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个明白人—读《清醒思考的艺术》

 凡人sypls 2019-02-12

做个明白人读《清醒思考的艺术》

 

如果思考出现错误,就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遗憾的是,我们的思考经常出现错误。本书一口气列举了52个常见的思考错误,涵盖了心理学、哲学、企业管理等领域。读完之后,让我们对思考过程和自己的认知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认识自己、正确决策有更多的帮助。

 

一、常见的思维错误

我尝试着将52个思维错误进行分类,然而我发现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事实上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者们总结了更多的认知错误,有人说共有175个,有些是重复或者从不同角度来表达的,然而至今似乎也没有发现如何将这些认知错误进行分类。我试着从人的错误行为出发,对行为背后的错误思维进行梳理,这样有助于理解和应用。

盲目自信。我们常高估自己。高估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认为自己的品德、容貌,判断和计划等一切,都高于别人,这是过度自信效应。我们习惯于欣赏镜子中的自己,也习惯骄傲于自己的智慧、善良和过往的经历,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都只是在夸夸其谈,名不符实,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也并没有实质性的高于他人,但我们就是愿意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同时我么也认为自己控制一切,事实上实际控制的少于你以为的,这是一种控制错觉。还有就是我们会认为凡是自己的都是好的,认为可能是自己的东西也是好的,这是禀赋效应。

固执和偏见。我们的想法很难改变,并且总是能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证据,而忽略那些不支持自己想法的信息,这就是证实偏差。证实偏差忽略概率的问题,感冒周期一周,不吃药也会恢复健康,因为去了医院,身体恢复健康,我们就会说这是治疗有效果。以偏概全说明了选择性的偏差。飞机出现一次事故之后,接下来乘坐飞机人数就会减少,而事实上飞机事故出现的比例明显低于交通事故。我们总是期待奇迹,或者对于小概率事件给与神秘的解释,都是对概率的忽视,而形成对问题认识的片面化,形成偏见和固执的性格特点。

直觉和错觉。成功了,我们就会认为当初的决定是对的,这是结果偏误。给你一张残破的地图,我们就会通过想象弥补缺失的信息,这是现成偏误。一个故事的效果可以超过严密的推理和数据的分析,故事扭曲了事实,简化了真相,这是故事偏误。饼干越少越好吃,这是稀少性谬误。输了这么多次,下一次一定会赢,这是赌徒谬误。电影大卖,我们就认为这是主演的功劳,这是基本特征谬误。说法不同,效果不同,这是框架谬误。每次被批评,都是阴天,就会认为天气和被批评之间有联系,这是因果谬误。我们对这些信息快速的做出了判断,并没有细分真伪虚实,判断的准确性就有待进一步考量。

群体中失去自我。对权威的一切都是崇拜和跟从,这是权威偏误。明星做广告容易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这是光环效应。在群体中容易丧失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团体迷思。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团队容易使人懈怠,这是社会性懈怠。在矛盾面前,明明可以出手改变形势,因为害怕承担责任,也缩在后面,这是不作为偏误。而在不明形势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主动,盲目的插手,这是行动偏误。把一个人放到团队中,就难免受到他人的影响,自己的自信和独立的主见就会大打折扣,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会受到影响。因为人多,我们不需要承担太多的责任和风险,也就不需要费尽心思思考和辨别,只要跟着别人走就行了,判断力也就减弱了。

 

二、产生错误的原因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人类的思考错误产生的原因:

一是从人类进化的过程上看,原始人生活条件简陋,生存压力大,随时可能面临危险,因此没有时间做思考、分析和研究之后再做决定,他们必须马上采取行动,仓促的采取错误行动的成本要远低于不行动所带来的损失。如有风吹草动,你不可能再去搜集各种信息,来判断是自然风,还是危险的老虎、狮子或敌人的突袭,这个时候能做的就是马上快速的逃跑。即便这是判断是错的,你并没有损失什么,如果不能马上采取行动,再去认真观察形势,等到危险来时,就已经晚了。人类进化到今天,这样的危险很显然已经少了,人类对行动更多的是需要深入细致的研究再去判断,但是这种基因保存到了今天,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二是从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上看,大脑每天要接触大量的信息,大脑的容量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大脑对接触到的所有信息要有一个选择,这也是是被动的,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样大脑就会屏蔽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而影响我们的判断。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那些和我们原有信息相符的,容易引起大脑的注意,而相反的信息容易被忽略。同时,那些直观的、能激发其情感的、让大脑产生联想的信息,容易激起大脑的兴趣,而对于信息的缺失,大脑会自己通过猜想,主观的补充完整,这就造成了很多决策不是完全根据数据来判断,有主观念成分在。要避免损失,就要立即采取行动,匆忙得出结论,大脑不会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这也是现实需要。最后是大脑记忆的不堪重负,对记忆的内容也是有选择性的,长期积累,就形成了我们的心智模型。

