退路;东路由钟会统兵十万余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奔赴汉中,攻汉中诸城。

姜维得知钟会正要领兵进汉中后,上表刘禅派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然而宦官黄皓听信鬼神补祝,告诉刘禅敌军不会到来,等到钟会兵进骆谷时,才连忙派张翼、廖化前去驻守,可去时阳安关和阴平桥头均已失守。

西路。邓艾派人分别从东、西、北三面进攻沓中的姜维,但姜维获悉钟会已进入汉中,担心阳安关失守,剑阁孤危,便且战且退,希望赶快赶到剑阁援助,但退路被魏军中路诸葛绪部截断,于是率军绕至诸葛绪后方,假称要攻诸葛绪后方,趁诸葛绪惊惧后撤之时,越过阴平桥头南撤,与廖化会合后赶赴阳平关,得知阳平关失守后,全军退守剑阁,抵抗魏军。

东路。钟会进入汉中后亲自领兵攻打乐城,派胡烈领兵万余去对更加险峻的阳安关采取牵制性进攻,然而阳安关守将傅佥力主固守待援,而另一守将蒋舒(曾因降职而心中不满)假称要出城与敌军交战,实则出城投降,随后蒋舒大开城门,魏军进关,傅佥力战而亡。

文章图片16

阳平关攻下后,钟会命麾下李辅和荀恺各领兵一万围攻乐城的王含和汉城的蒋斌,自己率剩余兵力直奔剑门关。

剑阁,西有相连的小剑山和大剑山,地形险峻,道小谷深,易守难攻,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姜维等蜀将在此列营守险。钟会等魏将也在剑阁前会师,前有剑阁雄关,寸步难进,后黄金、乐城、汉城三地要隘久攻不下,东溯汉水,双方在剑阁前对峙,魏军数攻不利,但剑阁又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不能放弃,加上魏军粮食不继,军心开始动摇。

此时魏将邓艾献计,魏军可以派遣部队从阴平绕小道攻涪城,这样姜维若从剑阁来援,则剑阁势孤易破,若蜀军不援涪城,涪城兵少易破,待魏军攻破涪城后,既可以切断姜维后路,还可直指成都。

邓艾的计策被采纳,并由邓艾本人执行,10月,邓艾率万人自阴平道,一路凿山通道,造桥作阁,遇到绝险处就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终于通过了阴平险道,到达江油。

江油据石门,临涪水,一面大江,三面悬崖,是和剑阁齐名的天险,但蜀国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畏战而降。于是邓艾率魏军乘胜向涪城进发,蜀国知道消息后,刘禅命诸葛瞻(诸葛亮之子)率军前往拒敌。

文章图片17

诸葛瞻达到涪城后止步不前,尚书郎黄崇劝告诸葛瞻速速前行,占据险要,不要让魏军进入平地,屡屡进言,但诸葛瞻不为所动,依旧屯驻涪城止步不前。邓艾军至,诸葛瞻前锋军与邓艾交战被打败,诸葛瞻立马引兵自涪城后撤一百多里,退守绵竹把涪关险城拱手相让。

邓艾追击至绵竹,派人致书劝降诸葛瞻,诸葛瞻怒斩使者,随后邓艾派其子邓忠、将领师纂从左右夹击绵阳蜀军,二人首战失利退回,邓艾大怒斥责二人,扬言要将其斩首示众,二人回军再战将功补过,大破蜀军,斩诸葛瞻

绵竹失守后,邓艾顺势直奔蜀都成都,蜀国君臣闻魏军到来时,皆不知所措。大臣谯周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11月,刘禅开城投降,同时遣使令姜维等投降,蜀国正式灭亡。

而坚守剑阁的姜维,虽然听闻邓艾率兵偷渡阴平,但是得知诸葛瞻率成都卫戍军拒敌,虽然担忧诸葛瞻的领兵能力,但认为诸葛瞻带领着蜀汉最精锐的兵马,而且兵马超过邓艾一倍,即使不胜也不会失败,因而未派援军回援,专心带兵在剑门关对付三倍于自己兵马的钟会军。

姜维得知刘禅投降后,部下军士拔起刀剑挥砍石头发泄心头的愤怒,但无可奈何,随后率军向钟会投降。

乐不思蜀

公元264年,原蜀王刘禅被送往魏都洛阳,被魏国册封为安乐公,一次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席间歌舞升平,偶而夹着蜀中乐舞和哀婉的亡国之音。蜀汉降臣为之伤感。惟独刘禅喜笑自若,无动于衷,尽情欣赏。几日后,司马昭便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地?'刘禅不假思索地说'此间乐,不思蜀'。

文章图片18

刘禅剧照

司马炎篡魏

公元264年,司马昭因灭蜀有功,被魏王曹奂封为晋王。公元265年8月,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随后逼迫魏王曹奂禅让帝位于他,司马炎登基为帝,国号晋

司马炎登基后,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政权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

公元269年,司马炎开始筹备灭吴,派王浚于益州大造船舰,以羊祜镇守襄阳与镇守江陵的吴将陆抗对峙。镇守襄阳的羊祜在今后十年里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一方面缮甲训卒,广为戎备,做好了伐吴的军事和物质准备。

吴国灭亡

公元264年,吴王孙休逝世,其子年幼,群臣鉴于蜀国之亡,认为主少国危,便决定立一个年长的君主,于是拥立孙皓(孙权之孙)继位。孙皓继位初,抚恤人民,开仓振贫,被称为明主,但很快就变得粗暴骄横、暴虐治国,又好酒色,从而民心丧失

公元279年11月,司马炎发兵二十万,分六路大举进攻吴国,因为东吴尚有兵力二十余万,就兵力对比而言,晋军南下的兵力并不占多大优势,只是吴军兵力分散于沿江和江南各地,晋军要分路予以各个击破,才能迅速灭吴。

文章图片19

公元280年正月,晋安东将军王浑进军横江方向,占领高望城,推进至横江以东,夺占了渡江的有利渡场,吴将多数投降

2月,吴王孙皓命丞相张悌率军渡江迎战以阻止晋军渡江,张悌军渡江后,遇到王浑部将张乔率七千兵马,将其包围后,张乔假称请降拖延时间,张悌放过了张乔部,率军继续前进,不久后就遇到了王浑主力,两军交战,吴军大败而退,张乔部又从后方夹击,张悌等人力战而死。

3月,晋龙骧将军王浚、安东将军王浑、镇军将军司马伷等多路晋军,渡长江直奔吴国京都建业,而吴国内部已分崩离析大臣们交出印绶符节前往晋军军中投降,吴王孙皓派出的迎击部队望风而降再派将领迎战士卒却在一夜之间逃散一空

吴王孙皓反绑双手、拉着棺木,前往龙骧将军王浚军门投降。

至此,东吴政权宣告灭亡,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了全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