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松昆谈绝句创作布局法

 杏坛归客 2023-02-03 发布于山东

一、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绝句创作的最基本的方法。首句为起句,次句为承句,第三句为转句,末句为合(结)句。许多诗词大家多有论述。有的把起承转合比作打排球。一转就是头两句,二转是第三句,扣球得分是末句(结句)。

还有把超承转合比成撑杆跳。第一、二句好比持杆助跑,第三句是撑杆腾空,第四句为翻身落垫。

还有的把起承转合比作说相声的垫支刨抖。所谓垫就是铺垫,所谓支就是把听众的注意力引向别处,把包袱系紧。所谓刨,出人意料地解开包袱,引人发笑。抖就是抖落包袱,阐发事物的可笑性。这与绝句的起承转合有些类似。

还有的说得更通俗易懂。起就是"开始说",承就是"接着说",转就是"换句话说",合就是"所以说"这个比方说得很形象透彻。

以上用四个比喻来诠释绝句的起承转合,我们从中悟出些道理。就是说绝句的头两句作引子,作铺垫,可以平淡不一定出彩(也有例外),第三句很关键,它须另辟蹊径,结句精不精采,很大程度在于转句。结句一般说是诗眼儿,是精华部分。许多诗能被读者记住,大多是诗中的警句(诗眼儿)。用诗人刘庆霖的话来说,就是把绝句的结句打造成"上帝"来拯救平淡无奇的前三句,以便全诗大放光彩。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起承转合的创作方法,不妨晒晒我近日写的几首绝句,以供切磋。

1.人在旅途(新韵)

人生之旅涉长途,水秀山青碧野舒。

待到黄昏回望处,时光最美总倏忽。

2.过凤凰山玻璃栈道

盘桓栈道老秋缠,千顷丹枫似火燃。

深谷流云铺脚下,最危险处最安全。

3.送别

送别槐花香洒郊,寻常打扮也时髦。

裙红衣白似帆影,我那目光如浪涛。

4.说荷

盛夏风华香满塘,晚秋叶败付严霜。

世间万物皆如此,莫以枯荣论短长。

5.抓蝲蛄

趟破流云踩乱天,抓鱼捉蟹趣悠然。

受惊蝲蛄迅逃匿,后退原来是向前。

6.登凤凰山(新韵)

云遮雾罩峭崖松,栈道盘桓涧水鸣。

登上攒云峰觅路,无人到处是前程。

7.跳皮筋(新韵)

花样翻新脚步欢,天真摇曳旧庭园。

虽然玩具过于陋,快乐原来是简单。

二、蕴意串联法

何谓蕴意串联法?即用几组结构相同或相似词句描摹出景物的本质特征。结构相似最少有两项,抓住内在联系,围绕一个中心"蕴意"。先写某个特征,再用相同结构写出另外特征。可以实绘,也可以虚摹。用此法创作绝句时,常兼用对仗以示工整、优美,相当于律诗中间两联。以前人们把这种布局方法称为"并列对合法"即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出四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这种方法工整而优美,写起来难度较大。对仗两联中的第二联往往运用流水对。用"蕴意串联法"取代"并列对合法“解决了"并列式"不足之处。"意"指思想感情,是诗的精神内核。"蕴"描绘诗的含蓄特点,重暗示,不明说。"联"指并列的形象,是诗的物质外壳,"串"是结构线索,能一以贯通全诗。

我们来欣赏一下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的是诗魂,使其构成统一意境,四句景语完整地表现了诗人那种细致复杂的内心思想活动。

再品味下列几首诗:

1.

雨后樱花初表白,风前柳叶正垂青。

山多坎坷云安慰,泉有叮咛石细听。

(杨逸明)

2.

露滴蝉声亮,云揩山色幽。

开窗临水墨,落款一行鸥。

(宋华峰)

3.

耕夫稍息饮微酡,新妇花溪唱浣歌。

日脚穿窗猫戏影,稚儿梦笑似弥陀。

(庄效东)

4.

莺歌悬翠柳,鹭影响芦塘。

皓妪扭霞彩,皤翁钓夕阳。

(陈松昆)

三、情景相生先染后点法

情景相生点染布局,因情而异。这是一种把抒情议论同写景叙事统合起的结构布局法。抒情议论是"点"即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表明诗作的主题思想。写景叙事是"染"是通过形象的描绘和具体的叙述揭示诗作主题。具体则因情而别,根据诗人对生活的体验和表达的需要,可以演化不同的结构方式,进行不同的创新。常见的组合构造有:先染后点式,先点后染式,点染交替式,先议后描式,先叙后议式,先议后叙式,先叙后抒式等。

