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兴旧时七塔八寺

 山涯茜草 2023-02-04 发布于浙江

文 | 董雄

嘉兴是江南佛教流传最早的地区之一。三国吴赤乌四年(241)建的海盐金粟寺是江南最早的佛寺;建于东晋咸康六年(340)的精严寺是嘉兴最古老的佛寺,也是我国较早的佛寺。中国的寺庙和佛塔都是宗教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来自网络

唐宋以来,佛教盛行,寺院佛塔遍布嘉兴城乡。这些寺院规模宏大,建筑华美,香火鼎盛。千百年来,寺塔相依,历经沧桑,已成为标志性的地方景观,挺立在一望无际的江南水乡之上。

嘉兴的七塔八寺说法起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明清的文章笔记中屡有提及。七塔八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引人入胜的传说故事,而在民间代代相传,给嘉兴人一种深沉的乡土情结和难忘的历史记忆。七塔是指嘉兴城内外的东塔、真如塔、壕股塔、铜官塔和三塔。

八寺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是嘉兴历代著名佛寺屡有兴废重建,一般是指精严讲寺、楞严讲寺、东塔讲寺、茶禅寺、天宁教寺、真如教寺、觉海寺、金明教寺。另一说是将祥符禅寺、水西禅寺列入,而将觉海寺和金明教寺排除。还有一说认为,嘉兴的八寺是指嘉兴县境内的八座著名佛寺:精严讲寺、楞严讲寺、茶禅寺、天宁教寺、能仁寺、本觉寺、栖真寺、净相寺。

嘉兴的七塔八寺历代均有重建。近代太平天国战争,嘉兴的寺塔毁于战火较多;明末清初,各地兴办学校,很多寺庙改为校舍;抗日战争期间,不少古寺、古塔被日寇狂轰乱炸;文革期间,一些劫后余生的古寺、古塔又遭拆毁……七塔八寺等众多名胜大多随历史而湮灭。直到改革开放后,宗教活动逐渐恢复,七塔八寺中有的已被重建和修复。现让我们面对星星点点的遗存和美好传说,寻找昔日的塔、寺踪影:

【东塔】

东塔是嘉兴著名古塔。“东塔朝暾”曾列为嘉兴八景之一。

东塔旧址位于甪里街东塔弄内,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为方形木塔,高七层,每层有半栏杆。塔历经兴废,明洪武、清乾隆年间先后重建,改为方形砖塔,每层外有木栏杆,形制逊于原状,但仍不失隋唐建筑特色。

明人刘圻对东塔之高绘声绘色。并以此入诗:“浮屠百丈壮天涯,我特来登步云梯,身在太虚红日近,手攀星汉白云低。”清时许瑶光曾盛赞东塔所具有的地理特色:“地临东海晓波黄,缥缈朝云捧太阳,吴越山河都入照,却绕孤塔早霞光。”

解放前,塔渐次衰败朽颓,1966年拆毁。

【真如塔】

真如塔旧址在城南路绝缘厂宿舍边,原真如教寺内。始建于宋仁宗加祜七年(1062),当时称仁王护国般若宝塔。

真如塔建于宋加祜七年(1062),宣和三年(1122)兵毁。宣和五年(1124),寺僧就故址掘得银塔一座,凡七层,高五尺,重千两。宋庆元三年(1197)仿银塔重建。清顺治乙酉(1645)兵毁,已亥(1659)重建。光绪八年(1882)寺僧不戒于火又毁,最后重建真如塔为清光绪25年(1899)。

在风景优美的西南湖畔,真如塔成为当时嘉禾一景。其形制基本保留宋代旧观,高53米,塔基直径12米,可登临远眺。朱彝尊在《鸳鸯湖棹歌》中写道:“蟹舍渔村两岸平,菱花十里棹歌声,侬家放鹤洲前水,夜半真如塔火明。”塔基无木桩,按梅花形用砖砌成。塔顶于1959年拆除,重五吨左右,现置人民公园土山上。1970年8月塔全部拆除。拆塔过程中发现一批明末塔砖和一明崇祯七年写的经卷。

