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卡尔曼系列05】大脑快思考的三种类型

 小播读书 2023-02-03 发布于广东

人类的大脑非常懒惰,这种懒惰在决策判断中,有三种表现。

我们继续分享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和《噪声》。

上一期内容我们介绍了大脑的快思考基于““联想的连贯性”,它有三个原则:相似性、时空相接和因果关系。

基于直觉和印象的快思考很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和内在情绪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也称之为认知偏差。

这种偏差是有规律的、普遍性的偏差,卡尼曼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因为“启发式”而带来的偏差;

第二类是因为“过度自信”而带来的偏差。

01

什么是启发式呢?

就是当我们遇到一个难题时,本来应该调动系统2进行深入思考。

但是我们的大脑比较懒惰,会自动启动简化的思维模式来回答这个难题。

具体是如何简化的呢?

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替代偏差”,就是用一个简单问题来替代一个复杂问题。

第二种是“结论偏差”,也就是先随便得出一个结论,然后再去寻找能证明这个结论的证据,同时还会忽视那些不符合结论的证据。

第三种是“过度的连贯性”,或者说“过度一致性”,说的是我们看到信息的顺序会影响决策。

大脑不是看到完整信息然后再分析,而是看到一点信息就得出了结论,而且后来也会维护自己的判断。

那接下来,我们就分别来介绍这三种认知偏差的心理机制,当然这三种心理机制会产生判断偏差,也会产生噪声。

02

第一种是替代偏差

我们常常用一个相似的简单问题的答案,来回答一个较难的问题。

比如当问你相信气候变化吗?

我们可能会自动替代为,某个我们信任的专家是否相信气候变化,我们用专家的答案,替代了我们自己思考。

比如当问你项目会如期完成吗?

我们可能会替代成为“项目现在已经按计划执行了吗?”

这个更简单的问题。

比如问你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吗?

我们可能会用“我现在心情如何”这个更简单的问题来回答。

比如问你小王过去一年工作表现怎么样,你可能会用“小王最近的工作状态,甚至小王最近有没有经常加班”这个更简单的问题来回答。

总之,当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逻辑推理,大量数据分析的时候,我们会自动把问题简化,用更简单的问题答案来代替复杂问题,这是一种常见的“替代偏差”。

这样的心理机制不但会产生偏差,也会产生噪声,比如当问你对生活感到满意吗?

有的人可能想到最近开心的事情,有的人则会想到最近倒霉的事情,因此会产生情景噪声。

而替代偏差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我们将概率判断的问题,替代成为在脑海中获取信息难易程度的判断。

比如人们对飞机失事或者发生飓风的风险认知,会因为最近的媒体报道而产生偏差,我们会大大高估这类风险的概率。

显然,风险评估是基于长期的概率,而不是媒体的报道,但媒体的报道因为在大脑中更“显而易见”,所以很容易启发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这些都是第一种启发式偏差“替代偏差”的表现。

03

第二种启发式偏差是“结论偏差”

第二种启发式偏差是“结论偏差”,也就是我们常常根据结论去寻找证据。

这种思维偏见类似于确认偏误,我们会寻找证据来支持结论,并且对那些不支持结论的证据视而不见。

甚至这个结论可能只是我们随便说出来的,我们也会倾向于维护它,而不是反驳它。

结论偏差的一个典型例子是锚定效应,一个随意的锚点,对我们的判断都会造成影响。

在一个实验里面,如果给你看一些不容易猜出价格的商品,比如一瓶陌生的葡萄酒,并要求你写下自己社保号码的最后两位数字,并问你是否愿意,为这瓶酒支付同等金额的费用。

最后,你需要说出你愿意为葡萄酒支付的最高费用。结果表明,利用社保号码所设定的锚点会影响你最终的购买价格。

那些因社保号码产生较高锚点的人愿意支付的价格,比那些锚点较低的人愿意支付的价格要高出3倍之多。

一个随机的数字,就可以左右你的判断,这就是锚定效应的影响,也是一种典型的启发式偏差。

04

第三种启发式偏差是过度一致性偏差

我们对一件事的判断会迅速形成一种印象,并始终维护这种印象,即使有矛盾的信息出现。

我们也会坚持自己自出的想法,保持前后一致,这种心理倾向被称为过度一致性。

证实偏差和光环效应,与过度一致性类似,证实偏差是指当我们有了一个预判,就会完全忽视那些跟我们预判冲突的信息,光环效应就是我们会被某些显著的标签吸引,而做出判断,然后很难改变这种简单的判断。

在美国一项调研发现,如果将食物热量的标签,放置在食品的左侧,消费者就更有可能受到热量标签的影响,而减少高热量食品的消费,这是因为美国人的阅读习惯是从左到右。

而相反,希伯来语是从右到左阅读,热量标签在右侧时,对使用者的影响就更大。

总之,我们很容易对事物的判断形成第一印象,而且我们有维护自己判断一致性的心理,我们从心底就不想做一个三心二意的人。

这三种偏差,他们的产生的心理机制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面对一个难题时,大脑更倾向于偷懒,用一个更简单的方式获得答案。

不管是找到一个简单的替代问题,还是先随便得出一个结论,或者维护自己的第一印象。

虽然它们产生的方式不同,但是底层的逻辑是一样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