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夫子说:“具有中等以上天资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为什么呢?可以用《道德经》上的话来稍加印证。《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上等天资的人听到高深的学问,如获至宝,勤勉修行;中等天资的人听到高深的学问,将信将疑,很难臻入化境;至于下等庸碌之辈听到高深的学问,不可置信,觉得荒唐可笑。 所以,上等的学问要讲给有天分的人,不然难免对牛弹琴。 所以,佛祖说《金刚经》是“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说实话我不服气上面的观点,也许机缘巧合我开了窍掌握了了不得的秘诀,就成了百年难得一遇的练武奇才,上乘的技艺还不是信手拈来。 可惜我不是张无忌,也没有奇遇,臣服于现实才明白“中人以下不可语上”才是生活中的大多数。 ②三季人 据说有一年秋风起黄叶飘坠,夫子的学生在外面扫地,有客人问他,“你是谁?” 学生正衣冠,依制行礼:“学生是孔老夫子的弟子。” 客人说:“那太好啦,孔圣人学究天人,你既是圣人门徒定然见多识广,我能不能请教你个问题? 学生说:“可以。” 客人说:“一年有几季?” 学生说:“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哈哈大笑,斩钉截铁的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两人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最后约定错的要向对的磕头认错。 吵吵嚷嚷到了夫子的办公室,夫子问他们发生了什么事? 客人神情倨傲,冷漠的站在一旁不发一言。弟子如此愚笨,师傅未必能高明,真是见面不如闻名。 学生说明事情的经过,只觉得来人无理取闹。 夫子盯着客人,良久对自己的学生说:“一年止有三季。” 学生呆愣愣觉得不可思议,不敢反问自己的老师,只得乖乖磕头向那人认错。 来人哈哈大笑转身离开,潇洒中带着点落寞荒凉。 学生问夫子:“明明一年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害得我给那人磕头。” 夫子说:“那个人全身绿色,他是蚱蜢化生来的,蚱蜢春天生秋天就死啦。他从来就没有经历过冬天,在他的生命中一年只有三季,一生也是短短的三季。” 夫子说:“你给他磕头不是因为对错,而是敬天地自然,我们在四季中他在三季中,焉知是否有五季六季七八季的生命注视着我等?”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相比较未知简直微不足道,我们自以为聪明,也不过是别的生命口中的“四季人”。 ③夏虫不可语冰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一种虫子只存活在夏天,你跟它说冰是什么东西,它觉得不可思议,想象不出来冰是什么样子,因为它从来不经历过冬天。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就像对夏虫说冰怎么怎么样夏虫不相信,对中人以下讲高深的学问他以为天方夜谭不愿意接受,因为他视界他的格局限制了他的理解能力。 《资治通鉴》中有一个荒唐的故事,晋惠帝时天下荒馑,百姓饿死了许多,惠帝觉得不可思议,问身边人:“何不食肉糜?” 惠帝生长于深宫,天然的享受人间富贵,不了解真实的人间。他不明白百姓怎么那么愚蠢,宁愿饿死也不愿意吃肉。他不明白那时的普通百姓家无余粮,哪里有多余的选择。他大概也不会明白一个没有脚的人,要漂亮的鞋子有何用? 所以,如果一个人对社会没有深层的认知和忍受,他就不是明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