下面我们来探讨情景相生先染后点布局法布局要领。比如创作一首情景相生的绝句,前两句写风景或事实,后两句抒情议论。风景和事实是议论的根据,触景生情,就事生议,那就不会空发议论。诗中议论应观点新颖,见解高超,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以收警策动人之效。

例如杜甫《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此诗是先叙事后议论的布局法。诗的前两句写那悠扬动听的乐曲,天天从花卿家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可见花卿家的乐队规模之大和演奏的旷日持久,这是一个部将所不应有的。后两句是发议论,这样美妙仙乐只应天上才有,我们人间能听几次呢?后两句弦外之音,是说这样规模宏大的乐队只应皇帝才有,你一个部将竟也在家里使用。此诗柔中带刚,寓讽于谀,十分得体。

请阅读下列作品:

1.春日偶成

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宋.程颢)

2.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广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唐.李白)

3.乡愁

朝染青丝霞满天,欲归桑梓万重山。

霓虹闪烁千般好,不若故乡一缕烟。

(黄桂珍)

4.秋窗晚望怀友

满城灯火乱如蝶,雨打秋槐一径斜。

老友半年不曾聚,算来只距两条街。

(江岚)

5.花果山

花果山林着盛装,村姑巧手剪秋光。

猴王到此迷了眼,直把他乡作故乡。

(陈松昆)

6.海边遐思

鸥飞浪涌逐帆樯,红翠椰风送暗香。

小憩长亭心自逸,人生能醉几斜阳。

(陈松昆)

7.端阳送别

故地端阳忆旧游,槐香送别小桥头。

卿之芳体似帆影,我那且光如水流。

(陈松昆)

8.暮归

藏溪村柳抹霞红,野路暮归披惠风。

夕照苍山浑一体,最温馨处总朦胧。

(陈松昆)

四、情景相生先点后染法

情景相生先点后染,这种布局与情景相生先染后点布局,在内容排列次序上正好相反。它是先发表议论,而后写景或叙事证明。议论与叙事写景有相辅相成作用。

例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写刘禹锡贬官朗州后,是一首写秋天的诗。古代文人感物兴怀,逢秋而悲寂寞,感叹身世,寄情于诗文是常态。但刘禹锡对秋天却别有一番与众不同的感受。他这首诗不是悲秋而是颂秋。诗的一开始,就一反悲秋的常态,提出诗人自己的独特看法:"秋日胜春朝"。他认为秋天要胜过明媚的春天。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他用明丽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壮阔的秋日图景。

诗人将天高气爽的白鹤凌云的景色与充满诗情的襟怀熔铸在一起,洋溢着豪迈之情。这首诗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挫折后,不气馁,不失望,相反仍乐观向上,坚持理想,继续向前。这首诗用最简约的手法表现了完整的意境、感情。诗人抓住了白鹤凌云这一象征大好秋光的典型景物与自己诗情之旷远作为一实一虚的情景来描写。这种写法既是以偏概全,也是以少胜多,笔墨简约,而艺术效果极佳。

情景相生点染布局的特色,思维的关键是点中染,染中点。表白看先染后点,先点后染都有先后关系,实质上二者是藕断丝连的。这两种形式的要义是要点出新意,点出趣味,点出景致;染出语境,染出情感,染出韵味。

请读下列作品:

1.晓出净慈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

2.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晚宿分与读书灯。

(宋.王禹偁)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

4.自乐

老来不叹近黄昏,且把深秋做早春。

夜读兴浓诗下酒,珠簾常捲月为邻。

(刘章)

5.迎鸡年诗三首(其一)

休拿量小喻鸡肠,我爱金鸡胜凤凰。

引颈一啼红日起,人间无处不辉煌。

(刘章)

6.雪梅(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宋.卢梅坡)

7.贺无心七秩大寿

昔日七十称古稀,而今百岁不足奇。

余年玉体勤珍重,鲐背凭栏共赏菊。

(陈松昆)

8.致外孙

敏赫智商堪一流,每逢科考占鳌头。

泛舟学海南洋去,赠与同窗几缕愁。

(陈松昆)

五、顺承并列合用法

一首诗的四句按顺序描绘出连续的景物或场面的状况,形成一种接力式。这样的布局叫"顺承并列合用式"。

特别注意,顺承不同于并列,并列的两句诗句是互相对待,成平行雁式排列。顺承关系的诗句是连续而下,成相继的鱼贯式排列。简言之,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起承法后两句用对仗法;或前两句用对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用顺承法时,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等。用并列法时,一般要用对仗句。这种方法就相当于一首律诗的第一联同第二联或第三联同第四联组合成一首绝句。

