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州记忆——“一品雄村”

 解箨 2023-02-03 发布于安徽


  前几期我们介绍了“锦绣江南第一村”呈坎村和“牌坊之乡”棠樾村,但在徽州还有一座历史名村与他们齐名,这座村庄就是位于歙县的雄村。

  “新安第一岛,徽州最雄村”。雄村位于深山之中,新安江畔,历史悠久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一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徽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虽然给当地村庄城镇的布局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限制,但是也给人们带来了山水环绕的环境。由于地形和河流的影响徽州村落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山地村落和河岸村落。跟位于山坞、山麓、交通要道旁的徽州山地村落完全不同的是,位于新安江畔的雄村属于典型的河岸村落。

  从村落的形态上看山地村落的形态多数为块状(位于交通道路旁的山地村落会根据交通线进行布局,也会出现条带状布局。),而河岸村落的形态多数为带状。这些布局都是徽州村庄按照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形成的。

   雄村原名洪(宏)村,在元末大量曹姓人为躲避战乱而迁入雄村使得现在的雄村多数以曹姓为主,与徽州大多数村庄一样聚族而居。在元末大量曹姓人迁入后取《曹全碑》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中的“雄”字改名为雄村。

  “吾村昔宦达,首数雄村曹。”徽州自古有“东南邹鲁、礼仪之邦”的美誉。这与徽州的文风昌盛和徽州教育的发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一门八进士,两朝十举人”、“一村三翰林”、“三世二品”、“四世一品”等科举佳话,为徽州培养的大量人才。徽州教育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社学遍布各山村达到562所,不仅仅是社学连县塾都达到了5所。其中教育费用少数来自政府朝廷,多数来自徽商的资助和乡族的捐献。在繁荣的教育发展中催化了徽州文化科技的发展,使得徽州文风昌盛催化了徽州书院的兴盛,其中明代创建书院45所,到了清代创建了19所,多数为私人创办用来讲学研讨,畅聊学术。其中的代表有:安徽省创办最早的书院—位于徽州绩溪的桂枝书院(由胡忠创建于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歙县紫阳书院(徽州最著名的书院建于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竹山书院、师山书院、斗山书院、休宁的还古书院(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952年)、东山书院、天泉书院,还有位于婺源的明经书院和福山书院。徽州书院作为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机构,为徽州的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促进文化教育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雄村竹山书院为当地培养了大量人才,振兴了雄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得明清时期的雄村经久不衰。

  竹山书院于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修建完成(1755年-1759年)位于雄村的桃花坝上,面朝新安江被竹林环抱。书院大部分保留了几百年前的原貌,只有少部分受到了损坏,是徽州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徽州古书院,为徽州培养了大量人才,清代曾有沈德潜、袁枚、金榜、邓石如等到此讲学,有学术交流和教化之责被誉为江南第一古书院。徽州古书院的发展离不开徽州经济的发展,在徽商的资金支持下书院可以正常运转发挥作用。竹山书院为曹景廷、曹景宸所建,雄村曹姓为徽州望族,是远近闻名的盐商为两淮八总商之一财力雄厚,竹山书院也为曹氏培养了大量人才。从竹山书院走出的曹氏进士、举人有53名,更是培养出了户部尚书曹文植、军机大臣曹振镛等。竹山书院不仅仅在教育上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在建筑风格上有着独特的魅力。竹山书院建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后期和徽州园林的鼎盛时期,是典型的徽州园林其建筑风格有着浓厚的徽味,为后人研究徽派建筑和徽州园林留下了宝贵资源。

  曹氏家族历代涌现人才,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修建了“大中丞坊”(又名光分列爵坊)其中坊名中的“大中丞”是官名指的是明清时期的各省巡抚,指的是明朝成化年间的进士曹祥、隆庆年间的进士曹楼和清朝时期的进士曹文植。牌坊上还刻有明代曹氏中举的官职和姓名,这座牌坊是对曹氏中举者的集体褒奖,让他们的名字随着牌坊的存在而流芳百世,代代流传。

  相比于“大中丞坊”使曹家更具荣耀的是位于雄村的“四世一品坊”,何为四世一品?即为四代人都为朝廷一品官,这是何等的荣耀!虽然这座牌坊的具体建造时间不详但一定建造在清乾隆年间,是为了表彰曹文植而修建。曹文植官至户部尚书深得乾隆欢心,加上曹氏资助了乾隆六次南巡,为了表彰曹氏而修建了“四世一品坊”。虽然曹文植父亲、祖父和曾祖父为盐商生前未有一品官职,但曹文植深得乾隆赏识,于是乾隆为其父亲、祖父、曾祖父封了个一品虚职,四世一品就名正言顺了。有意思的是曹文植子曹振镛官至工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武英阁大学士也是一位一品官,“四世一品”也可说“五世一品”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