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之 写诗从具体的可感知的小事物,小画面,小角度切入,表现一个广阔的整体大面,其必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容易被人们感知和认识。这以“小”见“大”也同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程序相吻合。因为小事源自生活,凝聚着无穷的亲和力,无形之中就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可以使读者有伸手够得着的喜悦感。这也是诗走向人民的途径及诗歌发展的通途。我们来看诗人西娃的《画面》—— 中山公园里,一张旧晨报 在“中山公园里”,“年轻的母亲,把熟睡的/婴儿,放在报纸的中央”,这是多么小的事啊!但就是这么个小事,很小很小的画面,诗却给我们读者表现出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在这空间里,读者的想象力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去想象,可以向更广大的空间延伸。 写具体的小事,写一个小画面,也是尊重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科学规律。“小”因其真实、具体,才更容易被人发现和认识。来看米沃什的《窗》(陈敬容译)—— 黎明时我向窗外了望, 诗通过看窗外的苹果树这十分小的事,表现时间流逝,人事易变的大主题。暗示岁月易逝,应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走进院子,就像这个季节 也有一些诗人不愿意写细小的东西,只想写大。这儿说的大,指诗语海阔天空的漫游,诗意无边无际的挥洒。殊不知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的东西很难得到人们的认识与重视。人民也很难会去读它。有一首名为《我的历史场景之七叶芝,现在和以往,斯莱歌墓园》的诗,单看这个很长的题目,就觉得它很大,让人望而生畏。还有些诗就仿佛遵循庞德《诗章》和艾略特《荒原》的做法,写得很长很长。其实,人们根本没时间去读那样大的东西。这样的大有也如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