【三 塔】

三塔位于京杭古运河畔三塔路转弯处,为三座七层砖塔,中间一座最高18.3米,塔实心,不可攀,每层壁龛嵌铁制浮雕佛像,饰黑白红三色,历来是嘉兴标志性建筑之一。

据元至元《嘉禾志》记载:此处有白龙潭,水深流急,行舟过此多沉溺,唐僧人行云过此地,运土填潭,建塔三座镇潭中白龙。古时船至嘉兴,见三塔遂谨慎行驶,实起航标作用。旧时每逢农历三月十六,在此还有踏白船等民俗活动。

上世纪七十年代塔被拆。1999年按原样重建三塔,周围还建有1.7公顷的三塔公园,园门石坊匾额为清同治年间嘉兴知府许瑶光手迹。古时船至三塔塘为防纤绳损坏三塔,曾立三条纤石,现尚存两根,上有条条纤绳的印痕,仿佛在诉说着三塔的千年历史。

【壕股塔】

塔顶形似笔,建筑风格沿用宋代风格,塔中有梯,是目前市内唯一可攀登的塔。原壕股塔建于宋以前。

据清光绪《嘉兴府志》记载:“府南澄海门外隍池中有塔七级,屹然独立于烟波之中,其水弯曲如股,塔高十丈,制极工巧,面湖背城,林木蓊翳,昔贤名胜多构于此,苏东坡与文长老曾过此茶访。”按此记载,壕股塔至少建于宋代。

原塔背城面湖,草木葱茏,风景佳绝。塔旁道路为南门至南堰一带的要道,市街繁荣,有“灯火万家”之称。元代大画家吴镇作《嘉禾八景图》曾将它绘入图中。清凌大田有《壕股》诗:“清流一派曲,百仞涌城壕。影荡玻璃碎,风铃柳外高。”

上世纪六十年代,壕股塔因年久失修倾塌。2001年,距原塔基800米左右的南湖畔新建了壕股塔。塔院共占地3亩,由七层的壕股塔、大殿、钟楼、鼓楼、斋院等组成。5.5米高的塔刹用了3公斤的黄金贴面,每层的四角翘檐上搁置一尊精致佛像,下面垂挂古朴玲珑的风铃。站在塔旁,仰首瞻望,高66米的新壕股塔气势恢弘、磅礴大气。缓步而上,登高鸟瞰,南湖风景尽收眼底。

新壕股塔传承和展示了壕股塔早期的容姿和风貌,秀气、端庄,给城市增添了凝重感,与周边景色融为一体,成为南湖风景区一个崭新的亮点。

【铜棺塔】

铜棺塔,亦名同官塔,俗称孩儿塔,旧址位于建国路现华庭街购物中心内街(原塔弄西端)。塔始建于宋代,1940年重建。至解放时已残破,没有塔刹。塔于1966年秋拆毁。

此塔之名来历不甚详,主要有三说:一说传为北宋宦官童贯所建,取其谐音词同官得名;一说是官员们集资建塔得名;还有一说是因塔东北有孩儿桥而得名孩儿塔。嘉兴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孩儿塔的故事。

【精严讲寺】

精严讲寺为浙江省三大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始建于东晋咸康六年(340),尚书徐熙舍宅为寺,寺中有井发光,故称为灵光寺。该寺在唐代戒律森严,五代吴越时立山门,掘得一石龟,改名为灵龟寺。宋真宗大中祥符时(1008—1016)赐额精严寺。

精严讲寺原址在市区精严寺街,为嘉兴近代规模最大的寺院,东南隅有齐悫的义井,东北隅为藏经阁。建寺以来御赐匾额,收藏甚丰,藏经楼有佛经1700余卷10000多册,其中乾隆年间所刻的大藏经,堪称佛门稀世之宝。唐宋时一度成为江南佛教中心。