我们来赏读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风中。

王卿是作者的好友,以前常一同攀林登山,赋诗抒怀。后来南北一方,作者对他非常想念。读这首小诗,我们仿佛浮现诗人韦应物的形象:见到他正在拾阶登楼,对景吟唱。诗人目睹四野一片荒凉景象,感慨万端,不由得想起以往与王卿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脱口唱出一二两句"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第一句说现在不能一起登阁而生恨,第二句"楚云"指南方,"沧海"指北方。这句说因为相隔之远。一二句在逻辑上存在着因果关系。运用的是承接法。后两句使用对仗句表达登楼目见的景象:"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秋山之下,只余稀落几家人在捶洗衣服,人民四处流亡,州中已空无人烟。寒雨之中一郡但见荆棘丛生,不见庄稼。这两句表现出兵乱后整个民生凋敝,四野荒凉景象。这两句用的是并列布局法,而且对仗工稳。

数量词"数家"与"一郡"相对,名词"砧杵"与"荆榛"相对,词组"秋山"与"寒雨"相对,方位词"下"与"中"相对。对仗工稳。

请阅读下列作品:

1.绝句二首(之一)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唐.杜甫)

2.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

3.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夜过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宋.赵师秀)

4.寄兴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南宋.戴复古)

5.咏菊

叶有坚贞绿,花无谄媚红。

陶公茅舍外,淡淡笑秋风。

(陶建峰)

6.秋望

忙里偷得半日闲,秋山野望饮清泉,

红黄两叶纷纷雨,雁阵一行淡淡烟。

(黄惠云)

7.月湖兴游

花影溪桥近小楼,烟光竹径锁满幽。

风梳两岸三春柳,月映双湖一叶舟。

(谢君度)

8.晚晴

燕剪柳绦瘦,蝉鸣梧叶肥。

黄昏寻赋去,拎取彩云归。

(陈松昆)

9.秋感

篱前金菊迷人眼,霜后丹枫醉夕阳。

老叟无忧秋已老,掀开暮色品炎凉。

(陈松昆)

10.小时候过小年

那阵小年真热闹,秧歌花鼓踩高跷。

哥挑两块麦芽脆,我选一方粘豆糕。

(陈松昆)

六、对立构思法

用对立构思法作诗,即把性质相反两件事或情况迥然不同的两种景色写在一首绝句里,以进行对比,将事物的联系与区别,通过相互对照,突出各自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从而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用对立构思法作诗,能显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说服力和表现力。在正反两方面对比中妍媸立见,善恶分明,诗人虽不着议论而旨意自明。

常用的对立构思有:悲喜对立构想,贪富对立构想,盛衰对立构想,贵溅对立构想,劳逸对立构想,善恶对立构想等。诗人作今昔对立构想时,第一句往往用"忆昔","去岁","别时""旧"等词语开头。第三句中往往用"今日","如今","而今"等词语,来点明时间的不同。

我们来读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在赏析之前,先说说这段传奇故事:诗人应试长安未第,在桃花盛开的春日,崔护来到城南郊外散心,因口渴,向村边一户人家讨水喝,于是见到了一位美丽的少女,两情脉脉,却未便深谈。少女和桃花交相辉映,虽短暂的一瞥,却给诗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令他难以忘怀,回味不已。第二年同一时间,诗人又寻觅旧踪,却见这户人家门扉紧闭,杳无一人。只有桃花依旧在春风里孤独寂寂寞开放,他不胜惆怅,在门上题写此诗而去。

"去年今日此门中"首句看似平平而起,却分外深沉。交待时间是去年的这个时候,地点就是这户人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使诗人这样刻骨铭心,造成悬念,使读者期待解秘。

"人面桃花相映红"原来是此中一位青春少女。写"人面"与"桃花"相映红。是花映人还是人照花,似实似虚,亦真亦幻。

"人面不知何处去",寻艳不遇,是多么令人扫兴。

"桃花依旧笑春风"物是人非,令诗人怅然若失。"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两幅场景鲜明对比,深刻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请阅读下列作品:

1.再经胡城县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唐.杜荀鹤)

2.题惠照寺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唐.王播)

3.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宋.张俞)

4.别诗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南北朝.范云)

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唐.杜甫)

6.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李绅)

7.乡愁

霜染青丝霞满天,欲归桑梓万重山。

霓虹内烁千般好,不若故乡一缕烟。

(黄桂珍)

8.枯荷

常忆风华香满池,而今一望尽残枝。

世间唯有我知尔,过眼荣枯一笑之。

(陈斯高)

9.致吟友

魁星楼下始相见,动乱年光形影随。

君换戎装书格律,我骑垅播自由诗。

(陈松昆)

10.学诗断想

早岁不识格律体,平平仄仄惹烦忧。

而今熟路轻车驾,仄仄平平竞自由。

(陈松昆)