三是从生物本能上看,根据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的研究,人脑有两个系统,一个系统是直觉型的,对外界事物做出直接判断,是自发自动的,时间短,反应快,消耗能量少。而另一个系统是理性的,需要思考,消耗能量,需要更多的信息、计算,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根据避烦趋简的原理,既然理性的思考需要能量和时间,那能不动脑尽量不动脑,凭直觉给出判断最直接和简单。就像很多人喜欢看肥皂剧,喜欢看电视,不喜欢看书一样。看电视只要坐在那,不动动脑,就可以喜怒哀乐,也不用承担责任,也不用消耗体力。而看书就会有理解和文字转化的过程,看了后面忘了前面,还要重复巩固,就很麻烦,也就很难被更多的人轻松的接受。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三、如何规避错误

作者并没有专门谈这个问题,只不过在每一章的结束的时候,简单的谈了规避此种思考错误的建议。总的说可以有这样几个:

一是独立思考。首先是怀疑一切。无论对自己的判断还是他人的决定,不要简单的附和和尊崇,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这个决定的合理性。不要因为这是专家或权威的判断,就觉得是完美的无懈可击的结论,也不要因为别人都觉得这个好,所以自己也就认为没有问题。要怀疑,要自己主动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要明白自己真正的目标是什么。凡事都有目标,在做决定的时候,要清楚自己的真正目标,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要因为别人的宣传、推销和美化或诋毁,就改变了自己的初衷,最后都忘了自己为什么而出发。还有就是确定自己的标准,不要轻易的别别人带上他途。本来努力是通往成功的不二选择,但是只想走捷径,就容易误入歧途,所谓欲速则不达。这些都是基本规律,不难理解,但要时刻谨记和坚持,就会很难。

二是接纳不同意见。科学判断,就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孔子说,叩其两端而竭焉。我们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容不得别人反驳和批评我们,这是人性的弱点。我们对支持我们观点的信息总是抱着欢迎的态度。无论我们得有多真诚,对那些批评我们的人都是不喜欢的。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但这的确很重要。信息可以改变我们的观念,真诚的争论着最终总是可以达成一致,因为在争论的过程中,为了说服对方,就会提供更多的信息,最后两个人的信息足够多,就会更加接近真理。生活中的固执者很多,固执者很多时候是他人培养的,就像月亮是反射太阳的光辉一样,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自己的局限性,认识世界的复杂性,认识不同意见的重要性。作者说,如果哪天有人反对你,批评你,你一定要重视和珍惜这个人的意见。

三是学会科学推理。结论和信息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直觉思维不重视这种关系,判断凭感觉。归纳法是有局限性的,看到的每只天鹅都是白色的,一共看了一百只,我们依然无法确定第101只就是白的,这样思维方法经常欺骗我们。我们常把前后发生的事情看作是因果关系,早上出门眼皮就跳,结果到单位被领导批评了,于是得出结论眼皮跳是不好的征兆,这两者其实毫无关系。信息不全,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有了信息,我们如何选择信息更加重要。不能只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信息,要注意那些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信息。这个人对我有意见,就会发现处处和我为难,其实总有不和我为难的表现,就是被我们忽略了。如此等等吧,这些思考和认知都是没有逻辑性的,结论自然主观狭隘,不可靠。从信息到推理到结论,要符合科学思维的特点,要经得起推敲。信息要全面客观,思维要严密准确,推理要有逻辑,这样才保证结论有效。

 

最后不得不说,人类的思维错误并不完全是有害的,他们支持和维系了人类生存了几千年,其中的价值也不能小看。比如记忆的选择性,如果我们每个信息都记得,那将陷入非常痛苦的生活经历。好像有本小说,说的就是一个人什么都记得,好的不好的都记得,结果就是一个记忆机器,没有情感和快乐。自信会让我们鼓起生活的勇气,盲目会让我们更加有开拓性,固执会让我们专心执着的做事,取得常人难以取得的成绩。总之对这些思维错误要一分为二的看,在生活中,尽量避免草率的行动,稀里糊涂的做事做人。要主动认识自己、认识事物发展规律,要努力做个明白人,也不能吹毛求疵、求全责备,毕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