近代太平天国和光复会都曾驻扎为指挥部,中共嘉兴独立支部也诞生在藏经楼。1918年农历十月初,弘一法师曾在此阅藏、讲经,后建有弘一大师纪念馆。解放后寺失修,1953年寺址改建为企业和民房,现旧址只留小部分供作佛事之用,《重修精严寺藏经阁记》石碑保存于旧址内。

1996年在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的过问下,精严讲寺于南湖西南侧易地重建,寺院占地17亩。2002年,精严讲寺在七星相湖边择地88亩再次重建。主要殿宇皆中轴线布置,自南而北,依次布置有山门、天王殿、放生池、大雄宝殿、法堂、三圣殿、塔院。进山门便见天王殿,天王殿两旁是轮藏及钟楼。重建风格采用造型古朴、出檐深远的唐代风格。

【楞严讲寺】

楞严讲寺遗址在现南湖区公安分局大院和宿舍楼所在地,现还存有5棵古银杏,1棵近千年的桷树。

楞严讲寺为天台宗著名讲寺,始建于宋加祜八年(1063),传信徒钮咸种地掘出一尊佛,即以其地造伽蓝殿供养。宋熙宁年间,僧永智在伽蓝殿开讲《楞严经》时“天雨花、瑞云合”,丞相蔡某题“楞严寺”为寺额名。

元末被毁,明洪武初重建,嘉靖间被势家侵占,万历十二年(1584)僧真可(紫柏大师)争回,重立禅堂、经舍、大殿,并铸释迦大铜佛,熔铜2万多斤,并铸25尊圆通小铜佛,工艺精美,宏伟气宇,名满江南。旧时民谣“嘉兴穷虽穷,还有十万八千铜”,即指楞严寺大小铜佛。

在中国版刻史和佛教史上有重要价值的佛经《嘉兴藏》(共433函,2141部,10884卷),明末清初在该寺发行,其中收集了不少哲、史资料,现存已属珍贵文物。当时楞严寺地处倾脂河畔,北临城墙,古木冲天,石桥流水,是城中幽胜之处,后因兵乱,所有经藏、铜佛散失一空,仅剩下大铜佛为嘉兴一宝,可惜在1969年11月6日被切割销毁化铜。

据民国二十年(1931)统计,楞严寺当时有僧人76人,为嘉兴各寺庙之最。建国后楞严寺尚有大殿等房屋83间,建筑占地面积3775平方米。楞严寺曾是嘉兴县首批公布的文保单位。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楞严寺所有房屋先后被拆,原址用于新建办公楼和营业用房。

【东塔讲寺】

东塔讲寺于六朝梁天监(502—519)年间所建,寺原名佚,后因塔得名。据记载,寺原系朱买臣故宅,寺后有朱买臣墓,墓石碑刻“汉朱买臣墓”,为明嘉靖嘉兴知县手笔。

寺经历次修葺,规模宏敞,不亚于精严、楞严两寺。寺中有钟楼,宋孝宗到此登楼,失足坠地,后因此改名“景龙楼”。南宋宁宗亲赐御匾,从此寺名大振。太平天国后毁废。

【茶禅寺】

茶禅寺始建于唐代,建筑时间略晚于寺前三塔,清光绪二年(1876)重建。寺初名龙渊寺,宋代改名景德寺。相传苏东坡曾在此汲水煮茶,故寺内建有煮茶亭。

乾隆南巡,赐名茶禅寺。老百姓俗称三塔寺。有寺云:“西丽桥坡洗暮钟,江天倒影落霞红,茶禅寺外湾湾水,桑叶荷花一钓蓬。”“茶禅夕照”为旧时“嘉兴八景”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寺与塔同被毁。

【天宁教寺】

天宁教寺原寺位于天宁寺街西北侧。天宁教寺初建于唐代,汉严助后代舍故宅建施水庵(以井泉甘冽、汲饮路人而得名)。宋崇宁二年(1103)赐名天宁寺。

南宋时天宁教寺规模较大,元代寺有奇石秀石峰,号称“南湖第一山”,有禅堂、大殿、钟楼以及毗卢等殿宇,另有寺田两千亩。旧时天宁教寺庄园在嘉善天凝镇,现嘉兴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辅成小学(原严助墓区)都是天宁寺的一部分。清末,天宁教寺逐渐衰落,解放后大多改为学校和民宅。