七、末句以景寓情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或写景或叙事,而第三句多数写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其第四句不继续抒情,却以景作结。这样的布局法,就叫做"末句以景寓情法"。这种布局方法的好处是,既能补充前面写景叙事之不足,又能把难言难状之情蕴藏于景物之中,以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我们来鉴赏一下元禛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言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唐宪宗元和十年八月,诗人的好友白居易因宰相武元衡在京城被人刺杀,上疏亟请追捕凶手,查清这件事。陈词急切,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当时诗人被贬通州,正卧病在床,听到这一消息,心情非常难过,立刻抱病写下了这首诗远寄江州。

诗中第三句"惊"是心理状态。第四句如果写成"无言独立望寒窗"或"泪流不尽望寒窗"等虽然合乎规律,但这是实写,状其外形,内涵浅淡,远不如"暗风吹雨入寒窗"一句以景结情好。这样以景语作情语,哀情抒哀情,就能使诗人对白居易的被贬一事究竟是婉惜,是悲痛,是愤懑,均蕴藏于景悟之中,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补充,这就使末句诗味隽永,耐人咀嚼了。

请阅读下列作品:

1.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唐.韦应物)

2.楚妃怨

凉风绕树秋,长河络天碧。

深宫悄无人,月暗沙鸡立。

(宋.王郁)

3.野步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宋.周密)

4.寻隐者不遇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

(宋.魏野)

5.安乐窝

半记不记梦觉后,似愁无愁情倦时。

拥衾侧卧未欲起,帘外落花撩乱飞。

(宋.邵雍)

6.邓世昌将军殉国110周年祭

舰毁人亡恨未消,诗魂长为国魂归。

只缘曾柒将军血,碧海今犹涌怒涛。

(刘多寿)

7.山行归来戏成三绝有赠

语也温存笑也甜, 聚如春梦散如烟。

相思有泪名成血, 洒向千山染杜鹃。

(王恒鼎)

8.仲秋月夜垂钓

金风初起夜微凉,隔岸飘来野菊香。

该放下时皆放下,长竿独钓一潭霜。

(唐统芳)

9.谒周桓将军故居

方碑一处立坡沿,紫燕翻飞剪柳烟。

缱绻乡愁犹未了,枝头红杏掩山川。

(陈松昆)

10.忆旧

边城松翠菊花黄,汉子四条频举觞。

兴尽相扶归忘路,夕阳一朵配胸膛。

(陈松昆)

八、倒叙突出重点法

一般来说,诗歌咀嚼的重点在后两句。在一首绝句中,如果把后发生的事情放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放在后面写,这都为突出先发生的事情而安排的布局法叫"倒叙突出重点法"。

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首先我来理解一下诗的意思。此诗的意思是:月亮落了,乌鸦啼过,清霜满天。江枫和渔火伴着乡愁入眠。听那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半夜的钟声飘进旅客的游船。

写作这首诗照事理发生的一般顺序,应先说睡不着觉,再听到半夜钟声,最后说天亮前的月落乌啼。作者却与此相反,而采取倒叙的写法,先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再说"江枫渔火对愁眠。"最后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有了这所著名的寒山寺,便带历史文化色泽,增强枫桥的诗意美。引起人们的遐想。而"夜半钟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给人以肃穆的感受,启发人对人生的回忆和反省。这夜半钟声放到末句,使全诗的神韵得到完美的表现,具有无形动人的力量,末句是此诗要突出的重点,由此可见,倒叙突出重点布局法,为不少诗人所采用,是有一定道理的。

诗人采用此法时,往往第三句使用"犹然","昔日","犹记","却忆"等词语以说明后两句是先发生的过去的事情。

请读下列作品:

1.集灵台二首(其二)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唐.張祜)

2.秋闺思

碧窗斜月蔼春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唐.张仲素)

3.长干曲

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唐.崔颢)

4.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

5.还乡有作

登临重上翠微岭,一塔遥天认玉泉。

都是儿时旧游地,人间不返是华年。

(叶嘉莹)

6.公园所见感怀

软语依偎柳岸旁,湖光月色影双双。

当年我也痴儿态,惟恐幽林径不长。

(赖旭辉)

7.故园

小园花树四时青,莺燕呢喃斗彩翎。

常忆髫年荷月色,高堂怀里数星星。

(吴中世)

8.那年

那年花落正缤纷,芳草斜阳陌上人。

曾记当时鞋带散,折腰为你系青春。

(宋华峰)

9.银杏古树

街头无语立斜阳,阅尽龙原暖与凉。

犹记儿时多趣事,夜初树下捉迷藏。

(陈松昆)

10观老伴包粽孒

苇叶轻铺作纸张,拈来糯米写诗行。

犹然六十年前状:手托双腮蹲母旁。

(陈松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