【真如教寺】

真如教寺创立于唐至德二年(757)。唐大中十年(856)丞相裴休舍宅扩寺。寺内真如塔建于宋仁宗加祜七年(1062)。

寺规模宏大,并有雪峰井、清辉堂等八景。寺几经兴废,于清中期毁废,后未建。

【觉海寺】

觉海寺始建于南宋。宋淳祐九年(1249)朝散大夫赵汝非舍宅为观,十一年(1251)朝廷赐名报忠观。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又改观为寺。清雍正时始名觉海寺。

清初报忠寺供朱天君神像,香火隆盛,神像别致,身穿黄袍,披发赤足,传说是太阳神,农历三月十九日生辰,称“太阳明明朱光佛”,实为明崇祯塑像;把农历三月十九日崇祯帝自杀之日定为朱天菩萨生日,实即明朝“国难日”。

人们怀念前朝,把崇祯神化为菩萨供奉,以寄托亡国之痛。这一具有反清意识的活动,在嘉兴持续最久。清雍正帝发现后,采用笼络和消蚀手段,于雍正十一年(1733)拨款重建报忠寺,并下旨改名“觉海寺”。次年,雍正亲书“觉海寺”匾额,并赐檀香观音雕像一尊(一说白玉观音)。朱天君则移供于偏殿,限定只有三月十九日开放。

咸丰十年(1860),觉海寺毁于战乱;同治年间重建观音殿。自雍正敕建该寺后,清嘉兴府、县为皇帝祝寿等官方典礼都在该寺举行。近代朱天君像已不存在,寺宇残旧。1983年,嘉兴市政府拨款重修,并对外开放,恢复佛事活动。

1990年重建山门,塑四大金刚像。寺额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所题。现觉海寺前后共三进,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并有钟楼等楼阁。目前,觉海寺是市区香火最盛的寺院之一。嘉兴市佛教协会设于该寺。

【金明教寺】

金明教寺位于范蠡湖西施妆台北,建于南宋开禧元年(1025),明正统元年(1436)重建。明正统十四年(1450)建大雄宝殿。明景泰天顺年间建伽蓝殿、祖师殿、天王殿三大殿,步廊16间。外山门朝北,为寺庙少见。

现还遗存前殿,内有不少名家手迹,如明代文徵明书“浮碧”石刻,明万历嘉兴知府车大任所书“放生池”,明万历滇南池郭所书“陶朱公里”碑及清代钱陈群书《重建金明寺碑记》碑刻等。

金明教寺与范蠡祠、西施妆台数百年来已成一体,和范蠡湖一起成为嘉兴的一处著名古迹。每值春夏,绿树成荫,花木扶疏,清香四溢,怡情悦目。

【祥符禅寺】

原寺位于现中山东路嘉兴宾馆内。

据府志载,寺始建于东晋兴宁(363),北宋大中元年赐额祥符禅寺。民国初年,祥符寺还留有院墙;抗战胜利后,祥符寺前还可见石牌坊,山门匾额上书“祥符禅寺”。

解放后,该寺划归嘉兴专员公署,该寺地域改建为嘉兴专署交际处,即嘉兴宾馆前身。

【水西禅寺】

建于唐会昌五年(845)。寺原址在城外殿基湾,唐宣宗李忱为光王时,曾潜隐于该寺。唐昭宗乾宁三年(890)筑郡城,寺始移入城内。因寺在爽溪以西,故名。

《明一统志》载:“水西寺在嘉兴府治西北,旧名资圣院,栋宇之雄,冠于浙西。”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军师刘基曾流寓寺中,写有“芳草自深勾践国,行人犹隔禦儿溪”之句。

水西禅寺历代屡遭兵燹,至清咸丰年间仅存头殿数楹。民国时,寺基一度被作监狱之用。解放后在该址建造了粮食加工厂,即原嘉兴米厂厂址。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